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本书,是两年半前,一位全家要回国的姐姐留给我的。可以说,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也是怀孕期间唯一读的一本家庭教育类书,而且,也让我对家庭教育类书籍有了很大的改观。先对给我书的这位姐姐说声谢谢:谢谢你让我遇见这本书。
以前,对这类书是种怎样的看法的呢?难免夸夸其谈,或自我炫耀;没有理论,或没有框架;非普遍适用,孩子也很辛苦,——我自认做不到那么认真和强势,也不想那样做。所以,我一直很排斥。直到偶然遇见这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其实,单听名字,也好不到哪去的样子,可我翻后,竟然读下去了,竟然还读完了,竟然在读完后还心生赞叹了。
或许和作者格外推崇“阅读”这件事有关系,从小就乱翻书的我,在这里遇见这么态度坚定的一种肯定,一下子就有了很深的认同。以至于两年没再读,一想到这本书,就会想起作者让二年级的女儿读金庸长篇这件事儿,对比于小时候读武侠的那种偷偷摸摸,有一个作者这样的妈妈简直太幸福了。不过我妈妈也不错,只是后来的学校管得太严。
作者的一些理念,也不知不觉深化到自己心里了,比如,孩子犯错都是大人的问题;自己的孩子要自己带;大人要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也不要强求孩子....这次重读才发现,自己早已接受并在践行这些观念。
二
“好妈妈”这个名头,太容易让人觉得,作者必得是知书达理,宽厚温和的。但我又读一遍后,却不得不承认,作者,其实是一个非常酷的妈妈。
引诱二年级的小朋友读金庸;给读小学的小家伙买琼瑶;有些作业替孩子去做,再有一些不合理作业则干脆让孩子不做;不要求孩子刻苦努力,不要求她考一百分;甚至入电脑游戏的坑,也是妈妈带的....
看这些超出常理,真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而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也源于作者打心眼认同的一些理念,比如:
孩子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自由的人,想想大人渴望什么,那就要同理去理解孩子;
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他们内心的纯粹,相信其对环境的适应力,对自我的控制力;
努力去做到无为而治,控制住自己不去多加干涉,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管教;
要知道,孩子的过错,都是大人在一些地方做的不当造成的,与其苛责孩子,不如先反省自己;
想让孩子做什么,家长要自己先做到;
家长要自己先清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自己要先做到知行始终合一,才不会给孩子带来困惑。
说到底,要培养出一个好的孩子,必得自己先成为一名好家长。而这本书,与其说是教给人怎样养孩子,不如说是教给大人怎样提高自身修养,如何先成为一名好妈妈。
三
我感觉,在成为一名好家长的道路上,做到知行合一这一点最难。
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我们多少有些拧巴,比如,书中提到的,写作文从不会听从己心,而是空喊一些口号,再重复一些虚假道德观;自己都觉得写作业是种辛苦活,但却要把这种辛苦嫁接到孩子身上,还口口声声说写作业是好的,让孩子跟着拧巴....
“拧巴”的根源,是常识的缺失。我们学了那么多的知识,但基本的常识却并不知晓,自己都分不清是非好恶,又怎能要求孩子在一片混乱的世界观里找出一份自己的清明呢?
所以,尽管有些观点,我也并不是全部认同,但一想到作者是那样认为的,并且她也那样做了,在这个过程中,她与孩子都是快乐的,并有所得,那也是值得赞叹的。
同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位家长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如果做不到,也不要去勉强,更不要苛责,也不要抱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读家庭教育类书籍也一定要警惕,切不可照葫芦画瓢,因为结果常常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四
书中有很多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例子,并且就当前的家庭教育类的书还做了一个分析:
不是她不想告诉大家,可能是她不会总结。这和现在市场上卖的一些成功家长谈家庭教育的书一样,家长的“成功”是真的,书中谈到的方法也不假,只是家长由于专业或表达水平的限制,没有把真正有效的、核心的方法提炼和展示出来,却更多地呈现一些皮毛的、非本质的东西。这些东西对其他家长并没有什么参考意义,甚至会有误指。家长们如果只是学点皮毛,回来简单地抓“用功”,把孩子上厕所的时间都要抓起来,恐怕最后要大失所望。©尹建莉《学习不要“刻苦努力”》
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也确实避免了那些皮毛的、非本质的东西的呈现,她以自己多年在教育领域及带孩子的经验、和大量的阅读与学习得来的知识,把一本书写的非常有分量。有理论,有案例,还有丰富的方法指导,更有对孩子的爱。文字功底也很扎实,读起来不会太吃力。
开卷有益,这本书我还是非常推荐的。尤其是对于国内的家长,还有老师。我总觉得,读了这本书并且领悟了其观念的父母和老师,他们和他们的孩子一定会多一些轻松和快乐的。
我们努力成为一名“好妈妈”,也希望在孩子的求学道路上,他们能遇见一些好老师。
这次的总结图做的不是特别好,勉强看一看吧。
还有文末问题:也来谈谈你对这本书的看法吧,或者推荐一下你觉得其他适合国内环境的好书。
-
新手父母,只此一本便足够
2017-02-07
关于新生儿养育,如果只读一本书的话,我推荐这一本。不要因为那个一板一眼、一点都不抒情、不浪漫的书名就先认定它枯燥无聊,可知新手妈妈们最需要这种干货满满的书籍。
之前也看过别人说,要警惕那些操作性很强的育儿书,这一点,我也基本认同。但这本书,虽然也操纵性很强,但它不当在需警惕的队列里,只因大部分的方法和原则真的有效,而且让父母和孩子都舒服。
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的EASY程序,就是EAT (吃)-- ACTIVITY(玩) -- SLEEP(睡) -- YOUR(父母自己的时间),新生儿两个小时一周期,三个月内的宝宝3个小时一周期,四个月的时候4个小时一周期,到八九个月的时候差不多5个小时一周期。原则在于,吃饱了睡,而不是吃着睡;帮助孩子培养自主入睡,大人小孩儿各自解放;孩子有自己的程序,知晓即将发生什么,一切都踏实而平稳。我尝试过,虽然并未完全做到,但依然得到了很多帮助,至少我和小姑娘多少摸到了生活里的节奏感,那一年,没有太过兵荒马乱。
与EASY程序相对的,就是无规则养育,无节制的吃,无节制的玩,无节制的睡,明明是大人不曾把控好节奏,却常常把责任怪到孩子身上,说自己过的一团乱、没有自我都是因为那个对这个世界并无所知的婴孩儿。
书中对宝宝的类型分类也有参考价值。它将宝宝们分成了五种类型:天使型,教科书型,敏感型,活跃型,坏脾气型。大体脾性是固定的,但因为教养的合适或不合适,几种类型也可以互相转换。我们都希望有个天使型或教科书型的宝宝,但如果是其他类型的,也无需太过沮丧,教养得当,父母也可以很轻松。而且,人本身就是复杂的,世界本身就是这样才丰富的。
还有关于信任的解释,我也很受益。让孩子信任自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是所谓的安全感的培养。有太多的举动会破坏孩子的信任,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别觉得人家小就认为他什么都不懂),不好好交流,说一套做一套,等等,初为父母,实在是有太多地方需要提升。而信任一旦建立,便可事半功倍。
至于书中大幅介绍的抱起-放下法,这一点我并不完全认同,比起哭泣免疫法来说,自然是父母与孩子情绪更能接受一些,但我真心觉得这个办法太麻烦了,二十分钟甚至长达一个小时的抱起放下,大人孩子都折腾,我自认自己的耐心和体力做不到,宁可选择抱睡甚至奶睡。
说起来,知道这本书,就是从睡眠问题的困扰开始的,也是从别人介绍的抱起-放下法开始了解的。说实话,关于睡眠这件事儿,我一直做的不够好,但在不断的尝试与妥协后,也认清了自己,接受了现实。
对于即将进入或者还在睡眠漩涡里纠缠的父母,我只想说:1、最开始做好EASY程序很重要;2、不必太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不必太纠结于什么方法,在能够接受的范围里面保持现状也是可行的,当彼此忍无可忍的时候,自然也就有自己的解决方法了,须知一旦决心做什么事情时,宝宝也就主动配合了;3、很多变化都会引来睡眠问题的反复和倒退,一定不要觉得可以一劳永逸;4、爱,耐心,父母自身的清醒和坚持,也很重要。
除此之外,书中还有关于饮食安排,如厕训练的内容,总归,小朋友一岁以内遇到的问题,这本书里都解释了原因,给出了对策和方法,而且,有非常多的表格和案例,干货满满,非常实用。
当时,我也找过很多其他的书来看,但要么自己内心不接受要么不实用,包括《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厚厚的一本也都翻了,只觉得这样的父母和孩子真累。所以知晓了特雷西的这本育儿书后,我简直奉为宝典,当时买不到纸质书,kindle、当当也没有电子书,还好在网上搜到了一本PDF的影印版本,不那么清楚的文图我都看的津津有味。后来回国休假,尽管整本书都已熟知,还是买了一本纸质版。
当然,这本书,虽实用,但也不可教条。如果完全按照书中的条框一一执行,那也很可怕。还有,如果非给这本书找什么毛病的话,翻译的话语有些啰嗦,也是有些绕,需要耐心。不过,我想,对于一位亟需方法指导的新手妈妈来说,这真不是事儿。
附:本书思维导图
-
与孩子相处,好像也没有那么难
2017-01-09
01
在没有孩子以前,我始终担心一个场景:当把我和一个小朋友放到一起的时候,我真的不知道可以和他说些什么;特别是当他哭闹、执拗、不配合的时候,我也真的不知道可以做些什么。这样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发生过,事后回忆自己的表现,心里也难免觉得有些糟糕。
当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不知道如何与小孩儿相处这个问题,算是自然而然解决了;如何缓解她的哭闹、让她与自己配合这个问题,好像也解决了一多半,有时候也会有灵机一动的好方法,让彼此都松一口气。只是这一多半里,难免有一小部分是出于诱惑或哄骗,并不是真正的解决方法;而剩下的一小半,心中始终毫无底气。
幸好,还有这样一本教大人如何与孩子沟通的书。在过去的这一个星期的阅读中,我时常感慨:原来是这样孩子是这样想的!原来可以这样回应!原来,好像,与孩子相处,也没有那么难!这本书就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1980年首版,三十多年后读来,依旧贴心的很。
02
书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代替惩罚的方法,鼓励孩子自立,学会赞赏孩子,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每一部分都有理论、实例、练习、漫画以做直观表现、还有作者补充和大量的读者实践。书末还有各种补充说明、读者来信以及作者女儿的感受和经历。我本来以为,读这样一本书,会特别费力气,没想到,读的过程,却是异常轻松愉快,读完后的收获,更是非常之大。其实,不仅是大人与孩子的沟通,那些方法和技巧,在大人与大人之间也同样适用。
第一章里给出的第一个练习,就是从大人的实例来说的:很努力地工作一天,还是因为一个小失误被老板责骂,你很郁闷,把事情说给朋友,朋友给出了八种回应,你记录下自己相应的真实感受。八种回应分别是:否定感受,讲大道理,给出建议,提问,偏袒对方,过分同情,业余心理医生,产生共情。说实话,在没有认真梳理这些回应和感受之前,每当面对这类情形时,我一定是在这八种里随机选,而且很大可能是选的前七种,站在一个抽离的立场,实在太容易了。对大人尚且如此,对孩子更不可能去产生共情,去试图了解他们的感受了,因为父母的角色,太容易自认为权威,从而只会毫无益处地指手画脚。可是读完第一章,我就发现,先把自己抛离,认真地倾听,真心去感受并说出孩子的感受,他们的负面情绪和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他们自己就可以去解决了。只要有一刻钟的耐心,之后就会有无限的轻松。
每一章,都会让我有类似的醍醐灌顶式的了悟,特别庆幸,读到这一本书并不算晚,还有机会掌握和运用书中的方法和技巧,并且让小姑娘一开始就熟悉这一种说话倾听的沟通方式,不会如我一般,在与人交流上,偶尔犯怵。
03
当然,知易行难,书中用大量的案例和练习让我知道,与孩子相处,与人相处,并没有那么难。但真正做到,还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理解,有足够的耐心和自制力,要有智慧,要把所有的技巧融汇贯通。这一点,对孩子充满爱和理解的作者,也在书中给了家长非常多的理解和鼓励,让我摘录一段吧:
我们虽然学到了新方法,但还是有可能说出或者做出让我们后悔的事情。但不管怎样,我们知道了怎样调整到正确的方向上来。我们有几个基本的原则可以遵守。如果我们愿意花时间倾听孩子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感受、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责备以前的过失,那么就不会偏离的太远。我们有可能会暂时偏离正确的轨道,但不会再次完全迷失方向。
还有一段,我也觉得说的很好,那就是关于这本书的书写目的,和这些方式方法的意义之所在。同样摘录,并以此做结:
孩子不是机器人。
我们的目的不是用一套技巧去操纵孩子的行为,好让孩子言听计从。
我们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进取心、主动性、责任心、幽默感以及体谅他人需求的能力。
我们想找到一种语言,培养孩子的自尊,让他们的心灵不受伤害。
我们想建立一种情感的氛围,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因为他们关心自己,也关心我们。
我们想树立一个榜样,在相互尊重的平台上与人沟通,无论是在童年、叛逆的青春期,还是长大成人以后都能受用。
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思维导图
-
一篇文章就能说完的事情,有必要写成一本书吗?
2017-01-23
因为与书有关,字体排版也疏落易读,所以,这本《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在一年半前就已读过一遍。这次,又用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重新翻了一下,发现,有些观念已内化的好像是自己的似的,有些方法也已成为习惯,而且,整本书看下来,也真是简单的不得了,主要内容,用一篇文章就能表达清楚,作者居然洋洋洒洒写了一本书,有这个必要么?
先来看一下这本书都说了些什么吧。
1 读书给孩子听的好处。作者以自己的儿女为例,方方面面的述说了故事书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品格,到能力;从专注力,到阅读习惯;从一起读故事的亲密时光,到关注插图的孩子的自我美育培养。总归,一定要读故事书给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非凡。
2 怎样读书给孩子听。这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之一。进行了较全面的原则总结并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方法。被我实践并变成习惯的大概就是这一点:和小朋友一起躺着读书,尤其是睡前,舒舒服服,轻轻松松,还好现在还没有多少厚厚的精装本。只是,我始终没有做到像作者那样,每天读好几个小时的故事书给孩子听,经常是三五本之后,就说:咱们做点别的吧。或者:今晚我们读三本书,读完就睡觉,好么?
3 读书环境的营造。要打造到处都是书的生活环境,每个角落都可以随手摸出一本书来读(这一点深入我心,真是家里保持凌乱的好借口);父母自己也多看书,做出榜样;经常去图书馆和书店;还有,给孩子“不必睡觉,可以看书”的权利,这一点,这次重读,印象深刻,不过,都是心机妈,将睡前时间提前半小时,睡觉时间并无变化。
4 如何选书。这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包括作者书中和书末提到的详细的书单。选书的第一个原则就深入我心:孩子喜欢,自己也要喜欢。所以,给小姑娘买的书,很多都是我觊觎很久的,借着小姑娘的名义,满足自己的小朋友心思。选书的第二个原则,则让我警醒:不以孩子的喜好为选书依据。作者特意提到了那些动画改编书,作者一般是不会买的。这恰好是最近让我有点困惑的一个问题,我正在纠结《小猪佩奇》系列的书还要不要买,已经买过的两辑是小姑娘的心头爱,但我一直对套书的色彩、插图、对白不是特别满意,昨晚翻到这一条后,瞬间觉得解放:世界上的好书那么多,要接触更宽广的世界才对;而且有两套佩奇已经足够多了,何况还有电视剧。此外的童书奖项总结,不低估孩子的阅读接受能力,套书要不要买,买书读书不以辅导或管教为目的,等等,都很有借鉴意义。而作者列出的书单,对于读书、借书、买书都很有帮助。可惜,这次细看下,我们读的不到十分之一。
此外还有一些有关读书的问答,这些问题,自己心里早已有了自己的答案。
好像一篇文章都没写完,这本书主要的内容已经总结了个七七八八。那么,这些内容,有没有写成一本书的必要,这本书,有没有买来读的必要?说实话,我昨晚花半个小时翻完之后,真的好好想了想这个问题。然后,今天早上从小姑娘的幼儿园回来的路上,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首先,要感谢作者的分享。这本书对作者而言,是很有意义的,是她这些年育儿理念的一个总结和阐释,也是这些年与儿女一起成长的一份记录。而她愿意把这些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以帮到更多的家长和孩子,这是值得感谢的。何况,作者提供的是成功的经验,也许不适用于每个人,但至少可以拿来借鉴。
还有,看到汪培珽的简介: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MBA,银行职场工作九年,决定成为全职妈妈,用心陪伴一对儿女成长,深觉在亲子教育上“用对方法”的重要性,于是将亲身的教养经验整理研究,自创“爱孩子也爱自己的7堂课”教养理论,在幼儿园、小学、基金会、图书馆和成长团体之间积极推广,开办课程、举行演讲并接受咨询。
有没有一点眼熟的感觉,很多做的比较好的亲子类公号(不是越来越商业的那种,而是真的想分享的那种,比如“大J小D”),背后多半都有一个这样的女人,走的方向,也大致相同,出书、讲座,这个时代的方式更多,电台、直播,等等,或多或少,是能够帮助到很多爸爸妈妈的,或者是具体的育儿方法,或者是身为父母的态度,或者是自己的经历,甚至全职妈妈身份的突围。育儿路上,一代又一代人在前仆后继,要感谢他们的经验和分享。
其次,这本书很适合新手家长,特别是对读书和培养孩子读书有兴趣的新手家长。
在小家伙刚到来时的兵荒马乱里,大概会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时间没有心思读完一本书,而这本书特别的简单易读,一两个小时就能读完,一定能带来一点读完一本书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毕竟不是支离破碎的单篇文字。这是我回想当初读这本书时的感觉总结出来的。
作者的短话长说,可以看做是絮絮叨叨,也可以看做是耐心细致,完全可以把她当成一个老朋友,一个有经验的过来人,听她细细说那些与孩子一起读书的美好,那些经验或者失误,从她的耐心与爱心里审视自己的耐心与爱心,自己一定也有所得。
而书中的共读方法,然后与小婴儿和小朋友交流,也一定对新手家长有所帮助。至于如何选书和推荐书单,直接拿来主义,可以省却很多彷徨和纠结。
只是,当孩子长到两三岁,这些路都一一走过之后,就会觉得这些事情实在是简单至极;就像回忆那些一岁前让人头痛的吃喝拉撒睡,现在真的是:那都不是事儿。原来,这里就已有了我们和小家伙们一起成长的痕迹。
不过,有时回头看看来来时路,还是可以“温故而知新”的,这本书,昨晚只是重翻了半个小时,就有两三个地方给我当下以帮助,还有那么三五句话让我沉思和反思,这也很好。
最后,关于这本书值不值得买。如果是在国内的想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新手爸妈,这本书是可以买的;如果是像我一样要飘洋过海背到异国他乡,那就不必买了,找找电子书资源就好,因为这么简单的一本书,出版社有点太舍得用料了,不太有必要让它占空间占重量。读还是值得读的,哪怕如我一般只翻半个小时,也是开卷有益。
附:思维导图(实在不想读,看看这张总结图也行。如果网页看不太清楚,可以下载图片,再在电脑或手机看。)
-
论妈妈的自我修养
2017-03-09
你相信你的小家庭可以对世界有所影响吗?——《佩蓉的妈妈经》
这本《佩蓉的妈妈经》是“照着书本养孩子”系列刚开始时,一位妈妈推荐给我的,于是,当年的一堆纸质书读完后,我就在kindle上买了这本的电子版。
本以为已经读了那么多的育儿书,再继续这个主题,一定会有些厌烦,没想到,打开了,就不知不觉读完了。因为,佩蓉实在是很有魅力的一个女人;也因为,文字内容特别真诚真实;还因为,大多数的家庭教育类书籍都在说该怎样对孩子,但这一本的重点却是家长,尤其是妈妈该怎样对待自己。
作者蒋佩蓉是如此的真诚,认真的剖析和反思自己身为妈妈的那些失与得,那些不甘与坦然,那些过失与经验。感觉,就像是在听一个很优秀的女性在讲述自己的事业与成长,虽然很多年来,她的身份只是妻子和妈妈。同时,也在旁观另一个家庭的运行,看家庭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说实话,读这本书的时候,格外有种被碾压感。这一家子,是如此的优秀又朴素,那些成就我就不在这里数点了,书前的作者简介里说的清清楚楚,关键是他们为人的品质与格局是如此的正面与阳光,但文字里的表述,又绝没有很多国内妈妈的那种骄傲劲儿,这越发让人觉得望尘莫及了。
还好,佩蓉说,不要比较;——不过也当记住传统说的“见贤思齐”;
佩蓉说,不管是在孩子学习还是家长的育儿方法上,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但并不能因此就放松对自我提升的要求吧。
总归,这本书,会让读者看到另外一种家庭生活的可能性,也许做不到,也许不合适,但了解一下,总不会错的,也许就对现实的自己的生活有所启发,有所帮助。
整本书不长,三四个小时就能读完。大体分成四章:妈妈自身,家庭生活,孩子教育,妈妈群的互相帮助和互相鼓励。每一章分七八个小节不等,理论与作者和身边朋友的经验相结合,更有很多实打实的例子分享,很有方法论。同时,每一节后,都有两三个思考题,借助练习题让读者进行自我反思,从而得以生活的更好。我在文后摘录一些,大家感受下。
另外,我想说,在身为父母这件事情上,大家都是从新手一点点摸索来的,优秀如佩蓉,尚且有非常多的问题与手忙脚乱,甚至她因优秀而产生的问题和自我冲突更多,很多还会让读者觉得真是矫情,但是她懂得反思和自我调和。而已成习惯的优秀,在孩子日后的成长中,越发展现出其力量。
所以,我还想说,不要放弃自己的成长,这比全身心只督促孩子成长更重要,或者说,已为父母,只当比以前的自己做的更好才对;还有,不要苛责孩子,自己无法为之创造更好的家庭环境、帮助其养成好的习惯,就不要勉强他一定得出人头地,——世界是如此的丰富,每个人也会有自己幸福的缘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