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是美食家》里,我曾经谈到在国外留学时候对中餐的执念。如果有机会外食,一定是尽量选择中餐,因为面包黄油什么的,啃起来常常觉得心中有愧,毕竟人类进化出如此丰富的味蕾,不物尽其用,实在是浪费。
然而作为穷学生,每一顿都在外面的中餐厅解决于身体于钱包都有害无益,因此大多数时候,也还是自己在家做来吃。
留学不比国内,物价乘上汇率,什么都贵,尤其是房租。穷学生往往跟人合租,能有单独的房间已经算是不错,若是自己租下整个公寓甚至小别墅,那就算是大大的土豪了。土豪的世界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小小的租房里,可供使用的空间不大,而这小小的空间里,要优先摆放床与书桌,接下来才轮得到衣柜,生活用品,乃至厨房用品等等。据说出国留学就像去新东方,你以为是去学英语的,到头来都是学做饭的。虽说如此,但真说到做饭,即使是带着对食物最大的热情立志成为一个好厨子的人,都常常会有心有余力有余奈何空间无余的悲痛。
煮饭需要电饭煲,炖汤需要炖罐,蒸菜需要蒸笼,炒菜需要炒锅,甜点需要烤箱,加热需要微波炉……哦对,你还需要一个灶台,如果有煤气灶最好,火力够旺,可以炮制出地道的川菜,如果没有,那就只能用电磁炉,这便又多出一件家什。如果把这些东西备齐,不仅经济不允许,空间更是不允许。
那时候我和一众热爱厨房的小伙伴们天天霸占厨房研究各种菜式,同时绞尽脑汁地试图把有限的器材开发出无尽的潜力,但每一次的成功都伴随着巨大的遗憾。比如用电饭锅煮面条,好处是公共厨房被占用的时候可以自己窝在房间里插上电解决温饱问题,缺点是锅温太低,水很久才开,面条也容易要么半生不熟,要么煮过头;再比如用炒锅炖红烧肉,优点是能煮熟,有味道,缺点却是肉香全飘在空中,整个厨房都是香味,真到了吃的时候,反而只剩调料的味道,肉本身的香味差不多流失的一干二净了;还比如炒锅加上水,架两根筷子上面摆个盘子盖上锅盖充当蒸锅,然而面临的结果往往是水咕嘟咕嘟地开着把盘子掀翻然后蒸菜变成了煮菜。
金钱的力量是无穷的,饥饿的力量也是,而两者加起来,力量就是无穷无尽。我们那时候为了在尽可能节约大件开支的同时一饱口腹之欲想了很多的办法,比如研读各种《电饭锅的一百种用法》,《炒锅的一百种用法》之类的帖子并不断实践。
然后不断失败。
忧伤的我们以为人在国外永远做不出纯正的中华料理了,一度非常低迷,连续吃了一周的面包黄油。
后来有一个小伙伴回国过年,再来的时候往本来就鼓鼓囊囊的行李箱里硬生生塞进了一只紫砂锅,从此被我们奉若至宝,至少炖汤的问题是解决了。但砂锅毕竟娇气,摔不得碰不得,温度还不能太高,煎炒都不行,清洗也不容易,所以用了一段时间之后,还是觉得性价比太低:占了那么大块地方,能做出来的菜就那么几种。
再再后来我们遇到了一个日本同学,从她那里知道了有一种东西叫做珐琅铸铁锅,说是神物,好用到离谱。我们心里默默鄙夷岛国人民没见过世面,逮着个破锅就叫神物。然而她出去旅游的时候,我们还是忍不住借过来用了一阵,然后悲伤地发现,国际友人诚不我欺。于是我们迅速买了个铸铁锅。并从日本同学那里搞到了一本铸铁锅菜谱叫做《はじめいてのストウブ》,今年国内出了中文版,翻译成《爱上铸铁锅》,买来看了下,跟当时看到的那本差不多,印刷更精美了些。
我们把留学的日子划分成三个纪元:紫砂锅出现前的黑铁纪元,紫砂锅出现后的砂锅纪元,以及由铸铁锅开启的,崭新的铸铁纪元。
在铸铁纪元里,我们过上了美好幸福的生活,靠着国际友人那里搞来的书,一边谷歌翻译一边做出了一道又一道地道的中华美食。
铸铁锅是一个神奇的存在,首先锅是铸铁,不管是锅盖还是锅身,都足够厚重,(因此千万不要网购,邮费很贵)因此水蒸气很难散发出来,同样的,食材的味道也都焖在锅里,之前用炒锅炖红烧肉而肉味尽失的问题可以完美解决。
此外锅盖上还有很多明显的突起,像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