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不识萨瓦兰,吃遍美食也枉然
2013-02-21
若是有人真的敢用这个句式,那也只能是布里亚-萨瓦兰。
1755年出生于法国贝莱一个律师家庭的布里亚-萨瓦兰,青少年时期学的毫无悬念也是法律。成年后,他开始在家乡从事律师行业。一生平坦而小康的生活眼见要在他面前展开。
然后机会来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刚刚拉开序幕,年轻的萨瓦兰就被派往巴黎任职。后来,他又在制宪议会谋得一席,正式走上政治家的道路。尤其是在一场关于死刑的公开演讲之后,这个出身良好的年轻人名声大增。
动荡的岁月里,一朝意气风发的青年可能瞬间就跌下神坛。1792年,紧张的局势下,布里亚-萨瓦兰选择了离开巴黎,回到家乡。虽然舞台小了,但好歹自己依然能做出一番事业。不久,年轻有为的他当选为贝莱的市长。
不幸的是,变幻莫测的乱世,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如何——他又一次沦为了被悬赏捉拿的对象。迫不得已,他先后逃往瑞士和荷兰寻求庇护,最终漂洋过海辗转流亡到彼时年轻的美国。
布里亚-萨瓦兰在美国待了约三年的时间,这期间,曾经的富贵公子哥颠沛流离,搬了多个地方,自小学习的营生无法为继,只得以教法语和小提琴糊口度日。曾经有一段时间,他还是纽约帕克剧院的首席小提琴手。
1796年左右,他获准回到法国,并一直担任法官,直到过世。
以上经历很传奇,是不是?可是,是不是还不够传奇?
确实,1796年,他被人铭记的事业才刚刚开始。
从1796年到他去世前一年,他其实只专注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写作。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潜心将自己多年来对美食的见识和心得记录成册,犹豫再三后,终于在去世前两个月付梓出版。
他说:“与发现一颗新星相比,发现一款新菜肴对于人类的幸福更有好处。”这大概就是他创作的初衷吧。为了人类的幸福,将那些精致的菜肴和美味的食物一一记录下来。
这样的工作,也只有他的阅历能够完成。他不仅吃过上流社会的山珍海味,谙熟贵族们的品味和喜好,也在流亡途中靠着这“一技之长”侥幸留得一条性命。
书中的内容囊括了地理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甚至还有教育学和宗教内容。这些东西其实并不难,写美食的人难免都会在这几个领域里掉掉书袋。但他所谈论的主题也是从味觉、感觉到美食学、美食家、餐饮业、烹饪史,从特色菜、饮料再到死亡、休息,甚至连对肥胖症的预防和治疗都与当下的许多观点不谋而合。而他不凡的经历在字里行间留下的好像只是对生活的坦诚,甚至还有一点儿戏谑的感觉。
除了拉丁文之外,他还掌握了5门语言,在他的美食集里,假使法语不能够准确表达出他的心思,他会立刻在拉丁文或者英语或者其他语种中找出最恰当的词语。
此书一出版,就在美食界和文化界引起了热议。很快,连大文豪巴尔扎克都亲自为此书撰写序言。大仲马也深受启发,写下了《大仲马美食词典》。
美食国度法国的美食畅销书自然很快被翻译成许多版本,甚至在民国时候就已经被引入中国。钱锺书先生在《猫》中就曾提到本书和作者。然而,影响最大也最权威的,当数美国饮食文学界的指路明灯M.F.K. 费雪亲自翻译的英文版本。
直到现在,布里亚-萨瓦兰和这本“饮食圣经”依然出现在各个美食家的笔下和口中,他绝妙的语句、坦率的态度和无法复制的经历,大概深夜里也会引得一众美食家嫉妒一下吧。而对我们这些小吃货,当听到“萨瓦兰奶酪”和“萨瓦兰蛋糕”,或者是听到“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能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时能想起这么一个老饕,也就是给祖师爷致敬了。
————————————
PS: 关于此书,还有三个小插曲。
一是关于作者的。布里亚-萨瓦兰的姓氏中原本只有布里亚,后来为继承一位女亲戚萨瓦兰的遗产,他必须将姓氏改为布里亚-萨瓦兰。
另一个是关于书名的争议。本书法文原名为Physiologie du goût,直译为《味觉生理学》。英文版多译为The Physiology of Taste,直译过来大同小异。英文版亦有个别译为Pleasures of the Table,直译为《宴席之乐》,大概是源于书中的另一句名言“与其他场合相比,餐桌旁的时光最有趣”。本书的译名则来自一个更少见却更贴切的英文书名:企鹅曾在1981年以The Philosopher in the Kitchen出版此书。翻译成中文,无疑更清楚明了。
最末是关于此版的。百花文艺版中缺少了论死亡等几个章节。译者在策划沟通过程中主动告知,并表示非常愿意补上这几章以飨读者。所以说是第一次完整出版:)谢谢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