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之旅中道不尽的人生百味
2014-08-17
当下的中国对美食的关注日盛,甚至有人说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无非两样,一是语言,一是美食。在这种背景之下产生了一批的美食书、美食作家、美食节目,但《寻味中国》一书的作者华裔美国人林留清怡显然另辟蹊径,以本人在2005年至2007年旅居中国亲身寻觅、体验并学习制作中国美食的过程为载体,通过跨文化的观察生动描写了不同阶层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处事哲学,也展示出在时代蜕变中的中国,普通人经历社会阵痛后的无奈迷惘,但同时保持勤劳朴实、热爱生活的种种风貌。
文章是人咏物言志的载体,一本书只是一家之言。要体会文章中所描写事件的语气和对人物的看法必须先了解作者的身份,她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在寻根的过程中同时也是给美国《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媒体供稿的专栏作家。这个身份也在行文中喋喋不休地强调着,比如在烹饪学校考试前作者说“参加这个考试的意义何在?我不同于班上其他人,我不需要那一纸证书,我不靠那个找饭碗。”;在面摊学习的时候“白天,我在脏兮兮的面摊打工,晚上,却在北京最高档的餐厅用餐”;在上海高档餐厅实习时她和老板沟通时她揣测“有位记者能详实地记录他的能力,这种机会他可能也不想错过,尤其是他一心想要成为明星处事,正需要多多见诸媒体。”总之,作者时刻不忘记自己身份,提醒自己如同入世一般在各种地方修行,这种“身在其中、心有隔离”的状态中作者完成了自己篇篇文章。
带着这种与众不同的心态,文字中会时常按照美国的生活标准和道德准则来衡量人和事,虽然行文中并没有明显的褒贬词,但作者的态度还是清晰可见。正如作者在文中写到的“就算已经熟练了,也不表示我会永远喜欢中国吃饭和说话的方式。”“或许我只不过就是对自己‘根’感兴趣的美国人。”所以,有些语气会比较刻薄,会将话题带到与食物本身无关的领域,对人对物的描述中均有着一种既定的“美国人”模式似的认知,似乎这就是她所体会到的中国社会环境,让中国读者感到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比如作者谈到 “中国各式各样的组织对于我来说是一个谜。通常,它们存在的唯一目的似乎就是往满是头衔的名片上,再塞一个上去。”;“中国人习惯了教条式的宣传口号”“在中国,有些因素是优先于新闻客观性的,比如商业利益。”“我身处的这个国家,为人民服务这句口号已日益被人人为已所取代”总之通过三年的生活作者似乎充满了感叹和认知,誓要求得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
即使如此,这本书的行文仍是新奇有趣,以其独特的视角演绎了中国社会中的人生百味,作者即使在描写中国读者已经司空见惯的场景也带着几分趣味。古龙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想要自杀,就带他去逛一逛菜市场。显然菜场代表了世俗中最热闹的场景,最轻易的勾起了人生存下去的欲望,最容易反映小市民的狡黠和智慧。在作者笔下的菜场也是生气盎然,比如买肉的小贩总说没法儿切那么准,可切下来的分量总是比你要的多;个头娇小的鱼摊老板娘却如职业摔跤选手一样的大手劲的摔鱼并微笑的说慢走。
除了这些妙趣恒生的生活场景,文中所描述的譬如中国人对待钱的态度(爱打听钱指收入、价格,但羞于去谈论金钱待遇)、常常用于礼尚往来但鲜少拿去吃的的月饼券、美食记者习以为常拿的回扣等事件等等也是作者认真观察社会生活的结果,均是真实并值得回味的。更重要的是作者去烹饪学校考证、去面馆学拉面、去饺子馆包饺子、去平安割稻子、去黄埔会实习等亲身经历,看出作者认真甚至有几分执拗的精神状况,使得读者对其的寻根之旅产生了几分敬意。
其中给读者带来最多冲击的还是作者描写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王主任、张师傅、小秦、胡桂荣、孙老板、廖叔廖婶、龙运土、梁子庚、小韩、邓师傅、江礼等,这些人也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发生在同一国度却有天壤之别。
比如我最喜欢一个人物——山西面馆的老板和师傅张淼,他常常因为单调重复的工作而忘记星期几,也常常因为收入不赚不赔又需要养活全家而陷入生活困境,但同时他也是个坚守传统方式炮制美食、坚持诚信原则取悦顾客的人。比如他第一家店的倒闭也正是因为合伙人给客人吃烂掉的菜而产生争执决定终止合作;作者学面时因为厨房忙不过来而好意劝到“能不能买一台面条机呢?”,张师傅气呼呼地说“用机器做不出这么好吃的面条!吃起来不一样! ”;在关闭第二家店的最后一天,他对每一个熟客重复着“这是您最后一次吃我的面了。”有一熟客按老规矩点了猪肉卤刀削面,作者提议她来削,张师傅却摇头“他吃的面条要很薄才行,他身体有毛病”他指了指自己的胃。 张师傅的性格就如何他手中面条一样坚持原滋原味但又韧性十足。
作者笔下的美食固然是让人垂涎欲滴,但个性化的人物比食材有了更多的鲜味,读起来更有中国特色的鲜活与麻辣。从不同人物的身上读者能感知到各种社会风气与社会追求,也更加真实地触摸到栩栩如生的个体生活。
这本书的最后一段谈到王主任的生活评价“她说自己的一生中,苦多于甜,酸多于辣,可是一切都‘还行’”。这段关于生活中味道的阐述方式让我想起了舌尖上中国第一季中提到的“除了舌之所尝、鼻之所闻,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
我想,不管是酸、甜、苦、辣哪一种味道,也许所有的味道都充斥在人生每一个角落,配比不同的陪伴人们走过或艰难或安适的岁月。每个人用自己的故事写出的柴米油盐,已经和勤俭、坚韧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构成了浓浓的人情味,这才是人生最世故但最美好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