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一二
2012-02-16
当朋友给我这本书,看了作者和书的简介之后,对本书的的阅读兴趣立刻为零,因为我认为将孩子培养成博士的父亲不一定是个成功的父亲,而且无论是这样的培养结果还是培养方式都不是我所认为的成功。但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还是翻了翻,印象随之改变,并非第一印象中的那样,其实作者是一位很有内涵,修养和毅力的父亲。 下面罗列了个人认为书中的可取之处。
首先,育儿一定要有主见。
如今社会各种育儿思想泛滥,各种流派,争论从未停止,那么我们要使用什么方式来教育孩子呢? 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
/ “在育儿和家教领域里不存在“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的问题,而是“多听则乱、越听越糊涂”。“ /
在没有严格的科学依据判断哪一种更高明的情况下,个人认为, 适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父母根据对孩子的各方面的了解做出自己的决定。
文中有一个故事值得借鉴
/ ”从前,爷爷带孙儿去市场,买到一头小毛驴。回家的时候,先是爷爷骑着毛驴,孙儿跟在后头走。走了一段路后,遇上一
群妇女。妇女就指责爷爷,说他不关心小孩,大人骑驴让小孩走路,不像话。爷爷听了感觉有理,就立即下来,改让孙儿骑驴,
自己跟在后头走。又走了一段路,遇上一群老年人。老人指着小孩骂,这小子真不孝,年纪轻轻的骑着驴,让老人走路。孙儿
听了觉得有理,就叫爷爷上来一起骑。两人又走了一段路,遇上一群养驴人,养驴人指着祖孙二人说:“这么小的毛驴,两个人
骑着走,太狠心了,这驴儿肯定会累死的。”祖孙二人听了想想也是,索性两人都下来牵着驴走。途中又遇上一群年轻小伙子,
青年人指着两人风趣地说:“你们两个傻瓜,有驴不骑,真是笑话。”祖孙二人听了觉得也有道理。但是,他们的处境很困难:爷
爷骑驴有人责备,孙儿骑驴有人指责,两人都骑有人非议,两个都不骑又有人取笑。所有的选择似乎都不妥当。剩下的唯一选
择就是两个人抬着驴走。他们也这么做了。结果在经过一座独木桥时,两个人不小心把驴掉在溪沟里摔死了。“ /
故事中的每一种理论都存在理由,且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你该怎么办呢? 要有主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其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
/ 用斗志去激发斗志,用气概去培养气概,用道德去感化道德,用对伟大的追求去引导孩子走向伟大。/
这一点对于绝大多数的父母来说很难。 个人认为有一定道理,要视具体内容,并非绝对。 如在东北遇到一母亲,家中排名老小,家务什么都不会,爱好麻将,女儿从小在麻将厅中长大,但是该女儿有着和她母亲完全不一样的性格,不打麻将,爱看书,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都很强,我想这应该可以下面的这种情况来解释。
第三, 关于孩子道德,人格,意志,习惯的培养更为重要。
/ 人的智力相差无几,真正决定成才的,是经常为人们所忽略的非智力,诸如意志、道德、健康、社会交往能力等素质。 /
这个观点我很赞同,道德,意志,习惯,人格都是做人最基本的道理,这些远比学习成绩来的重要。 这些才是我认为育儿重点。 关于这一点的教育,必须符合第二点,以生授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
下面是摘选了作者的一些点:
- 道德教育孝为先。 讲诚信;
- 用苦难去磨炼意志,用富有哲理的故事渗透到孩子幼小心灵的深处,培养其执著的追求精神;
/ “三十三天天外天,白云里面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 /
- 让孩子自己独立解决各种问题;
- 从小培养孩子从头到尾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和习惯;
- 培养责任感: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让孩子负责任。不用负责任的事情,不可能有恒心和毅力去完成它;
培养自信
- 尊重孩子:任何有孩子的事,不管是生活方面还是学习方面,都要尽可能听从孩子自己的意见,即使我们认为是不正确的,也要尊重他的想法,给一诚恳的解释,从不粗暴地予以否定。
- 让孩子带路,每次出门,不管是拜亲访友还是外出旅游,总是让孩子走在前头,为我们带路。
- 经常有意识地与孩子争论问题,自己站在错误的立场上,让孩子在争论中取胜,然后及时表扬鼓励。千万不能老是让孩子输,更不能在日常生活的争论中以老压小,使孩子难堪。
第四, 如何学习更重要,自学能力培养。
培养孩子学习,教会孩子如何看书,如何学习。 教会孩子如何学习比孩子已经学会了多少个汉字重要,比会被多少首唐诗重要,授人以渔。
/
(一)家长或老师必须有能力判断孩子是否具备超前学习的能力或潜力。判断的标准有三点:第一是以前的基础是否扎实,
如果连以前后基础尚不扎实,何来能力去自学后面的课程。第二是对新事物的兴趣,一般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的孩子,不大可能
自觉地进行超前学习,只有那些对新事物有强烈兴趣的人才具备强大自学潜力。第三是对目标有强烈追求欲望,种孩子具备超
前学习的强大精神动力,这动力会转变为一种实际的物质力量,这是我亲身经历的实际体会。
(二)自学能力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生活中让孩子自己独立解决各种问题,读书方面让孩子自己
把以前不懂得的地方弄懂和养成预习功课的习惯这是培养孩子自学能力的三个关键。
(三)发现孩子自学潜力不错的时候,要尽快地制定一个阶段性总体目标,让孩子有一个追求的方向,这会使孩子产生强
烈的兴趣和动力。并把总体目标分成一个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制成详细时间表,让孩子在一步步完成过程中尝到成功的喜悦,
并从自己的胜利成果中取得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四)首先选择自己认为最优秀的课程开始自学,因为优秀的课程学起来有兴趣,而兴趣又会使自学的劲头更大,效果更
好。学好这一科之后,你就能以这一科的经验推广到其他的科目上,千万不要在基础差的课程上先开头。
(五)自学一门课程时,第一遍要尽量抓紧一口气从头至尾学完,这叫初读,不必多做习题,只做一些课后练习。初读的
目的是获得该课程的整体形象。掌握整体形象之后,第二遍学时就能以整体来理解局部,并能领会出重点和非重点,理解得也
就会比较深透,第二遍读时要多做习题,以巩固所学的知识。第三遍读时再以局部回到整体,使知识等统化,有一个全面的认
识。看任何书都要先认真地看目录,序言和内容介绍,使自己心中有数,并确定出学习计划。
(六)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什么重大的难关或比较枯燥的基础部分不要怕,能啃多少就啃多少,不能啃的就先搁下来,把那
些内容当成公理接受下来、背下来。大胆地向下冲刺,等学完了下面的东西之后再回头来解决它,可能就很容易了。华罗庚早
就说过,数学上有些问题如果停留在原有基础上是很难弄清楚的,但是等学习了下一步之后,再解决前面的问题就很简单了。
其实其他学科也无尝不是这样。重要的不要被困难所吓倒,不要半途而废,不要碰到什么问题就问,要尽量自己专研,自己解
决。
(七)在一个阶段性目标范围内,不必追求百分之百完全弄懂,能够真懂百分之八十五就很不错了。否则会大大地影响自
学的速度,而且对总体来说也不会有好处。这里最重的技巧是分清主次,把主要的彻底弄懂,把次要的暂时放开。要千万知道
懂百分之八十五和一知半解是绝对不同的两码事,在学习上大忌一知半解。
(八)就技巧而言,自学必须做笔记。先把书上的重要内容划上红线,在后把划好红线的部分记在笔记本上,因为光看书
是很难记住的,动手对加强记忆有很大的好处。另外在做笔记的过程中,由于对所学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因此会加深理解。在
复习的时候再把笔记本上的重要内容划上红线,把那些尚未熟练的内容精要记在小笔记本上。最后再把小笔记本上记不住的内
容要点抄在小低头上,把这张小纸头放在口袋里经常拿出来看看,这样很快就把所有的内容记住了。另外,把一些不懂的东西
记在专门的本子上,等学习了这方面的内容后,随时翻开来,看看哪些不懂的东西可以解决掉,做上记号。
(九)自学过程中做习题不在于多,在于精。一个题目要彻底弄清,解题必须从一开始就学会规范化,一步一步要清清楚楚,
切忌草草图写,认为已经懂了就可以了。另外要尽量做一题多解,把所学的内容融回贯通。
(十)找一个气概恢宏的人为导师,导师的作用并不在于由他来给你上课,也不是由他来指导你解难题,而是指导你如何
学习,帮助你区分什么是该深入专研的,什么是可以暂时放过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
(十)最好有个伴,可以互相比较,相互促进,在比较中可以发现自己的成绩,产生更大的劲头。另外在比较中也可以发
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可以及地纠正。但是,这个伴必须认真学习而且是有志气的人。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可以产生叠加效应,
/
第五, 旅游,拓宽眼界,开阔心胸。
这点十分赞同。
备注:
书中的另一些小故事:
- 张良得《太公兵法》
/
张良年少的时候,喜欢信步出游,有一天,当他走到下邳桥的时候,看见一位身穿粗布麻衣的老人站立在桥头,似乎在等待什么。出于好奇,便走到了老者身边,老人看见张良,故意把自己的鞋子脱落,掉在桥下,然后指着张良说:“孩子!到桥下把我的鞋子取上来。”
这个要求似乎很无礼,但张良念老者年事已高,行动不方便,便到桥下把老人扔掉的鞋取了回来,看着张良拿着鞋子走上桥来,老人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他慢慢地伸出脚,对张良说:“把鞋给我穿上!”于是,张良挺直身跪在地上,毫无怨言的把鞋穿在老人脚上。
老人看着张良点头大笑说:“孩子,你值得我教导,五天后,天亮时,你到这儿来等我。”张良对老人的行为虽然感到奇怪但还是恭敬地跪下来说:“是!”五天后,天刚蒙蒙亮,张良按照和老人的约定来到下邳桥,谁知老人已经在那等候多时了,并对张良说:“与我相约,却比我来的晚,这怎么能行呢?五天后,你再来这里等我,千万别迟到”语罢,老人便走了。
张良觉得很惭愧,于是五天过后,没到天亮的时间,他便早早的到了下邳桥,但老人又已等候在那里了。老人愤怒的,说“你怎么又迟到了?五天后,再早一点儿来!”说完,便拂袖而去。又过了五天,半夜的时候,张良已等候在桥头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便步履蹒跚的走来,看见张良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拿出一卷书说:“这是一本世上少有的奇书,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年轻人来传授,现在我把它传给你!”张良谢过老人,接过书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
张良的真诚感动了老人,方才得此“宝书”,在历史上亦留下了“张良拾鞋”这一段佳话。后来,张良协助刘邦开创了汉朝,立了汗马功劳,可见“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
机会不可能在你需要的时候到来,很多时候机会稍纵即逝,很多时候你只有早早的最好准备等待机会的来临,才能成功。
-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
/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当校长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早早地来到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这时,陶行知走过来了。他一看到王友,就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愕地接过糖果,目不转睛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果递给王友,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的时候,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
王友更惊愕了,他不知道校长到底想干什么。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王友的手里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证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
王友听了非常感动,他失声叫了起来:“校长,你打我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又掏出一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这块糖果值得奖励给你。现在我已经没有糖果了,你也可以回去了。”
/
对孩子多奖励,少惩罚;可以以温和的方式绝不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