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食物遇上素心人,两者皆幸
2016-05-06
食物,是生活中最基础的东西,但通过这些最接地气的物质却能看到整个人世间。我在柴隆的《宁波老味道》中,看到了我的儿时、父母辈的儿时,甚至是甬城的过往。
一直以来,都对中国传统文化颇感兴趣,作为土生土长的宁波人,更是从小在墙门小巷中穿梭嬉戏,老底子的宁波吃食,自然不会陌生。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很多街头巷尾的吃食、传统节日的食材,渐行渐远,幸者,还能在时令节日吃到已不那么正宗的应景食物,更多的已经成为过往,徒留一个概念回味心中。
当我在读书会中得知会员柴隆出版了《宁波老味道》,翻开之后便合不上,既想快速读完,又怕错漏情绪,字里行间,感动欣喜复杂交替。龙凤金团、定胜糕、浆板圆子、油墩子。。。一个个熟悉的食物,顿时让我回到儿时,回到那熟悉的老房子、青砖小巷中。
全书分四时之味、传统之味、市井之味、怀旧之味、闲时之味、乡土之味六个篇章,每一味中,都有丰富的宁波传统的吃食,而每样吃食,都是一段让人忍不住嘴角上扬的满足与释然。
作为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宁波政协文史委特约文史研究员的他,文学底蕴扎实,文字功底了得,落笔更是生动有趣,遣词造句中充满着对甬城的热爱、对食物的熟知、对事物背后人与事的敬畏。透过他的文字彷佛能看到那一幕幕场景,用现在流行的话语就是“极具画面感”。大赞他笔触地道又温情、回味儿时之余,深夜阅读时,还要忍受馋虫的滋扰。
欣赏他才华出众的同时,更是敬佩他的用心与专注。为写此书,跑遍了宁波大市大小街巷,只为寻找那最地道正宗的食材,两赴慈溪某偏远乡村就为了拍摄一张配图。分享会时他曾提及,书稿半年就能完成,但是配图却是需要一整年的时间,因为做不得假。
虽说是“甬上第一本饮食文化小品,唤醒沉睡多年的舌尖记忆”,但他不仅仅只写食物。通过食物,描述四季变迁,描绘市井之象;通过食物,更写出了食物背后宁波人的食材采集、食物做法、饮食习惯、风俗,更写出了宁波人的坚韧与豁达。
食物,往往也是人世真相的反映。书中提及“做人家”,意为勤俭持家,宁波人无不知晓,因为旧时生活困难,这样的传统风气熟知于每一个老宁波人,方言读出,会心一笑。“搡”、“白糖搵搵”、“韧结结”这些方言,更是留于嘴边,熟悉到骨子里,直达心底。很多食物只是曾经做过、吃过,但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阅读后方知“原来如此”。
借用一位读者描述的词“素心人”,没错,柴隆就是那样一位素心人,他的心中有一副美食地图,如数家珍,但他更写下了宁波吃食的前世今生,他能在市井生活中,找寻城市历史的痕迹,唤醒看者的尘封记忆,让老宁波人感动回味,让新宁波人了解宁波,更能让在外游子见到故土小食、回想故乡风俗、忆及亲友长辈而后潺然泪下。流传多年的食物终有一素心人能将其娓娓道来,是幸;而这位素心人,能用笔触为食物记录前世今生,也是幸;我等读者,能于文字中感受这份温情与回味,感知风土人情,回忆年少无忧,更是大幸。
《宁波老味道》已经不止是一本地道美食作品,亦是一本精良的民俗文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