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旋栀
看到《穿着高跟鞋奔跑》的书名,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画面是前段时间网上热传的一张图——一个女孩在地铁站里脱掉高跟鞋光脚走下楼梯。很多网友纷纷心疼地留言,“你一定很累吧”。白衬衫,黑色A字裙,浅色单肩包,一双高跟鞋拎在手里。说实话这样的背影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这个背影可能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怀揣着小小理想,不畏辛苦在大城市里努力打拼的职场人。
-
要将自己的产品视为自己的脸面
2015-08-02
上周五,我在工作上出现了失误。给客户做咨询方案,其中有几个企业的对标案例是从前几年的资料里照搬过来的。布置任务的时候上司说这部分保留,所以我在做新方案的时候,这一部分直接复制粘贴过来,并没有仔细的看。结果交上去之后,上司说:“这部分数据更新,表格更新,不要出现2011年的字样。”虽然我并没有被批评,但是我自己心里还挺不是滋味的。只要我认真过一遍材料就能发现的简单问题却需要上司来提醒,这件事再一次反映了我的不专心不仔细。
本书作者也有与我类似的经历。他的资料被上司改的面目全非,甚至细致到助词的用法问题都被标了出来,在文件的空白处还用红笔标注了“注意细节”这行字。
我想,正是因为如此这般在工作中不断的犯错,被上级纠错,自我反省的循环中,我们才能意识到自己与优秀人士之间在专业、经验、交际等方面的差距,而其中最容易赶上但最难做好的差距是——注意细节。“我们之间的差距主要在于注意力是否集中、有没有高质量完成工作的意识”。
注意细节,为自己的每一项产出负责,是每一个职场人士最基本的素养。
《麦肯锡精英的48个工作习惯》中提到的诸多成功要素,比如“投资人脉”、“随时记笔记”、“培养思考无固定答案问题的习惯”等等,我都非常有感触,也与我在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经验相吻合,恰恰印证了“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士都有共通点”这一观点。我发现良好的工作习惯落实到文字上,其实就那么几条。关键在于日复一日的自我管理,自觉地将书面学到的习惯化成工作中的真枪实干,以高效而良性的方式推进自己的工作,使自己获得职场中的自信。
虽然,这本书里的很多道理都很受用。但是作为一个非典型处女座,我不得不提出本书的3处明显错误:
1.本书虽名为《48个工作习惯》,但是书中并没有明确列出数字来指示1-48,导致整本书看完,回顾的时候并不能轻松归纳“我学会的48个习惯到底是什么”,一点也不“reader-friendly”,不过,每章结束附有章节小结,于是乎细节控如我,先给所有的章节小结中的每一条标了序号,发现不对!我又不甘心的给目录页的每一条标了序号,发现还不对!只有47条!说好的48个习惯呢!
逼得锲而不舍的我跑到日文雅虎上去搜作者名,找到了日本亚马逊上的这个书的原版「世界のエリートはなぜ、「この基本」を大事にするのか?」、直译过来是《世界精英为什么都重视这些基本?》我逐条对照了亚马逊页面上的目录,发现,果不其然,确实中文版的目录页令人失望的丢了一条——在第二章“哈佛毕业生教给我的周末自我投资术”后面,还缺少一个习惯,即“在工作开始前的一个小时内,高盛集团的管理者都在做什么?”,而此条在第87页,也没有同其他小标题一样加粗设计。
2.本书最后一章,重点讲述如何“提高全球化的职业技能”,其中特别提到了参加商务英语的等级考试。耳熟能详的托业考试(TOEIC)被翻译成了“托福”(TOEFL)。顺道普及一下, TOEIC是“Test of 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的缩写,是针对在国际工作环境中使用英语交流的人们而指定的英语能力测评。并且,书中好几次提及了“考了900分”正是托业考试成绩优秀的一个标准,而托业考试和托福考试的计分标准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也真是给译者的基本知识水平跪了。如果我看了日文原版书,会不会读书就变成了“大家来找翻译茬”的游戏?
要是能容忍犯这种低级错误,出版社请找我来做翻译好么?
3.最后,还有一个小错误。在封皮作者介绍中,提及他创办了商务英语培训项目,并附上了网址。但是在书皮这么显眼的位置上,居然会把网址打错!在网址和域名之间没有加”.”。就像在中国是“.cn”一样,在日本的网站也必须是“.jp”啊。http://club900jp是什么鬼?我就纳了闷了,校对的时候长点心啊!
PS.我本着stay foolish stay hungry的精神想去这个网站上找些哈佛商学院的案例,然并卵,在天朝的局域网根本打不开。
说实话,这本书我只是粗粗浏览了一遍,但是即便是这样囫囵吞枣的读,我都看出了这么明显的错误,我相信这不会仅仅是我一个读者的吹毛求疵。如果说,本书中介绍的48个工作习惯,值得我打五颗星的话,那么编辑和译者的不细心则直接让这本书的质量打了折扣,也影响了该出版社在我心中一直以来高大上的形象。
细节定成败,绝不是一句空话。当然,我并不是否认编辑和翻译为本书的付出,在开篇我也提到我自己在工作中也存在着问题。但是我们再努力一点点,仔细一点点,会不会就能得到更好的效果?未来,我们应该以本书中介绍的工作习惯为导向,努力磨练自己的职场匠心,时刻记得:自己的产品就是自己的脸面。
-
创业,是开疆拓土,还是提脑袋革命
2015-08-13
文/旋栀
“他始终认为,如果在古代,男人应该像卫青、霍去病、陈汤和班超一样,金戈铁马开拓疆土,马踏匈奴;在现在这种和谐社会,就要像乔布斯和比尔盖茨那样创业。”
即便我是个小女子,看到《创业时代》书中的这段话,也是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沙场点秋兵”,拉上几个好兄弟痛痛快快的干番事业。
可是,商场如战场,光有热血是不能取胜的,更重要的是谋略和胆识。《创业时代》以Talkbox创始人郭鼎鑫为原型,讲述了当时Talkbox的诞生过程。这部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商战小说,用亦庄亦谐的语言展现给我们创业的热情和刺激,也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里指点着门道一二,带领读者在手机对讲机魔盒从想法到实现的过程中体会着创业的智慧。
好想法不一定能带来好产品。在急速变化的现代社会,如何能准确抓住用户痛点,打造杀手级应用,是每一个创客都在苦苦思索的课题。书中两位主要人物的经历对我们有所启发。一根筋的郭鑫年,只在手机对讲机这一个功能上下功夫,聚焦核心需求,编程、美工、测试毫不放松,做出至简的产品,超过用户的期望,一上市就引领了社会风潮。反观罗维,在一款手机邮件产品的基础上盲目开发大而全的功能,看似完美无缺,却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特质。大杂烩似的产品没人爱用,输得一败涂地。所以,就创业方向的选择来说,应该在一个大市场的背景下,找到一个小的切入口。从小的领域入手并将其做到极致,也便拥有了自己的独特优势。写到这里我想到了朋友说过的一句话,“我不想做浅而广,而是深而专,做事如此,对待朋友亦是如此。”
那么,如何做到深而专?本书教会了我们一个做减法的游戏——“要如何把石块放入装有细沙的塑料桶里,石块不许超过桶的边缘?”石块代表人生中重要的事情,而琐事如细沙,往往占据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只有清空细沙,才能腾出空间容纳大石块。 而在紧急性和重要性区分的四象限里,石块又可分为重要不紧急的沉睡型石块和既重要又紧急的燃烧型石块,而我们必须首先处理沉睡型的,否则永远是在慌慌张张的救火,乱了自己的步伐。所谓做减法,实际上是要确定目标,做好计划,避免出现让重要的石头燃烧起来的事件。有舍才有得,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才能得到最优解。
创业是个系统工程,绝不是凭一己之力就能有所成就的。《创业时代》展现了一个优秀、个性的创业团队。郭鑫年,外号“大愚”,具有与生俱来无可复制的创业精神。呆头呆脑,却百折不挠。书中引用了一段《乔布斯传》的话来描述他,“那些疯狂的人,不合时宜的人,叛逆者及麻烦制造者,他们都是异类,看待事物的眼光与别人不同,但他们能改变一切,推动人类前行。或许有人认为他们是疯子,但在我眼中,他们都是天才。”确实,作为创始人,正是因为能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才能不断创新。卢卡,技术大咖,用最简洁精炼的程序和界面,完成最复杂的功能。用他的实力将空中楼阁一般的想法落地。杨洋阳,作为团队中唯一的女性,以柔克刚,扮演着沟通和协调的角色,让公司的运营不出丝毫差错。还有林佳玲,是天使投资人也是创业导师。作为前外企高管,她对市场需求的洞察促使着团队不抛弃不放弃的前进,她以丰富的职场经验统一了团队的价值观,化繁为简;她的人脉关系又助力了产品的迅速推广。由此可见,创业团队应小而精,三五个人足矣。但每个人都必须是独当一面的人才,凝成一股绳,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才能在商战沉浮中取得胜利。
创业维艰。这是一个不断验证可能性的过程,有可能是开疆拓土捷报频传,也有可能是提脑袋革命穷途末路,无论结果如何,这段旅程本身,已是最好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