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魂·淡
2016-01-01
也许被道德和礼教绑架了太多年,当下中国,女性空前解放与开放;也许厌倦了眼下的过分自由与败坏,我开始怀念旧时代“温良恭俭让”,“德言容工”的女性形象,反思解放的弊端。直到我读到这本书。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在我看来,《喜福会》中所描述的深深烙上中国印的母亲和她们中国长相美国心的女儿间的差异、碰撞与亲情几乎是一种必然。尤其在中西交流频繁的现代,对这种必然的确定就好象你不假思索便能知道油倒入水中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一样。真正打动我和让我恍然大悟的,是书中描绘的旧中国女性的缩影与命运。四位母亲都是百折不挠、意志坚强的女性,他们最终成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她们年轻时的苦难甚至她们的母亲的苦难一直藏在她们灵魂深处,就在那里,一直在那里,挥之不去。无论富贵贫贱,女性身不由己,屈服于长辈与礼教的权威,仿佛带着命中注定的悲惨来到人世间受苦。更有甚者助纣为虐,为卑贱、辛酸、可怕的女性生存环境推波助澜。An-mei母亲被二姨太设计陷害的故事让我不寒而栗!
旧社会渐行渐远,女性的苦难被我忘却,常记心头的是她们的勤劳善良和谦让。猛地从《喜福会》中看到旧中国女性的苦难,再回过头看,女性的解放与开放毕竟是好的,如果过分自由和败坏是代价,那这代价也是值得的。压抑得太久,放开时难免走极端,就像钟摆从一个至高点自由落体必定冲向另一个极端。希望中国女性最后也如钟摆运动,会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回过头来说中西文化在两代女性身上的碰撞,如我前面所提到的,我认为这是一种必然,甚至可以把这种碰撞再说笼统一些——只是母女之间的代沟。八九十年代的美国人似乎特别喜欢这种描述中国人苦难、讲述有着中国魂的母亲对有着美国心的女儿的束缚的故事,维基百科上更列出一位美国影评人的评论“opining that its main accomplishments were its depiction of how the brutality of the lives of women in China could continue to influence the lives of their American daughters”。他们看中国旧社会大概就像现在中国看朝鲜一样:落后国家近乎荒谬的愚昧与“无知”让他们觉得有意思,让他们觉得有优越感。虽然这种态度让我多少觉得有些不舒服,但无法否认的是,这就是旧中国,甚至,这就是中国。至于有着中国魂的母亲究竟影响了女儿多少,也是一目了然,个人的影响毕竟无法抵抗社会的影响,她们的女儿除了样貌是中国人(放在中国也依然看得出不是中国人),其他从里到外已经美国化了。只有一缕淡淡的中国魂还萦绕着她们,困扰着她们,但已谈不上影响他们了。
最后,我想说点儿世俗的。小说最后June带着爸爸回中国探亲,要求旅行社安排30-40美元的住宿,按她的想法,这在美国是一个简单舒适的房间的价位,而这个价位已经可以在广州住上星级酒店了。而今,近30年过去了,以一般情况而言,30-40美元在美国依旧可以住上简单舒适的酒店,而在广州也已经只能要求简单舒适了。美元,的确是稳定。
好庸俗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