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
2017-02-22
前一次读的没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全文的中心思想也挂在了题目上,这也是收纳的一种方式,全书最重的应该就是舍弃二字了。
为什么再捡起这本书读,是说道房间书柜一事,朋友推荐我妈看一看这本断舍离,其实想来这本书并没有什么说服力啊,我便再翻阅此书来寻找我方的论据。
结果是这本书还是没有说动我,连我这关都过不去,更别说我妈了。其中有些思想是可以拿来使用,第一章中有提到在高品质与廉价物品中的选择使用,我们总是常用廉价的商品而将高品质商品收起来。此时的心态是认为我们配不上这一个商品,这是不对的。应该舍弃廉价的商品,从细节方面做出改变,提高生活品质,养成一种习惯。不要太过随意。第五章中也有提到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 =这时候就有实力反驳:穷则暂且搁置。你这书架的设想需要十万的经费,家里没有这个经济条件便不要追求这么高。应结合实际经济情况使用自己所相配的物品。所以我只能做把书放在地上或扔掉和放在杂物架上的决策,还是不要谈什么生活品质了。
其次,对于这个舍弃的思想,我还是有些不赞同。作者大概是一种极简主义,很多都用是否需要,有用来衡量,但同时她又将物品当做人际交往似的人性化处理。似乎有一些矛盾亦或是这样的人际交往方式和我相差甚远。她在物品上寄托了非常大的情感,但却又能轻易的将这些情感舍弃。当然在一些物品上的情感是比较消极的,如提起便使她烦躁的英语教材,但这果然是个人问题吧。怎么总是给予物品一种消极的感情呢。为了断舍,一位女士也把自己所喜爱的大量社科文学书籍所丢弃,这也是让我不能理解的。
断舍离的中心思想是合理的,但在对于舍弃物品的判断上,我与作者有十分大的出入。这件物品,它现在是无用的,以后也是无用的。但每次望见这样东西,我看到不止是简单的物件,它承载的是一个故事,一段回忆。或喜或悲,它都是我人生的一段阅历,我也不需要抛弃这件物品来消除这段回忆对我的影响,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经不重要了,但这并不妨碍我捡起来,暗自思忖后一笑而过。留恋或是执念又有什么关系呢?(这里是对其扔弃相册,奖状奖杯,信件,好友送的千纸鹤等的不理解。还有一些书籍,收藏品之类的,他们也不是必需品。但是有意义。真正喜爱的人又怎么会把它扔掉。
还有这本书的受众面,是房子有多乱,且充满着消极的情感,需要作者不停的提点需要扔东西啦。一般人的家,应该都是整洁的。并不会看到许多令你不舒服的物件。东西太多而显得杂乱,是否是房子不够大,应有一间杂物房来存放使用频率少或不用的物件。
再谈谈断,这还是需要不断推广的思想啊。每次看到女伴对着打折、赠送商品的促销表示心动,我总会说,你买不买这件商品与取决于你是否喜爱与需要,而并不是因为便宜。最后的离是处理物件,其中提到许多,垃圾。讲道理,这些是日常就应该处理掉的,毋庸置疑,无可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