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能无群
2014-08-04
《荀子•王治篇》:“(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以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人生不能无群,群分则争。”
《共好》所表达的管理理念与这位两千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治世哲学高度契合。
2014年7月9日凌晨,足球界发生了一个大事件,在巴西世界杯的半决赛中,东道主巴西队以7:1的悬殊比分被德国对击败,全球球迷错愕,巴西举国震惊。回顾本场比赛,在这项最讲究配合协作的体育比赛中,德国人无疑把他们的团队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十一名球员构造的德意志战车,以破竹之势,屡屡撕开巴西人的防线;反观巴西队,在先失一球后,恍若梦游,各行其是。这是团队精神的胜利,换言之,巴西人没有做到“共好”。
共好,英文原文gung ho,北美常用语,有热烈的、忠诚的、同心协力之意,中文可以解读为“人人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而且得到正确的回报”。共,一同、一起之意,表明了其团队属性,好,则是团队要达到的目标。更为通俗的理解,可以借用一句广告语:“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共好》,作者肯•布兰佳(Ken Blanchard),管理类畅销书作家,布兰佳培训与发展公司主席。关于作者,我个人认为,没必要去关注他的身份头衔,权威也罢,大师也罢,最终还是要看其作品是否对我们有所帮助。那么,《共好》是否值得我们一读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共好》用讲故事的手法阐述共好的管理理念,一个因效率低下而濒临关闭的企业,在两个人的努力下得以挽救并大放光彩。一位女性管理者,受到公司总部的排挤,临危受命,处境堪忧;一位印第安原住民安迪•朗克罗,共好管理模式的始作俑者,其实还有一位影子人物----安迪•朗克罗已故去的爷爷,共好的核心理念正是来自这位睿智的印第安老人:
1、有价值的工作(松鼠的精神);
2、掌控目标的达成(海狸的方法);
3、为彼此喝彩(鹅的礼物)。
印第安人果然善于向动物学习。
《共好》以倒叙的方式展开故事:成功挽救企业所带来的荣誉和喜悦无法冲淡一对情人生离死别的巨大伤痛,但爱人在猫头鹰的召唤下去和祖先们相聚时,佩吉•辛克莱在悲伤中担负起对爱人的承诺----将共好的精神传递下去,也许,这是对逝者最好的缅怀吧。是不是像一部爱情小说?与枯燥的管理学著作相比,男女主人公贯穿全文、若隐若现的情感发展,也许能更好地引起读者的兴趣,使阅读体验更为愉悦、轻松,这部只有100多页的小册子,没有专业术语,没有推理论证,没有抽样调查,读者只需要跟着故事情节走,在你关注人物命运的同时,共好的理念随着那位印第安老人适时出现,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渗入你的思想。《共好》是一部非常适合利用时间碎片来阅读的作品。
西方的组织管理体系,在工业革命后逐渐完善,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组织管理理论得到长足发展,涌现出众多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如科学管理学派的泰勒,人际关系学派的乔治•梅奥,激励学派的马斯洛、郝茨伯格,权变组织理论的卡斯特等等,其研究对象各有侧重,归纳下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组织结构;
2、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3、组织成员,也就是人的行为和动机。
《共好》属于第3点,可以归集到激励理论学派的范畴。激励理论学派以组织成员为研究对象,以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为目标,研究方法设计行为学、心理学等,其代表人物之一马斯洛认为人有5个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管理中,应从满足员工不同的需求入手,精神需求居于较高层次,《共好》中“你必须先满足物资需求,然后用祝贺来喂饱灵魂”即“鹅的礼物”正是此意;而另一位代表人物阿吉里斯在其著作《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指出,组织成员的人性是不断发展的,他们会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重点是,这一过程的完成必须采取以员工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使员工进行多角色体验,依靠员工的自我管理,而《共好》所阐述的“松鼠的精神”和“海狸的方法”恰恰是上述理论的具体化、步骤化。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企业在员工培训中用到此书,要求员工学习并写出心得体会,我个人认为,这是本末倒置,其实更需要学习共好理念的是管理者、经理人,借用《共好》中的一句话: “如果你不是领头的人,你眼前的风景永远不会变》”。《共好》给我的启示之一:做为组织的管理者,欲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必须先提升管理者自身的素养。各位管理者在推行共好之前,不妨扪心自问一下:你学会由衷的鼓励了吗?你能够真正做到真诚地祝贺你的员工吗?正如《共好》所说:“管理的黄金法则:把个体当成人来尊重。”不要“让无数的灵魂死在办公室门口”。
《共好》来到中国,传递的是西方的管理理念,考虑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中国的管理者来讲,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部关于经理人自我修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