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说电影
2010-08-31
关于电影,实在有很多话想说。
看多了电影,让中国普通观众的眼界和审美,一下子前进了许多,倾诉的欲望也水涨船高,言论自由,谁都想来掺和一下。影评的好坏是见仁见智,除去做教科书用途的对电影技术进行抽丝剥茧那种,影评的另一用途就在于抒发个人情怀,借电影的皮,还自己的魂。如此一来的结果,便是使影评陷入个人经验的窠臼,实质上已经离电影万里之遥。
因为从事娱记的工作,我自己也仗着“无知者无畏”的幌子,对不少电影指手画脚过,一段时间下来,惊觉自己陷入一种尴尬的两面夹击的困境里。从个人意愿出发,我是倾向于影评的小众化和个人化,抒发个人情怀,以此作为与知音者相逢和沟通的暗号。问题在于,作为媒体人,比一般观众早一天看到刚上映的电影,上司的意愿是让你对一部电影进行好坏的评判,纯粹打分的性质,又陷入功能性的桎梏。所以,写这种功能性影评的时候,我的套路是上来第一句话就是,某某电影的好在于……久而久之,写影评已经丧失了自娱的乐趣,成为工作的负荷,让我避之不及。
说了这么多,终于可以回到正题上来了。这里要说的,是张秋的这本《爱,诫》,一个在影评的个人性和功能性上结合得比较成功的模本,至少在我看了其中几篇之后颇有启发,若重拾影评写作的话,估计会有不少新的触动。
编辑对本书的定位是:本书以电影为例,探讨情爱、性爱与婚姻,这首先是一本爱之书,其次才是电影之书。从作者选片的类型大致可见,其审美和趣味还是比较偏重文艺一点的电影,如《千禧曼波》、《迷失东京》、《春逝》、《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等都是文艺青年的挚爱,也被很多人阐释和注解过。关于青春和情爱,本就莫衷一是,作者依旧有巨大的书写空间。
更让我收益的,是关于《我们害怕》等电影的延展性阅读。由电影里主角们对疾病的恐怖,引申到苏姗·桑塔格《关于疾病的隐喻》。由电影跳开去,拉来学者的论据,对我们对疾病的恐怖心理进行梳理和开解,这种在另一层面上的功能性的阐述,比纯粹的广告说明书性质的评判,高明和有益得多。
所以,最终还回到影评的书写上来。影评当然也可以耽溺于文字的玩味和精美,那种敝帚自珍的“私房书”情怀,出自对电影的爱,也出自对不可复制的个人感悟的珍重,见的是真心。影评当然也可以是功能性的,好坏之分在于功能的指向何在,若只是以个人的经验去评判一部电影的好坏,实在有武断和自大的嫌疑,若能在电影之外给人更多一些启迪,这样的功能,再多一些也无妨。 《深圳晚报》史小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