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一只蜗牛
2016-08-31
我心中一直有团小小的疑问很多年里无法自洽:“我应该追求什么样的职业生涯以及这份职业生涯应该如何努力才能拥有?”
直到读完卡尔纽波特的《优秀到不能被忽视》,我心中的谜团才被解开。卡尔纽波特经过严谨的论证证明,追随激情不如追随工匠思维;即使你是一只蜗牛,也可以通过有效的手段爬到金字塔顶端,积累稀缺的职场资本获得自主性,发现使命,同时他还道出了努力的方法。
通过自我剖析,我认识到我的疑问其实是关于方向和方法的问题。人生好比一场旅途,方向错了走的再远都是白搭。找到正确的方向后,剩下问题就是乘什么交通工具,也就是如何努力的问题。交通工具有快有慢,作者在书中介绍的方法是我认为最快的方法,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工匠精神”。
在领会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有种三观被重塑的体验——一些我朦朦胧胧认可的观点,通过作者的论证我更笃信了;一些在我的认知体系中列为盲区的观点,仿佛一把利刃在我的世界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概括起来有三点:
一、 自主,完美工作的共性
作者说在工作中感受到内在动机的三点要素是:自主、胜任、归属。他举了几个例子证明,自主性是理想工作的“万灵药”。
我曾经把工作环境、薪酬、晋升空间、培训指导作为判断一份工作满意与否的重要指标,却忽略了自主性。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自主性的重要性,也确实品尝到了自主带来的快乐,比如说,自己掌控有浮动范围的出价,工作时间比较短自主的时间相对较多,工作内容灵活多变练就强大的适应性和自主性……从一开始上班像上坟到享受工作时光,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于自主性的魔力。
关于胜任和归属对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我在初入职场时体会得淋漓尽致。刚进公司的那段时间只能跟着同事打打下手,她丢给我一件事情我就做一件,计划常常被打乱,感觉一切都无法掌控,对团队也没什么归属感。当我逐渐接手并且独立完成之后,我才建立起自信,也逐渐在工作中找到掌控感和主动性,和部门同事也积累了深厚的感情。
二、 稀缺性,就是最好的竞争力
我们都知道只有极少数人能爬到金字塔顶端,大多数人不是在往上爬的路上就是在金字塔底端沉沦。我认为20岁-30岁是积累职场资本的关键时期。就我从事的行业来说,通过本人观察,从入行到专业,大概需要7年,从入行到精深,大概需要10年,10年之后他们大多成为了这个行业的中流砥柱。也就是说,在保持专业不变的前提下,想要打造稀缺的职场资本至少需要10年。但是我却看到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打着“再不折腾就老了”的旗号,频繁跨行业换工作,到头来什么职场资本都没积累下来,白白虚度了职业生涯的黄金期。也有一些人虽然一直浸淫在同一行业中很多年,但是得过且过,没有有意识地打造稀缺的职业资本,最终还是没能获得强大的竞争力。还有一些人发挥工匠精神苦练一项必杀技,最终成为爬的最高见过最多风景的人。
我很喜欢潇洒姐的一句话:“不要害怕未知,只要往前走,风光就绵延不绝。”
三、 努力,需要有效的策略
作者指出刻意练习5步骤就不详谈了,大家都懂的。
谈谈我自己运用刻意练习的方法。
1、作者在写论文时使用的时间结构和信息管理。
把自己当成一项项目来管理,首先,确定目标,知道自己要干吗,明确自己要去哪。有目标才有动力。
其次,记录时数,强迫自己这段时间只专注于一件事,避免坐下来几分钟就开始干别的事情。我通过记录时数发现不仅可以比对所花的时间,而且可以延长自己专注的时长。人的大脑像肌肉一样越练越发达,第一次专注的时间可能只有15分钟,第二次提高到20分钟……循序渐进,专注时间越长核心思考时间越多,收获也就越多。
最后,记录结果,结果可视化是为了强迫自己思考,避免虚度时间。思考的质量写下来一目了然,多多少少会有所收获。当我在实施这个方法的时候,曾经因为看到自己写下来的东西特别浅显而感到羞愧,促使我强迫自己发散思维深入挖掘,结果获得更深刻的感悟(指的就是加入鬼畜club ^ ^)。
2、走出舒适区是进步的第一步。
虽然早就知道舒适区的概念,但是不知道待在舒适区和走出舒适区的人生居然有天壤之别。看了作者的论证我恍然大悟—我已经在舒适区里待了太久。
不主动走出舒适区,问题永远都是问题,很多道理都是如此——只计划不行动,一考四级就挂,一试新衣就小,一遇难题就死……不走出舒适区永远只能原地踏步。
3.刻意练习应该以技能为导向
你有没有这种情况,准备用休息日的半天时间如下几件事做:
1本周工作总结,
2淘宝买生活用品,
3打扫房间,
4 背税法
你知道做事情应该以效率导向,所以把前三件相对容易的事优先处理,最后一件大事压轴处理,结果磨蹭地处理完前三件事(包括玩手机、上厕所、喝水、刷豆瓣等做不相关的事情),轮到最后一件事的时候发现留给它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因为我们潜意识在逃避走出舒适区……
因为这种情况在我身上发生过N多次,所以作者在书中提到效率导向和技能导向的区别时我打星号画红线加粗!
作者的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工作自然应该以效率为导向,产出率越高越好。刻意练习应该以技能为导向,get技能是最终目的,在磨练技能的过程中不追求效率。最好能明确哪些任务是追求效率的例行事项,哪些是需要潜心钻研的刻意练习,单独划分一整块时间专注于技能的深化和提高。上述就是没有区分任务类型而导致刻意练习时间不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