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过来读《走出软件作坊》的体验
2009-12-17
阿朱描述了在软件作坊里面“混”出头来的技术人应该具备什么素质、心态和做事方式。 的确是一本写实的好书。 这个“实”就是中国的现实,任何一位欲投身其中的青年都要认清这个现实,越早越好。
正面去读这本书,就是要准备像阿朱这样思考打拼。也可以反过来读这本书,如果付出了像阿朱这样的努力,得到如书中的结果,还不能让你满意的话, 那你就别趟这趟浑水了,没毕业的选其他行业,已经入行的,趁早做点别的吧。
现在我用另外一种方式来描述这个现实:
我把软件相关行业按其价值链,分为两种类型:
1、资源自上而下型,即资金和其他各类资源从上而下流动:(纳税人——》)政府、机关——》国企——》国企关联企业、外企——》国内IT外包商——》二手接包方——》雇员。 传统软件业(即各行业的企业级应用)就是这种类型。 注意,纳税人的首环在价值链中的作用是很有限的,所以我称之为自上而下。 这类行业的特点是:利益相关人最重要的考虑是满足上一级价值链的关键人物的需求,而不是产品本身的最大效用。IBM的一位销售经理就曾经描述过所谓“天龙八步”的销售流程,其中,决策者最优先考虑的是“安全”因素,即:不要弄砸,或者弄砸了也必须至少有垫背,有说辞。接下来就考虑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不妨看看王强的圈子圈套),最后才是项目本身的效用。 不管是什么角色 ,都要服务于这个优先级顺序。 所以说到底这个行业是对人的服务业,如果抱着做艺术精品的预期来做这个行业,必然免不了要失望。 所以这个行业注重上层资源关系网培育;注重培训、认证、资质、跨国公司产品等提供的安全因素;注重能侍候好各类菩萨的人精(是高价值的人才)。 雇员的成长也是沿着这些因素的道路成长起来的。 由于上层资源是条块分割的,因此以此为生的软件企业也是条块分割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么大的国家,靠软件发财的老板很多, 但长大的高质量软件企业却很少。 既然长不大,作坊式生存的代价也可以忍受,所以传统软件业充斥着大量廉价劳力+command&control的低效管理风格。这实质上是行业的主流的生存方式。
2、资源自下而上型,即广大的消费者是企业的衣食父母,要是他们不满意就会用脚投票,抛弃企业转投竞争对手。互联网行业就是最好的范例。 没效率就会死掉的压力迫使企业自始至终都强烈关注产品的效用。企业会培养、争抢能够提高团队效率的人才。高效的敏捷精益等方法论和轻量级的技术受到追捧,而CMMi、SOA等方法论则被弃用,员工的效能产出的能力增长较快,容易成长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说到这里可以得到结论:如果你要成为攫取上层资源的人精,可以到传统软件业来锻炼锻炼;如果你希望做出一个产品能让很多人受益,那么就去做互联网吧。 两者的共同点是:都不容易,都要付出持续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