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即人生
2010-01-15
总觉得身边经历的一切都有一种莫名的联系。最初看到这本书的文字,便想起了英国意识流小说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想起论文里所讨论的《达洛维夫人》中的片段化句式,即句子打破了传统英语主语+谓语+宾语之类的语法结构,以名词、动名词、不定式成句,用这种文体上的突破来表现主人公的意识状态。在《死亡居家指南》这本书中,可以看到同样文体的运用。不过这种运用并非在全篇,而是主要在叙述主人公的思想内容时使用,将主人公的意识思路过程自然而透明地展现出来。
这本小说的另一个突破是篇章结构。传统小说的叙事一般是单线发展的,即按照故事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最多会在小说开头以倒叙的方式先讲结果,而后再从头讲起。而这本小说从叙述者的当前状态讲起,但没有按照时间将故事的发展过程讲下去,而是跳跃式地讲起了若干年前的旧事以及几个月前的一次旅行。由此而形成三个叙事线索交错穿插在一个人物身上,是现实与回忆的更迭交替,使整本书的叙事呈现出一种繁复的状态。其实,这更贴近于每一个人真实的意识状态,我们总是因为一个形象、一段音乐而回忆起某些时间、某些地点里的某些人与事,往事总是反反复复地在不经意间现身于当前。这也更巧妙地模拟了现实的生活,因为生活总是多个事情同时继起,在无序与杂乱中波折变化。
同时,文学也在记录着现实。故事里所出现的众多事物,相信都是这个时代所熟悉的:麦当劳、心脏移植、癌症化疗、未婚母亲、同性恋……于是小说便打上了时代的印迹,如同圆桌骑士只属于英国中世纪,斯嘉丽只属于美国南北战争下的奴隶主庄园。小说对现实所做的记录,以一种棱镜般的折射,在艺术美感与创作思想的编排中,透射着人生的苦难与幸福,为从出生就开始走向的死亡做着诠释和告白。
(想起这几段文字也许就这样荒置了,那么在这上面花费的时间便是一种浪费,所以,存在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