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非常诚恳的医学科普书
2011-10-15
拿到书之前看到内容简介会有一点受误导。豆瓣上内容简介有一句“当您真正了解和掌握身体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时,再遇到身体不适或疼痛的状况后就能游刃有余地应对!”我猜这句话早已超出了作者的本意。这本书既不是大众养生指南,也不是生病后应急查询的家庭医药手册。读完这本书之后,再遇到身体不适或者疼痛,恐怕几乎不能提供任何实用的帮助。若是想要生活的健康一点,也无法从此书中得到实用的意见。但是,这确实是一本好书,一本非常诚恳的医学科普书。
这本书介绍了身体的结构,各个器官的作用。说来只是儿童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的深度,但是这些知识,有多少成年人可以正确的理解呢?
正如作者在后记里所说,他写这本书的动机,是因为发现看护学校和医学部的学生并不是很了解身体结构的知识,不了解身体器官的功能。于是作者在日本做了测试,结果发现,不只是小学生、中学生缺乏对身体构造的知识,连名列前茅身为社会精英的东京大学学生,都无法正确的画出人体器官图。
这种缺乏基础医疗教育的情况,在中国也是一样的。前几天跟朋友说起来同仁医院医生遭袭击的新闻,聊到医患纠纷的事情。现在国内的医患纠纷愈演愈烈,一方面是因为医疗资源紧缺,我觉得,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普通民众太缺乏医学常识,不能在生病的时候及时做出适当的应对,也无法和医生沟通,从而无法理解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日常生活里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就拿最简单最常见的感冒发烧来说,一些人生了病会说,西药都有副作用,于是扛着不吃,感冒症状加重后有了引起并发症的风险;另一些人稍微一头疼脑热就赶紧跑去医院吊盐水,也不管对症不对症。就拿我身边的人来说,也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了,但是能够明白感冒的原理并且在感冒之后及时做出正确应对的人,寥寥无几。张悟本的绿豆汤和马悦凌的生泥鳅能够红红火火的风靡一时,说到底也是民众太缺乏医学常识的缘故。
于是我一直抱着这样的观点,提高民众素质这种事,不是说背英文单词、解数学方程就能做到的。学校里学生们把艰深的数学定理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对自己宝贵的身体,到底知道多少呢?比起这些,更重要的是推行科普教育,其中也包括医学科普教育。有了强健的体魄和理性的心智,才有提高素质的根基。
又回到一开始所说的,这本书不是养生宝典也不是医药手册,它本身无法对生活提供实用帮助,但它打下的根基是非常重要的。读完这本书,就掌握了最基本的医学常识。然后如果想要有深入的探究,再去阅读其他的书籍,才能更好的学习到深层的知识。正如作者所说,读完这本书,做不了医生。但是如果连这本书的内容都不懂,是一定无法做医生的。
引用一句别人的话。德国墨卡托基金会主席伯恩哈德-洛伦茨说:“什么是启蒙?启蒙象征着人的一种意志:找到新答案的意志,互相交流克服困难的意志。”
这就是科普教育的意义,也是这本书的价值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