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的下半身
2013-09-12
严格意义上说,西方学科体系内所谓“性学”在中国并不算发达,专攻于此的学者以及专门的学术机构都数量有限。但从五四以降的社会文化讨论来看,“下半身议题”向来是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都“喜闻乐见”的内容。严肃者如高罗佩,轻浮者有街头巷尾流传的“通俗文学”。“性”这回事,说了快一百年,至今仍然生机勃勃。
江晓原先生的《性学五章》,是其数十年来相关研究的文章汇集。与通常的“学术论文”不同,该书所收录的大多是一些见诸于大众传媒的普及性作品。全书五个部分:诗、书、画、药、人。“诗”部接近于古典学研究当中对中西性观念史的探讨;“书”则是书评汇总;“画”有两篇文章,专讲春宫图;“药”则是江先生本业科学史与性学的交叉;“人”一部最为有趣,专述一些与性相关的人物事迹,既有八十年代的气功热,也有汉学泰斗李约瑟。
书中所收录的文章相互之间并无紧密的逻辑联系(这也与作者“误入”性学领域的因缘相关),因此内容繁杂,不好逐一重述。再者,我个人并非性学专业,具体的讨论无从介入,只谈一点门外汉的阅读感想。
按照时下网络当中所流行的分类法,江晓原先生无疑属于有较高人文素养的“理科生”。他本业是科学史,长期就职于科研机构。因此他的写作与传统意义上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有所不同。例如,开篇两章讲中西艳情诗的传统,但篇幅都不长,且时时处处敢于下结论、做归纳。以眼下的标准衡量,这种“突出主线”不及其余的历史研究路数大约不可取,但从大众阅读的角度出发,这样写的好处又显而易见。作者所关心的问题、所使用的材料都带有明显的学院派痕迹,但却从未沾染尖酸刻薄、价值虚无的“学院病”。此外,谈情论性,不乏花样翻新、夸大其词的讲法,但却又往往对“科学”这一重要面向视而不见。这本书至少提醒我们,性的问题横跨科学、人文等多个领域,不能单纯就下半身谈下半身。而脱离了严肃的思考,以性的象征意义来做西学理论的演武场,则更透着犬儒的味道。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轻松愉悦的,但又时时刻刻让人感到紧张。在那种杂糅了科学论文与文史散论的风格背后,一个不那么举重若轻的江晓原似乎在孤单地揪住“下半身议题”不放,试图让其严肃地停留在公共话语内部。这种稍显笨拙的姿态提醒我们:在一个张竞生们不再被驱逐、隔离但又崇奉“娱乐至死”的年代,相比于卫道士们的压制、打击,“性”更容易被高明的媒体、商家、学阀们肢解成种种耸人听闻的噱头,成为形形色色的“主义”所争夺的旗号。例如,“人”部中对气功和其他一些“传统”养生秘术都采取了审慎的态度。《古代性学与气功》一文写于1990年,对那时期“气功热”有所了解的读者当可想见彼时这样不客气的讨论将面对何种压力。再有,江晓原在书中对女性主义似乎颇有微词,考虑到性学在全世界范围内与女权运动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拒绝”本身至少表明作者希望促使读者自行评判性学议题所包含的多重意义。类似的“姿态”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总而言之,这书的作者,蛮有“腔调”。
这本书所收集的文章,其写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基本跨越了一九八零年代至今的“思想解放”。当年可能语出惊人的论述,今日看已然平淡无奇。但另一方面,其中许多文章所提倡的观点,在眼下不单缺乏社会认可,且讨论之声也日渐微弱。这本书里的“旧作业”,读来仍旧有现实意义,其价值高低不仅取决于“学术含量”的浓度。好在对下半身感兴趣的读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批阅”,可以给一个公道的成绩。
p.s. 赞一下海豚出版社的装帧。此前“海豚书馆”的设计曾让我很失望,不但风格老旧,而且小精装做的实在是生硬。这本书的整体设计颇有八十年代三联范用先生之风,纸张的质量也属上乘,基本已有顶尖精装书设计(例如读库和香港牛津)的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