严选进入你生活的一切
2017-01-16
之前一度很流行的日剧《我的家空无一物》,麻衣把家里的各种物品缩减到最低需要的程度,甚至把结婚之前戴的对戒都扔掉了。
很多不舍得扔东西的人,会觉得她的家里冷清的令人发指,会说“这还有人气儿吗?”“一点都没有家的感觉”。可是请把脸转离屏幕,四处看看,看看那些很久没有宠幸过的衣服,很多年前的纪念品,过期的药品化妆品,冰箱里的食物,各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杂物。
看了很多极简主义的帖子,都有推荐《不持有的生活》一书,薄薄的一本,很快读完了。三个多月过去了,感觉自己就很多变化,特来分享。
不持有的生活,是指:
超过自己管理能力的物品,不持有;
不钟爱的物品,不持有;
无法回收利用或转送他人的物品,不持有;
不适合自己、与自己的生活方式不相符的物品,不持有。
不持有可以用四R来表示:
Reduce缩减浪费
Recycle回收再利用
Reuse重复使用
Repair维修再利用
不持有的生活,不是不买东西,不是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在买东西之前思考一下,是否有必要,所谓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而即便是必要,也要选择真正喜欢的,而不是图便宜买不那么喜欢的,或者买一送一,带回家一堆东西,耗费更多时间空间和精力去管理。即便是一个再小的玩意儿,也要遇见了喜欢点再买,临时买一个不可心的东西,只会在每次使用时徒增烦恼,或者下一次遇见喜欢的,就想换掉它,更是浪费。
很多人都有囤积病,囤积一堆东西,年轻人下载了一堆电子书,各类资源几个T,一点没看;加了一堆好友和微信圈,并没有拓宽人际;关注一堆订阅号,实际上打开的没几个,或者就那么几个,整个人被各种信息淹没;朋友圈也要严选一下,不想看到的直接设置不看他朋友圈即可;老年人喜欢的衣服不舍得穿,先留上一段时间;喜欢的餐具不舍得用,等到过年过节来客人的时候再用,他们忘记了更重要的是和自己在一起的日常每一天啊;路边送的小扇子,纸巾,广告袋子通通都拿回家。
有一类人,就像上面这样,每天被淹没在各种信息噪音和不喜欢的杂物里,然后说我的东西好多,我的家好乱,我怎么老是没有衣服穿。
有一类人,不会冲动购物,买很多没用的东西回家,而是精挑细选每一样进入生活的东西,小到一支笔、一个扎头发的皮筋,看到每一样物品都会心生欢喜,珍惜并且爱护。
对比一下这两类人吧!我知道改变很难,扔东西很不舍得,我也没有做的那么好。每一个新习惯的养成都不是那么容易的,每一次改变都会有阵痛,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很艰难。不要等,不是等有钱了,有时间了,你就会变的,永远不可能有什么妙招,不可能有某个时间点就一切忽然变好了,就像减肥没有捷径一样。
说到减肥,无非是消耗的热量大于摄入的热量,要么从摄入着手,比如因为抑郁而暴饮暴食的人,如果控制饮食,就会变瘦,要么增加消耗去运动,两种都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消耗和摄入都保持不变,身体也会保持不变。You are what you eat, you are what you have.
你是你,你的衣食住行,你的诸多物品,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流过的汗和泪,所有的一切都是你。
我们经常会保留很多回忆性的东西,比如纪念品,照片等,作者提出了一个“剪辑”的概念,想象一下电影或者广告,都是漫长时光和故事的高度凝练精简版。既然时光已经过去,那就剪辑一下留下的记忆和纪念品吧,留下美好的,舍弃徒增烦恼的!过往的经历,现下的生活,难免会累积一些坏情绪,也一并处理掉吧,不要让无关的人以及负面的情绪一直占据着自己。是的,不持有的不仅是实物,还有回忆与情绪,不持有一切自己不喜爱的东西。
怎么做到不持有呢?
不要,不买,不存,扔掉,代替,租借,或者即便没有也无所谓。
在增加实体之前认真考虑清楚,是不是确实需要,我想买来做什么,买了之后如何保养如何处理,避免冲动购物,或者冲动引发不必要的情绪。
2016年,我的头发越剪越短,很多人问我,你怎么把长头发剪了。我说,我放下了对头发的执念。以前的我,发型没有什么变化,我把自己的发型限定在了一个固定的模式里,却不是因为喜欢。我把自己画地为牢的圈起来,而这种禁锢不只是头发而已,更是对于旧事物的贪恋,对于新尝试的胆怯。其实头发属于可再生资源,何必纠结,何必较真,大可以去尝试不同的发型。如果你已经找到了最钟爱和最适合的发型,或者你不在意自己的发型,那么恭喜你。
我们的生命如此宝贵,我们的房价如此高昂,严选进入到身边的人和物,是一件极其必要的事情。否则很容易变成无形的压力。不念过往,剪辑回忆;不惧未来,避免过度囤积,活在当下。只保留少量必要的物品,人,回忆,信息等在身边,不被淹没和占据。
作者有一个比喻,在摄影作品中减少背景中杂乱的东西,或者虚化背景,这样才能更好的凸显出主体,彰显自我。
与拥有什么相比,不持有什么更能体现出你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