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短评
1月23日一口气看完这本书,在微博做了简单记录——
大家都知道,我非常反感“人生指南”类型的书,我也没想到我会去读这本书——按照我的阅读习惯,看到书名我都不会去碰——不过我还是碰了。看了几页之后,觉得这书真是被书名毁了……现在看完全书之后,觉得我应该好好写一篇书评了。
这本书和所谓的“人生指南”类型的书最大的不同,就如作者在引言中写的:“或许你同意,也或许你不同意我要说的话, 而我的目的也不是要说服你相信什么, 我只是想发起这样一个对话: 这是我的看法。 你怎么看呢?”
我不需要别人具体教我怎么去做,我只希望通过“对话”引发自己深度的思考。如果你和我的诉求一样的话,那么强烈推荐这本书。
退一万步说,不管是否赞同她的观点,都不能否认这本书写得非常好。而如果不退这一万步说呢?我有种找到“知音”的感觉。
本书总论
为什么我说这本书的名字起得不好?因为这本书标题中的两组关键字“30岁前”和“别结婚”都不是这本书要说的主要内容。对于“30岁前”还比较好理解——虽然这是一个明确的数字,但其实是虚指,泛指“没做好心理和物质准备之前”。而至于“别结婚”则完全是以偏概全——书中虽然写了一部分关于婚恋的内容,但这部分内容所占比重并不很大,而且,即使是这部分内容,也并不是仅仅以“结婚”为目标,而是“持续爱”。
请先不抱任何成见的读一下《30岁前别结婚》的作者陈愉的简历(之后我会再进一步解释)——
★ ABC(在美国出生的华人)
★ 母亲毕业于康奈尔大学
★ 父亲毕业于麻省理工,政府部门的工程师
★ 杜克大学本科
★ UCLA双硕士
★ 硕士毕业后在全美最牛的房地产公司(之一)Maguire Thomas Partners做开发商,且是(当时)公司里唯一一个不做秘书的女员工
★ 在31岁时被任命为洛杉矶市副市长
★ 副市长职务卸任后在精英猎头公司Heidrick&Struggles工作
★ 畅销书作家
★《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
以上“简历”并不是她一口气写出来的,而是我根据全书内容总结的。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199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的一首诗:《写履历表》。她的所有中译本诗我都读过,最喜欢这一首。这里贴一下——
需要做些什么?
填好申请书
再附上一份履历表。
尽管人生漫长
但履历表最好简短。
简洁、精要是必需的。
风景由地址取代,
摇摆的记忆屈服于无可动摇的日期。
所有的爱情只有婚姻可提,
所有的子女只有出生的可填。
认识你的人比你认识的人重要。
旅行要出了国才算。
会员资格,原因免填。
光荣记录,不问手段。
填填写写,仿佛从未和自己交谈过,
永远和自己只有一臂之隔。
悄悄略去你的狗,猫,鸟,
灰尘满布的纪念品,朋友,和梦。
价格,无关乎价值,
头衔,而非内涵。
他的鞋子尺码,而非他所往的地方,
用以欺世盗名的身份。
此外,再附张露出单耳的照片。
重要的是外在形貌,而不是听力。
反正,还有什么好听的?
碎纸机嘈杂的声音。
说回主题。
看到如此顺利且成功的简历,不免让读者有种先入为主的感觉:这是成功人士写的鸡汤,即使里面有励志内容,也是建立在“已成功”的基础上想要追求“更成功”这个目标罢了。换言之,这是一本教你“怎样跑起来更快”的书,而不是一本教你“怎么从地上爬起来开始跑”的书。
其实并不是这样。
虽然陈愉是ABC,虽然她的父母都在美国受过高等教育,然而她当年(70年代)的成长环境比现在很多在国内的孩子的成长环境还要中式,上小学前,被家长和白人社会隔离,不会英语(家里也没有电视);上学期间因为语言和人种问题备受困扰,性格内向;虽然是大公司当时唯一一个不做秘书工作的女性,但她当时的薪水连秘书的一半都不到;30岁左右的时候,虽然事业上已经很成功了,但是还是会接到母亲的电话问她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结婚;这本畅销书出版之前,第一稿完全被编辑推翻,她不得不彻底重写;等等,等等……
我很钦佩从小就知道自己长大以后要做什么工作、想过什么样生活的人,(偶尔)也会去看他们写的自传。但我并不是这种人。我有喜恶有想法有规划,但都算不上“明确”,与其说想知道如何达到目标,不如说想知道如何设立目标。这本书展示给我的,恰恰是一个比我年长的人(根据年龄,我推算陈愉比我大11岁)是如何在种种迷茫(当然也有种种困难)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发挥自己所长的路。
情感部分
对这部分内容,其实我并没有太多想点评的,非要说的话,我觉得她的感情观家庭观还是很保守的(无贬义)。
这类话题,稍微有一点点“话不投机”就容易谈崩了。其实,看到自己不同意的地方不妨这样来思考:
- 她说的是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 是否也有一些可取之处?
- 我能否始终如一的坚持自己的想法做法而不为别人所动?
最重要的当然是第3点。只要自己心口如一,别人的说法都只不过是参考而已。最怕的是,自己的观点一直在摇摆——我说的摇摆,是指在时间点上的摇摆,而不是回顾自己二十几三十几年来总体观点的演变。
工作部分
想先说一点。之前在豆瓣上看这本书的书评,看到有人说这本书还是基于美国社会写的,并不适合中国社会。我并不这么认为。姑且不说任何社会女性想在工作中晋升职位都会比男性更难(职位越高这点越显著),单说本书中某节讲职场性骚扰的部分,就能看出来,中美差异并不明显。所以还是那句话:在看书的时候一定要抛开成见。接下来,我会以“截取一些书里的原句”加“我自己点评一二”的形式来写一部分心得。
人们常问我是如何克服羞怯的—— 这的确不是一夜之间 完成的。为了克服自己的羞怯,除了苦练英语,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自己对他人产生深深的好奇,并长久保持下去。在对别人的学习中,我不再总是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
这和我之前写过的推送一致,一定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这可以说是进步的首要条件。
近来,有个热门概念叫做“真正的自我”。人人开口闭口“做自己”。可是他们错了。只做自己是远远不够的。想做成任何事情,你还需要考虑别人会如何解读你的行为。再想想看,如果能够把人们都吸引到你身边来,是不是更好? 肯定是的。
我相信,作为人类,我们对爱的向往与生俱来;我也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为了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意义,我们必须把自己融入那个整体。
第二段看似在说“爱”,其实并不仅仅是。
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早些年,媒体宣传以赞“外向”的人为主流,这一两年来,又反其道而行之,说“内向”的人潜力/能力有多大。我觉得两种说法都跑偏了。性格外向内向当然有各自的优点和劣势,但那又如何?归根结蒂都是人,都是人性的一种罢了。在普通人的普通生活里,我们既看不到以party为职业的外向的人,也看不到真正离群索居完全不需要和社会打交道的内向的人。不管是给别人打工还是自己创业甚至是还未进入社会的学生,人,都是社会动物。社会动物就有社会性。与其过分夸大某个个体的某一个特质,不如试图融入社会,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舒适空间。与人为善,说到底是与自己为善。
要敢于梦想。你既不普通又不平庸,所以不要总奔着普通或者平庸的生活使劲。你要努力成为比你认为的自己更好的人,比别人告诉你能成为的那个人更好的人;让你的每一天都像是一次探险。
为什么我会把这么鸡汤的话在字数有限的空间里单独提出来?因为我想怒怼一些常见观点。
经常看到,某篇文章提了一个方法,下面有人留言“然并卵”、“想试试但知道自己肯定不行”,等等。如果仅仅停留在“知道”却不去“做”的话,的确是然并卵——然而,这然并卵是有用啊还是光荣啊?还值得说/打字?做了或者试了,没成功是一回事;没做或者没事,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好么。这也是我为什么每到年末就张罗着大家一起来列新年计划的原因。列了新年计划,假设只完成了1%,那么这1%也是严格大于0的呀(0就是完全没有任何计划),那么也就是说是有进步的(只不过进步比较小罢了)。而且,下一年,在继续列新计划之前,要思考为什么99%没有完成:这不是你的错,而是你列的计划的错,那么新计划就要列更加实际更加易执行。如此往复,当回看过往的时候,才能看到自己的确在以自己的节奏,即使慢,也是在进步的。
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技能各不相同,所以每个人的生活所需要的意义、我们发现意义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人生苦短。选择道路的时候,先要确认你能够做好的事情有哪些。从这些事情当中,选择你想做的。 然后,继续缩小你的选择范围,找到你很想做的事情。最后,再从中选择你最最想做的——就做这个。
看书的时候,很大部分,对于我来说,并不是开启新大门,而是赞同。这一段除外。这一段让我不禁有“原来如此”的感叹。在我考虑未来职业的时候,我的逻辑总是先想“我想做什么”——当然,我在这里就卡壳了……通过这本书,我被点醒了:“我想做什么”,这只是个发梦的过程,必须要给梦一个现实的框架,以便最终找到既匹配自己技能又让自己开心的职业。
陈愉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在她副市长职务期满前在思考接下来做什么的时候,她是和一个了解她的猎头谈的。当时她的想法是还回到房地产业这个她的老本行,无它,只是因为熟悉。猎头发掘出了她的“能够做好”的事(和人打交道)——这一点是她自己都没注意到的——进而建议她去猎头公司工作。看到这里,我不会因为我现在没有猎头(以前在国内工作的时候倒是有)就失望,而是觉得,既然顺序已经搞清楚了,那么自己也可以慢慢发掘自己的能力之所在。
插播:
- 陈愉的第二本书今年夏天会出版,主题和猎头经历有关,对于一个现在没有猎头跟进的人来说,我当然要买来学习一番。
- 陈愉的公众号:ohqueens,从这周起,每周四、周日会发新主题:《猎头有话说》。2月16号将是第一期。
写作是一个发现自己想法的非常有力的途径,因为思想 是在写作的活动中创造出来的。
如果不加练习,那种能够清楚、简明、优雅地进行交际的能力就会退化。
写作等于给了你一个内置的“暂停键”,让你去处理那些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并准备作出反应。通过让那些词句从心中流淌出来,我们会发现那些在日常的生活中被压抑的思想。
我们每次写作,内心的声音都变得更清晰、更专注也更强烈;过不了多久,我们的写作跟口头表达就会融为一体。而我们的表达得到加强后,在生活的其他层面也会有所体现。这样一来,写作就帮助我们发展了内心自然、有力和自信的声音。
压根儿想不到这本书里会专门有一章来讲“创造力”——写作。对陈愉的这个观点,我完全赞同。作为社会人,表达能力优秀与否很重要。如果没有条件大强度直接练习口头表达能力(比如讲课),那么从写作能力开始练习从而带动口头表达能力也很好。而且“写”和“说”不一样,“写”让我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构建、润色。
大家都动起笔/键盘吧。
每次读到关于盖茨的消息,我心里就一阵阵起急。跟他们相比,我都不知道到哪里去挣自己的第一个一百万。
然后是我在UCLA商学院的一位同学。她一毕业就去了硅谷,把她的车库租给了几个年轻人。就是在那个车库里,他们创立了一个搜索引擎公司,并把它命名为Google。作为公司草创时期的元老,她成为了公司最早一批决策者之一。那时的我尚未找到自己的发展路线,所以总会拿自己跟身边的这些杰出人物做比较。每当我读到关于他们的新闻,我都会问自己:“为什么这个人走在了我前面? 她现在是什么头衔?” 然后就是:“我现在走的路是正确的吗?我有没有哪儿做得不对?”
报纸还把这些成功人士的年龄赫然印在他们的名字旁边,简直像是专门为刺激我一样;特别是当有人跟我年龄相仿、甚至比我比我还小的时候,我更是头晕目眩:“我到底是哪儿做错了呢?”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都累了……?那么不说过于严肃的话了,来休息一下好了。上面这几段,当时我看的时候笑喷了:简直就是我自己的脑洞啊!我不会去嫉妒别人,因为我觉得嫉妒是最无用的感情之一;我也不会去把周围的人当作竞争对手,因为山外有山,哪怕比自己认识的人都强,世界上还是会有我不认识却比我更强的人存在。但!我真的会看到成功人士的简介心算他/她的年龄,比我大还好,如果和我同龄或者比我小,我也会像陈愉一样发出天问“我到底是哪儿做的不对?”书中给出的化解方法是,不要去比较。但我觉得,我本身已经是不怎么处于“竞争”的状态而是(比较)专心得在做自己了,偶尔心算一下别人的年龄,就当是一种消遣好了——尤其是知道了一个比我成功太多的人也会去计算别人的年龄之后——也算是我的一种恶趣味吧。
书里还有很多让我笑喷的地方。比如当她写到读石黑一雄的《长日留痕》时的心情(我当时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有类似感受,但没她强烈),比如当她引用鸡汤科学研究结果的时候,前半句还很“正经”:研究表明,最快乐的人比不快乐的人可以多活九年。这个影响是巨大的。后面就突然欢脱了:要知道吸烟只会让你少活三年,拼命吸烟也就让你少活六年。
以上只是这本书的一些只言片语,我的讲解肯定不够详细,更多以及对大家更有用的“点”还要靠大家自己去发掘。
以上首发自我的公众号:uean。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