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你,为何相聚又别离
2016-12-17
以下为书摘
到底怎么回事?人们既想保持密切联系,又想互相保持距离。所有这一切,我和你都不知道缘由,
但肯定有一些原因和联系可供追寻,某种程度上我却无法为他命名。
Chapter 3 抱持
在人们需要彼此的所有方式种,抱持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不明显并且最难描述的。抱持是通过一根看不见的细线将我们和我们的存在先系在一起,从我们生命的第一刻到最后一刻,我们都需要被抱持。否则,我们就会摔下来。
但成年人渴望被拥抱是件令人羞愧的事情。
发展方面的一个最严重的症状特点是抱持不足。这种不足不仅在创伤时刻出现,而且也是一种持续的缺位。充分的抱持是心理发展的框架,在缺乏充分抱持的情况下,情感是不会得到成长的。没有充分抱持的人会被迫害性恐惧所笼罩,试图在下面没有基地支持她们的状态下生存,无法信任他人。在这种情况下,诸如药物和酒精之类的物质成了象征性的抱持者和安慰的可靠来源,至少,成瘾构成了生活。
我能让一个人成为我的银行,他能为我保留并保护我的感受,允许我远离这些感受。
当有一个人信任我们的时候(在我们背后撑腰的时候),我们会感到被支持。“支持”一词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存在于“抱持”这一隐喻之中。在我们的研究中,人们对支持性事件和关系的记忆能引发深刻的感激之情。有时,支持成为长期的依恋关系或友谊的基础;而在另外的情况下,支持性关系只对那些不畏艰难险阻而前进的人持续足够长的时间,只要他们还需要这种支持。
Eg 戒酒互助协会里的“伙伴”就是支持者。
他人赋予意义的抱持功能通常只在个体原本井然有序的生活出现了危机或遭遇严重破坏的时候才变得清晰起来。
关系的抱持功能不仅能提供关心和意义,也提供希望。当我们感到被抱持的时候,我们就能将我们自己导向未来。——杰罗姆 弗兰克关于心理治疗本质的观点
Chapter 4 依恋
依恋与抱持有关,但又有所不同。在依恋中,我们“坚持前行”并因此感觉不是那么孤独。我们能依恋那些不抱持我们的人,也能被那些我们不依恋的人所抱持。
如果说抱持是发生在臂弯中的,那么依恋就是发生在接触、眼神、声音(简而言之,就是发生在亲近感。)之中的。依恋存在于情感联结的体验之中——如果需要的话,空间距离是可以被超越的感觉,也就是说,尽管存在空间距离,但还是在一起。当我们依恋上某个人的时候,我们只需要知道我们打电话就可以找到他,并且他也愿意回复我们。
依恋是随着时间成长的,人不可能瞬间依恋上某人。回应的一致性导致了能够持续获得某人的期望,特定依恋对象如果反复不可获得,我们就会明白我们不能再依恋他们了;在联系中,他们可能提供我们其他的东西,但不是可预期的回应性所带来的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是依恋的基础。
依恋的实质:依恋是基本的,天生的需求。
青少年的很多痛苦都来源于这个年代的依恋关系的反复无常和不可靠性的失望。这些拒绝和背叛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渲染了青少年对他人的期望,青少年时期的伤害所带来的对信任和友谊的怀疑可能会持续到成年期。
在不幸的时候给朋友打电话却无人接听,是生命种最糟糕的经历之一了,无异于明白这世上彻底的孤独,彻底的悲伤。因此,很多人发展出对抗依恋体验的僵化的防御模式。如果我们永不依恋,就不会被丧失或抛弃所伤。“我通常在人们离开我之前离开他们。我一个病人出于对丧失和抛弃之感的恐惧,说出以上这句话。
对于丧失和被抛弃的恐惧,无论是意识的还是模糊的,都始终使依恋带有阴影。当这种恐惧过于强烈的时候,他就会排除依恋,要求个体享受它所恐惧的孤独。
安全依恋的个体知道有一个“在那里”的人,这意味着他们能够依靠这个对他们有所回应的他人。但在安全依恋的内部,如同足够抱持一样,对与他们的联系的察觉成为部分背景。因为我们有依恋对象,我们不感到孤独,因此能够自由地将我们的注意力转向对我们的追求。
依恋关系是一种资源,意味着某个人为我们“在那里”,不要为了满足某一特定需求或目的,而只是和我们在一起,因此我们不会感到孤独。
依恋系统的威力能够代替所有其他需求,甚至能够代替理性。因此,被打得伤痕累累的女人会回到那个打他的男人身边,一个丈夫会再一次相信妻子戒酒的承诺。这些是依赖性的人,更多时候他们是强烈依恋的人。
孤独是由于缺乏初级依恋对象所导致的结果,未婚(单身)的人正经受着依恋对象缺位的痛苦。——韦斯
Chapter 5 激情
男性要到达激情的爱要通过性,女性要拥有性的激情要凭借爱。
当我们感受到某人或某物吸引的时候,我们基本的冲动就是去触摸它,与他建立身体联系,使用策略克服分离状态。
在性接触中,触摸和亲密的接触是关系交换的要旨所在。只有在性关系中我们才被允许去自由和充分地触摸另一个人。仿佛对方的躯体就是我们所拥有的。
性欲在大多数亲密关系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是因为强烈的身体快感和反应的相互交换是联系、冷漠和再生联系的相互影响中最有力的媒介因素,你我之间的空间距离就消失了,或者我们努力保持对任何一种我们所需要的距离的开放性。
关于触摸的话题正因为身体界限的关联而成为爱侣之间冲突频繁的缘由。… ….eg 他想摸她胸,她不喜欢。她想被口交,他不喜欢。在性关系中,身体自身有多少可以留给他人使用以及为了什么目的而使用也是要建立规则的。
当我们能触摸一个人时,我们会感到孤独少了一些,在给予和接受身体快感的时候,我们能够对另一个向我们打开心扉的人开放我们自己。在分享性高潮时,我们会有片刻的融为一体的状态。
男女的殊途同归,实现了相同的整合,这一事实限定了他们之间持续的紧张。女性对男性那种只在“所谓的性”感到困惑和苦恼,这种“纯粹的性”从未成为她们自身体验的一部分。男人无法充分理解女人喜欢用情感作为性行为的掩饰物和装点。
我们的文化逐渐不相信陷入情网的体验。
这些因生活变迁而随之改变的感受和强有力的状态之间的联系在人类的体验中是一股持续不断的斗争与冲突的根源。所有的恋人,无论他们是为了性欲的满足而走到一起还是就是陷入情网,或者是他们计划共度一夜良宵甚至相伴终生,他们必须要以某种方式彻底思考激情与爱情之间的关系。
正如我们现在看到的,生殖器自身并不能说明成年人永恒持久的“幸福的”爱情意味着什么,而多数试图这么做的作者都不知不觉中跳到了其他关系的维度,尽管共同性,共情,分享和合作都是以某种方式源自于多变但强有力的性唤醒的力量,或者是随之而来的。
Chapter 6 坦诚相见的确认
这是一个穿越空间进行情感交流,确认和共情,在与他人的交谈中寻找自己和在我们对他人的影响中锚定我们自己的领域。在发现别人对我们回应的过程中,我们就能确定我们自己确实是存在的。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是从他人的眼神中读出我们对他人的意义。
我们开始理解那种因感觉到被人需要和追求,以及对他人显示我们快乐而产生的丰富灵魂的喜悦感;我们也明白了当我们从别人眼里发现空虚、疏离以及冷漠时而产生的绝望。
在一生中我们都会通过我们能够相信自己真的对另一个人非常重要的程度来估量自己的重要性,而这种感觉一直是通过我们的眼睛来获得的。
如果目光中带着热烈的评价,感到被重视和珍惜,流露出与众不同的神情,那就是陷入爱河的样子。
这种试图从他人眼中看出自身重要性的需要是有着心理学意义的。是在与世界的关系中构建自体感的一个方面。
最初的坦诚相见的回应是无条件的。
在我们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从未中止过这种从他人眼中获取无条件的、坦率的评价的需求。然而,在我们成年人生活中那些杂乱而矛盾的要求中,我们可能很少会发现它。(eg:看到要等待的人时眼睛一亮)
我们需要感到世界是欢迎我们的。通过显示出对他人的意义从而证实我们自身存在的重要性。
我们人类最深层次的一个需要就是希望得到重视。
和一个有回应的人进行的目光接触会让我们对自己的体验能够确信,让我们感到我们确认了我们是谁,也决定了我们可以相信自己什么。(布伯认为:”唯独人类才会要求这种确认感。“
在坦诚相见的关系中,关系发展的趋势和独立个性的发展趋于会合。被共情式回应不仅仅将我们与那些回应我们的人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在确认我们关于自身的感觉。我们需要别人帮助我们变得更加独立于他们(拥有更多的自我感)。我们只有当其他某个人了解我们、知道我们是谁时,才会确信我们就是我们应该是的那种人。
一旦我们得到共情式回应,我们就会感到我们自己得到了确认。
可能我们大多数都是在失败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一过程。当我们发展良好的时候,维持新兴的共情养分就如同维持着生理自体的空气一样,变得看不清摸不着了。而就在无法获得这些养分时,我们开始发现一系列无法贯穿有序的自体相关联的情绪紊乱状态。
共情,也就是接受、确认并理解人类的反应,是人类心理生活的必需品。他假设,共情可能甚至比升华的性爱会构成更为强有力的人际心理纽带。
对于共情的持续需要不仅对我们的构造与成长有用,而且还可以支持我们克服那些可能存在的挫折与失落。为人所理解的那种感受可以使我们的应对机制更为强有力。即使别人只是简单地了解到我们正在经历着什么也会鼓励我们继续前进。
在人类的痛苦体验种,感到不被理解是最重要的一个。
一般而言,坦诚相见的体验的终极是一个他人无法进入的“黑洞”。我们能够被强烈的理解和确认,但是永远不会被彻底理解和确认。完全的理解从某种意义来说只是一个理想化的(尽管永远不可能企及)的目标。证实这些目标使得我们要用持续不断的努力来超越人类陷入无法逃脱的个人体验时的终极孤独感。
如果我们为过去的同一性所困扰,我们就可能希望摆脱人群,去一个我们“被了解”的地方重新开始,希望被我们自己另外一些部分所“了解”。
过于被了解就会陷入疆界脆弱而带来的危险。假如这些疆界被破坏了,自体就将难以避免被侵犯或吞没。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我们希望能决定去和那些与我们关联的人分享多少我们自己的故事。当我们不需要的时候却暴露无遗就会感到自己像被侵犯或者被控制了。
Chapter 7 理想化与认同感
理想化是一种吸引我们趋向他人以便拥有他们或者他们的品质的内在心理过程。
Chapter 8 共同性与共鸣
共同性就是从情感角度与另一人同在并合为一体。在共同性中,我们彼此共鸣、辉映。(共同性描述的是过程,而共鸣描述的是情感体验。)
布伯:“所有真实的生活是会谈。”而会谈的精髓要旨就是真诚地参与另一人的生活。
共同性的表达:友伴关系、新兴的我们、分享、主体间性(“考虑他人”“拥有一种关系”)、相互了解、友谊
失败的共同性:失谐和情感隔离
Chapter 9 嵌入
为一个社会网络所嵌入就是感到被吸纳,分享特色,成为一个样子,同时要放弃一些个性化的东西以便于相互之间的联系。
如果我们没有被嵌入,就会冒被隔离或者排斥的危险。
Chapter 10 照料
人类对照料和提供关心的需求,也反映了我们需要感到自己被他人所需的需求。
男人似乎常常通过具体而非间接的方式来表达关心。Eg 保护他人
女性更有可能提供支持,做一些合作性强的事。她们更倾向于推动坦诚相待的亲密(听和理解)并且在相互关系中兴奋。
最大的秘密在于照顾是困难的,因为它需要不同种类的共情。首先,我们必须查明我们想要表示关心的这个人需要的是什么。他们能接受的是什么。
照顾有时候也需要共情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中我们也有对立的或者不愉快的情感。如果我们是好的照顾者,当我们宁愿是相互的时候,我们可能不得不抱持并包容某个人。
照顾的一大困惑是如何不发生碰撞地抱持,如何给予而不令人窒息。随着生命的继续,照顾也引起两难选择。它能永远像喂养饥饿的婴儿一样简单吗?
共情要求从自我中心的状态中成熟出来。只有我们认知上能够采纳另一个人的观点的时候,我们能够从他的观点来感受。要做到共情,必须要能够采纳另一个人的观点,但并不是充分条件。我们自己的心理成长和复杂性限制了我们能够对另一个人“了解”程度。换句话说,我们能了解另一个人的内容,只能是我们自己内心能够忍受的。因此,我们只能够做到彼此相知;只在偶尔能够做到完全与另一个人“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