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创意特训营》译者记
2013-11-27
关于创造力的两三语·《创意特训营》译者记
与之前的译者记相比,这篇更偏近一篇随笔,关于“显而易见”、关于“创造力”、关于“未来”。
本来是该扯扯书的,但是正如许多急性子人的想法一样,对于所谓“创意”这种重要性显而易见的话题,并没有什么可聊的必要,建立在显而易见话题上的显而易见的理论,更加不讨喜,就好像成功学那样,夸夸其谈却又实用有限。
那么,就把它当成一本游戏书好了。是滴,游戏书,后面会说到为什么。不过为了防止大家急着跳过理论部分,还是要嘚吧一下这些显而易见的理论有什么用。
幸运的是,十几分钟前恰好看完一则TED演讲,关于“试验、排除错误和万神能力”。借用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让我们来了解为什么显而易见的事情仍然重要: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反复在讨论这个问题,有人有时跟我说,’提姆,这不是很显然么,很显然试验和排除错误很重要,很显然尝试很重要,你为什么到处讲这个显然的事情呢?’所以我说,好啊,你认为这个很显然是吗?我也会承认这个很显然。不过需要学校能够开始告诉孩子们,有时问题不总是有正确答案的时候,能够不再给他们一系列问题。现在呢,老师的桌子背后的角落里总是站着一个知道所有答案的权威,如果你找不到答案,你不是懒惰就是愚蠢,当学校停止这么做时,我愿意承认试验和排错是个显而易见的好行为。当政客们站出来竞选公职时,他们说‘我想治理我们的教育体系,我还不知道怎么做,但是我有很多想法,我们会测试这些想法,可能失败,但是我们会再尝试其他想法,当我们发现了一些有效的办法,接下来在那个基础上继续建设,抛弃那些无效的方案。’当政治家能够那样竞选,更重要的是,像你我这样的选举人能够愿意投票给这样的政治家,那我就承认,试错和排错是显而易见有用的事情。”
你可以不认同Tim的示例,但是不得不认同,他所努力的,是让”显而易见“变成“自然”。
这里不再是一种情况出现的时候从反对变成支持,而是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我们可能已经意识不到它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了。我们压根不会去想我们“需要”怎么做,而是本能地选择了这样的方式。
比如“失败”这个问题,大家始终很讨厌这个结果。“如果我们持续在字里行间使用‘失败’这个词,‘从失败中习得经验’这种概念就很难顺利传达……”心态积极的人会在遇到失败的时候告诉自己,想想好的方面。但是,这仍然是基于负面情感之上的调整。
大胆地设想一下,会不会有一天,我们能够面对失败时不至于备受挫折(当然这也不意味着贼开心),而是能够泰然处之,快速有序地去着手下一步的事情。也许这一点,需要许多人认同,并且直到认同许多许多年后才能初见眉目,但至少今天,有你有我。
有些时候一些事情因为太“显而易见”,也反而容易遭到忽略,我们会努力提醒自己改掉一个坏毛病,但几乎不会注意培养一种“众所周知”的好习惯。
书中有这么一段,“一型认知的人群非常害怕犯错误……他们为失败感到惭愧和痛苦。由于基于这种认知时大脑在思考时危机意识特别高,在创新方面很难有所突破……二型认知的人与此相反,他们更害怕浪费机会……失败不会困扰他们,反而会激励他们。这些所谓的失败还总能让人灵光一闪,促生出无数有助于形成此创新的宝贵主意”。
当你在读书时,认为这是一段废话,当然二型是好的,自己也可以做到甚至已经就是二型认知,然而,在面对问题时却忘了提醒自己“要做”二型认知。如果你身边有人怀抱着二型认知的心态与你共同工作,也可能因为无法获得积极的反馈从而退缩。
当书中告诉你“如何找到现象背后的本质,如何分组、分步地高效解决问题时”,你也可能花一分钟就扫完了好几页,因为说的都是你完全知晓的事情,那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请别忘了叮嘱自己切换问题层级开阔思路、如何分解问题分派任务,逐一破敌。
总之,那些让你看上去不耐烦的东西其实没那么讨厌。它之所以不停不停地出现,只是想像老妈一样念叨到你记住为止。
不信的话,可以尝试一下,无论前面几章你是用“朕已阅”还是用仔细研读的方式看完,在后面几章奇思妙想的练习题中,仍然有你各种躺枪的机会。因为真正到设计解决方案的时候,所有的方法论瞬间“piu~”地烟消云散。我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并且也的确能够三下五除二就把问题解决了。我们执着于并满足于完成任务,但是成果好坏很少经心。
举一个我自己躺枪的例子。
书中有一则练习,是给小虫子们搭建一个游乐场(其实现在你可以跟我一起想想看)。
当我兴致勃勃地想出一系列游乐项目后,翻到后面的解析发现命中了一枪。"你是不是设计了'高空抛虫'这类的项目?在游乐场中,无论有多少刺激的设施,你见过哪个会把你不加保护地抛到空中?你为什么会设计这种抛射活动?就因为它们是虫子?你觉得它们会喜欢么?"汗颜地说,没错,我就是弄了这么个东西,至于原由,完全没想那么多。从结果上来说,只能说我潦草地完成了作业,但没有做出被需要的成果。
后来,和蛙哥(感兴趣的人你们八成会在本文回复里找到他)扯淡时想到这个问题,饶有性质地想黑他一下。或者出于决策层的思维习惯,也或者仅仅是出于性格,他的方案出乎我的意料。"我觉得弄一片很好的草坪让它爬来爬去它就很舒服啦。"我问:“没了?”蛙哥说,“没啦。”
我呢,第一反应是"太懒了吧",但是逐渐地,认同起了这个方案。我所做的(如果你在看到前几行的时候有一起想过,可能也包括你的方案),只不过是出于自己的喜好和判断进行了一番设计,但对于一个可能个头不高、眼神不好的小虫子而言,面前的滑梯只是一条通往未知的路,我们假设的心跳刺激,不过是它不期而遇的历险记。
不过,这个方案大概也在作者的意料之外(提示:他的考核标准是创新性和相关性两个层面,上面的方案八成会相关性满分创新性零蛋)。但这个练习的主题终归是想让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小虫子考虑,我被抓了个正着,希望你能多惦记,打造真正的虫虫乐园。
呃,如果这里的剧透毁了你这个练习,请往后翻,还有很多其它练习等着你,不过瘾的话还可以去作者官网下载海量扩展包。
实践党们普大喜奔的动手题也是这本书的亮点。就像之前所说的,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很有趣的游戏书,但它最重要的价值并不在于要提供多么欢乐或者多么杀脑细胞的场景,而是结合整本书的意图,摆下一个又一个引爆创意的导火索。
事实上大多数人都不缺乏创意,就连平常本能选择循规蹈矩的人,也可以在被要求发挥创意时灵感无限。但我们基本上每天都在平平凡凡地过着日子,因为没什么需要调用创意的场合。逐渐地,创造力生锈,在真正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束手无策。而且,这种时候很多人都将问题归咎于外部环境,不会去想眼下这状况和自己创造力如何有半毛钱关系。
也许是托产品经理这种职业的福,在生活中,我比身边的一部分人更容易想起借助工具,常常琢磨"偷懒"的办法,乐于尝试新事物,创造类的爱好也更多(不出彩但仍然乐此不疲)。创造这种东西,其实很像三国杀里的黄月英同学,得益于高频密集型的爆发,一旦中断就颓了。我本身是个挺懒的人,丧失了环境气氛很容易滚回床上。自己真正做好的作业,都是在密集的活动下完成的。而且每经过这样的阶段,从忙碌中突然闲下来,我也会忍不住手痒地找些别的事情干,写字、画画、学点新东西、创造些黑暗料理之流。然而一旦失去这些导火索,我也会抱着枕头看看电视剧消磨度日,大概和多数人一样,但是我明白那种不是我想过的生活。
所以,这里回归到这本游戏书上,如果你真心想要有所成就,请给自己一个规划,并且遵守它的游戏规则:首先,努力不间断至少30天,像洗脸刷牙一样。其次,遵守命题要求和时间限制,你也将在书中读到这条缘由――真正的创造力都爆发于约束之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请乐在其中。
另外,那些人见人爱的小技巧书中也有不少。例如,手上玩些小东西能够帮助思考。"与我们常规认知不同的是,人在无聊的时候大脑并非进入了休眠状态,反而是非常活跃的。原本你的思维已经习惯了持续地处理信息,一旦失去了外部刺激,它就自己开始找事情做。如果你进行涂鸦,就给大脑找了些事情来做,但因为在涂鸦中主要的工作是由双手承担的,大脑还可以随意胡思乱想。"我草稿本上的兔子头、桃心和意味不明的线条就是这么来的。
特别的是,作者也并非只是拉着我们做做游戏,他在尽力扮演着导师的角色,他匠心独运地精心布置了各种周边资源便于小兵们成长,包括线上学习社区、评价体系和各种扩展资源。作者还会不时主办线下活动,尽管我们远在千里之外无福参与,但如果有机缘,希望创意的因子也能将我们联系在一起。肥肉会传染,傻气会传染,其实灵感,也是一样的。
最后闲扯两句。一直感到很幸运自己做了一个产品经理,上学的时候憧憬过很多工作,但从来没有想到有这样一份工作能够把自己所有五花八门的细胞都调用起来甚至永远不够。每一天都是新鲜的,总有探索不尽的未知。在想像、规划、传达、织梦。想读更多的书,想看更大的世界。就算工作中也有没法避免的各种男默女泪,但想想能够为这个世界留下些痕迹的美好念头,就又有了精神。
让我来讲一个艾达·勒芙蕾丝的故事。
在计算机初生时代的某一天,巴贝奇示范了他的差分机(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前身),艾达理解了,她也是他这一生中能够理解这机器的唯一一人。艾达留给这个世界真正重要的东西,并不是当时对巴贝奇的理解和支持,而是从简单的计算能力一直看到了电脑的未来。和过于沉浸在数学中的巴贝奇不同,她创造出许多巴贝奇也未曾提到的新构想――"仅仅因为你在使用数学函数和符号,并不代表这些东西不能呈现其他东西,比如说音乐……这个机器未来可以用来排版、编曲或是更加复杂的用途。"
也许这个世界上唯有一件事情,仅凭知识、逻辑和阅历都无法企及,唯有想象力可以。
这件事情就是――预见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