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值的拥有,如果你很爱书
2006-12-07
这是很早就出的一本书了,遗憾的是我没有。
还记得初次与她邂逅在三联书店,2000年左右的光景,还很不能适应一本书居然近40块钱。虽然喜欢的很,但也清楚她的价格,完全超出了我的底线,于是,只能捧着她,站在那儿,翻了又翻,不舍的离开。
后来,也没怎么惦记,就轻轻的抛在了脑后。
直到最近买书成疯,成魔。一本逛书架搞的我神魂颠倒,那各式的书房,那些英文的,简体的,繁体的书脊,牢牢的吸引着我。从此,对和“书”有关的书,其中包括藏书票,书话,书房,书架,书店,诸如此类兴致浓到不行。
Douban“书店”的时候,我又发现了这本“书店风景”,关于这书的模糊的记忆也回来了,想下手的时候,才发现所有的网站都已经缺货了,心就越发的痒痒起来,大有悔不该当初的意思,自责不已。
本以为与这本书彻底无缘了,没想到啊,没想到。
就在上周五,我趁工作外出之便,去逛了趟三联,原本是想去买新一期的《万象》《世界文学》,再看看有没有什么值得出手的好书。
结果,在地下一层,专门列放三联书的书架上,我看到了她,因为她特殊的开本,帮了我的忙,不至于错过。
封底已经有些泛黄了,其他都很好,很新。抱着她,找到了工作人员,结果被告知,只剩下这一本了。也罢,这在我,已经是很好了,知足了。
回到公司,坐在休息间,喜滋滋的给自己来上一杯摩卡,慢慢、慢慢的翻了起来,对待喜欢的书,总是有如此的心情,不敢看快了,就怕到最后的曲终人散。有续集当然好,但倘若续的感觉不对路,那就是更糟糕的心情了。
写下这篇的时候,我的书签停留在26页,我刚看完了三个地标书店:巴黎塞纳河左岸的莎士比亚书店,美国旧金山的城市之光,纽约的高谈书集。这些书店,对于我来说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但喜欢去解这些不同书店背后的文化,故事,想象着那几个书店创始人的样子,无疑,他们首先都是大大的书虫。喜欢这样有文化内涵的书店,我们有吗? 风入松算吗?万圣书园呢?好像都差很多火候哦…
“钟芳玲”不简单啊,每个书店,那么短的篇幅,却能异彩纷呈。第九期的《万象》有一篇她的文章《“犛牛尾巴”- 小而美的乌托邦》,讲美国加柏克莱榆林区一个叫“犛牛尾巴”的小礼品店的故事,读起来很有趣味性,让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