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重生——记我生命中的那些光
2012-01-11
远方的重生——记我生命中的那些光亮
读完《许愿树》的时候,就一直想要记录下一些东西,这部在我刚满十八周岁的时候读的东西,让我明白了很多,但是也看到了很多不足,作为中文系的孩子,必须要说,作者真的不是专业的写手,很多情节上都有问题,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在情感上对这个经历的共鸣。好书就是应该这样的,不求语言的华丽,只是要给我一些感触就可以了。
因为刚刚经历上海高考的关系,读书的速度一直慢不下来,所以读这部作品虽然是拖了很长时间,但是因处在繁杂的考试复习阶段,就一直没有好好读,今天晚上,在写完寒假计划的时候,就读完了这本书,勾起了我很多的回忆。
远方,远方一直对我有一种致命的诱惑,不知道为什么。很喜欢看游记,总是可以从别人的旅行经历里看出很多艳羡的东西。也喜欢走在远方的路上,那些人事物,总是给我很深的思念,即使是在离开了很久以后。只能在《许愿树》里,寻找那些我曾经行走过的地方,做一些点点的呼应:
泰国·美丽的笑容
去那里之前,我也没想到过,会遇见那些好山好水。泰国的风光,美好的就像是行走在我们国家自己的山水间,竟然会生出一些归属感。那里的民众很开朗,那个导游会说一点点的中国话。很显然,有很多的导游经历,所以竟然一下子从一堆亚洲人当中找出我,知道我是中国人,那个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听着他对中国的评价,只是浅浅的笑。他脸上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淳朴的笑容,不知道为何,是我走过那么多地方,唯一觉得不会有身在异乡感觉的美好国度。虽然那里也有很多不堪的求生的人,那里的吃饭方式也很奇怪,但是年少的我也像是玛蒂一样,看到了泰姬陵,生出一种敬意。
印度恒河·生命的起源
印度恒河的那场火葬,至今都留在我的记忆里,我还记得那个老人说的话,“一切的行走都会成全各自的修行,并最终趋于最后唯一存在的光源。”修行者对于人生绝对的体验,教会了我,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很重要的生命意义。想起了今天考的西方文学经典导读的考试,哈姆雷特对生命的思考,虽然是我永远达不到的一个思想高度,书桌上数学科代表送的《戏剧诗人柏拉图》还从未看懂过,下学期想选修哲学系的课。华师的哲学,虽然没什么名气,但是也应该可以教会我一些东西的吧。
话说回来,印度的确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他们对于生命轮回的坚定,和那些千古不变的信仰,十分值得我们这样的大国学习,我们很多人是无神论,其实又是泛神论,没有坚定的信仰,所以总是会出这样那样的不幸,“江山不幸诗家幸”
中国香港·山水间的高楼
因为长期生活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所以一直对好山好水有着极其的向往。在去香港之前,我没想到过,那样一个繁华的港口城市,竟然有着上海永远比不上的山水,你永远不知道,一个高起的山坡后面,是转弯的高楼,还是大片开阔的海水。克服了土地的不适应,便有了这么,适合生活的城市。
因为喜欢文学的关系,走到一个地方,总是会去逛那里的书店,不然就会觉得旅行不完整。香港的书店很符合我对独立书店的感觉,应该有美好的阳光,暖暖地晒在身上,应该有香醇的咖啡,应该有大排的书,只不过,价格实在是……好吧,我知道还是世俗的人。没办法了的。
那些行走过的地方,构成了我生命中最好的光亮,也是我看到《许愿树》,为这两个父女感到感动的最大原因。一切的行走,都会是光亮,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是逃避,或是放逐,是遗忘,或是寻找。
告别往日的悲喜,遇见一个真实的自己。
独自旅行才能发现,在如水的夜色中,多么高远的志向和欲求,都敌不过这人间无尽无望的温情。或者,只有行走在路上,将自身抽离出来,在他方与那个困顿的自己摇摇相望,真实地面对人生,才能在最清冷处体会到这生命最炽烈的热爱。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其实是不满《许愿树》最后的结局的,在我心目中,他们行走的理由,是在远方眺望自己,然后彻彻底底可以心怀坦荡的回到那个成长,遇见的地方,重新生活。当然,和香港的她们生活在一起,也是可以的,至少回归了幸福和平淡的初衷。但是,怎么可以不回纽约,哪里都比不上故乡的。
我还记得,每每在上海的时候,我都会抱怨这里生活的快节奏,这里的忙碌生活,这里除了佘山再也没有好的景色,这里完全不适合生活,各种吐槽。但是每次,飞机从远方的机场起飞,到达上海上空的时候,那些明明灭灭的灯虎,着实给我很强类的故乡的感觉,哪里的灯火都比不上上海那样的温暖,我想,对于玛蒂,伊恩,也应该是一样的。
《The Hours》中Virgruia Woolf 曾对Leonerd说:You can not find peace by avoiding life.
你不可以通过避免生活的方式,来寻找平静。
不是么,亲爱的。
我又看见一个新天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海也不再有了。
——圣经·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