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到不能被忽视》书评
2016-08-27
就个人经历而言,其实没啥太多经验,大学毕业后本来想去一家NGO工作,遭到全家的强烈反对,随进了一家稳定国企到现在,想想也并非一无所获,期间一直思考并不断尝试和寻找自己热爱什么,只是没有冲动到彻底放弃现在的工作转寻热爱,而是工作之余慢慢积累而已。就本书,我个人的观点如下:
1.规则四我基本非常认同。
2.作者否定激情不认同。
真正的激情到底是什么?吃喝玩乐,无所事事等于真正的激情吗?我觉得不等于。随便喜欢上什么事这叫激情吗?我觉得也不是,依靠一个并不属于真正激情的事情去否定激情的价值,这个论断不可靠。真正的激情应该是有热情去完成技能的培养到达领域前沿的,而不是随随便便爱上什么,过不了多久,碰到什么困难就放弃的尝试,而是一种持续性的动力。真正的激情是一种宝贵的品质。
3.作者将激情思维和工匠思维对立来看不认同。
激情思维和工匠思维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对立,怀有激情的同时可以运用工匠思维,学习各种技能,积攒个人的职业资本,我认为根本不矛盾。那些碰到一点困难就怀疑和放弃的,并不是激情无效,而是其他原因,比如拖延,懒惰,行动力差,激情不够等等。
4.作者极力否认激情的作用,赞赏工匠思维,我认为还是在于价值观的分歧。
作者认为好的工作就是带来物质富足,实现自主,用金钱证明自己的价值的工作,但是一份好的工作真的只有这一种标准吗?我们到底用什么标准去衡量意义,比如一个人他按个人的价值观生活,怀有激情的实践理想,然后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但是这个过程中他没有挣到什么钱,甚至很难养活自己,那么这个人的生活就该被否定,并认为没有价值没有意义,进而否定激情的意义吗?我认为不能,举个极端的例子,梵高。同时,一个人的才能有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和奖励和社会有很大关系,梵高活在当时就没有获得金钱的赞赏,乔丹如果活在原始社会,也没人愿意为他的大灌篮付那么多钱。
5.最后,我认为什么样的工作是好工作?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什么样的人是一个成功的人?这些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作者对于职场的建议一部分是非常可靠的,但是这些建议是给那些做事容易放弃、三天两头换工作、不愿积累、误解激情,单纯沉浸激情幻想却没什么行动力的人,而不是真正具有激情的人。
---------------------------------分割线--------------------------------------------------------------------------------------------------------------------------------------
再思考,如下:
1.首先,一个人坚信一个观点就会拿出支持这个观点的例子,不相信这个观点就会举出别的例子来反驳。在心理学,有一个概念:信念偏向,它的定义是人们根据自己是否相信某结论而认定某结论或者论证有效。这样,他在做实验的时候就是偏向收集能佐证自己结论的数据,而选择性忽视反对结论的数据。在我看来作者举出的很多例子都是支持他的结论的例子,但是没有提结论之外的例子。
老师字润之对我的点评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很多需要激情去做的人生事业最开始还是需要你踏实工作获得最基本的衣食温饱之后再追求的,比如很多公益事业,志愿者们都是有本职工作,我之前律所的合伙人就是北京一家和公益机构的无偿法律顾问,她每年免费为家暴女性代理至少10个以上的诉讼案件,但是她本职工作还是在律所里拼命挣钱,为了能够满足自己的事业感或者使命感。 ”对,我也见过这样的人,但是我也见过同样是做公益的,他们就是只是满足自己简单的温饱,然后投身公益了,因为有时候公益事业钱不是主要问题,人 才是关键,很多人只愿意捐款,但没精力去做。这时候那些投身公益的一些人就是凭借激情去做的,非常理想主义。
再比如作者在附录里为了让自己的理论有说服力,能涵盖了很多领域,便举了一个叫西弗斯的作家的例子,这个创业家、作家、思想家在我看来更像是商人和企业家。真正的作家往往是追随激情和热爱的。
2.通过老师提醒我发现我确实误读了作者,作者认为如果我们先采用工匠思维没那么激情思维会随之而来(p47),但是我的疑问是,任何一个人对任何一个工作运用工匠思维,那么激情都会随之而来吗?我觉得不一定。作者举了很多支持这个结论的例子,同时没举出的也会有很多不支持的例子。所以还是可能出现在信念偏见上,作者举出那些例子的样本是支持他结论的样本,但这个样本的容量是不是足够,样本的分布是不是均匀,还要较真的话,对于结论之外的数据怎么对待,在统计学上或者概率问题上是不是都更胜一筹都该说明。
3.“即作为职场指导的商业图书内容中,在展开长久且稳健的职业生涯这个前提下,追随激情的确有其危险性。” 这是一个小伙伴汪汪的评论,说的太好了。工作应该是长久且稳定的就排除掉很多事了,比如激情,因为激情是“危险”的,这种危险就是风险,追从激情是具有风险的,所以这种前提出发作者基本说的全是对啊,囧。但这也就为职业建立了一个前提,就是认为职业首先应该是稳定且长久的并且是有人买单的,同时在书中,我认为作者对物质基础的要求其实是非常高的,这样“职业”这个具有庞大范围的东西被瞬间缩水了,我们在这种被缩水后的“职业”里谈职业规划,真的能是全面合理的吗?
4.我们应该过一种怎样的生活?我觉得这个问题实在绕不开。支持作者观点的人认为,职业需要为生活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其实要求并不低),激情总会有的,况且退一步讲,不一定非有激情才能工作啊,我没有激情也能工作,或者我培养些其他小爱好也可以啊。但是反对作者观点的人可能认为,激情是必须的,就算你做一份工作做到很不错了并且有了可观的收入,但还是因为缺乏激情觉得没有意义。前者就会按他们所相信的去生活,激情可有可无,先努力赚钱,积攒职业资本,但到了四五十岁呢?这些人一定能在工匠思维的引导下获得激情吗?不一定吧。同样,那些寻找激情的人同样会把激情之上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去实践自己的信念和生活,但是到了四五十岁呢?就能成功吗,失败了呢?人生太复杂了,谁也没把握用一种理念去解决人生的所有问题,作者强调工匠理念是很好,因为很多人确实因为盲目追随激情,搞得自己生活陷入困境,但是这只是给这种情景下的职场建议,如果面对一个从事着高薪、职业资本很大,但是没有激情的人,该如何给他建议呢?
5.伟大的人VS普通人。有些小伙伴觉得,这本书是给普通人看的,艺术家、运动员或者伟大的人都是少数,他们追随自己的热情没错,但是我们是普通人啊,所以他们是被这本书排除在外的。同样,这真的是一种无懈可击的前提。首先,普通人和伟大的人如何判断呢?很多伟人都是在他死后去反观他的成就做出的判断,一个被后世认为伟大的人在当时很多时候都是一个普通人。比如高更,早年在海轮上工作,23岁当上了股票经纪人,收入丰厚。可是高更在自己的绘画天赋召唤之下,35岁时辞去了银行的职务致力于绘画。我举这个例子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扇脸,高更是艺术家啊,是少数人啊,被作者排除在外的啊。但是我想说的是,很少有人在生前就觉得自己是个伟人会名垂千古,然后才去选择追随激情,而是他们追随激情(他们之中没有不努力的)才造就那些有价值的事物的存在,所以在高更那个年代,他就是普通人。如果高更活在今天,在我们看来只是一个普通人的他同时又看了这本书的话,他该怎么选择呢?
最后,我觉得激情和工匠都是没错的,看自己在何种情况下更优先选择追随什么。
关于泼冷水:我认为这些书各执一词的心态都是泼冷水+寻求平衡;
给那些“激情至上”泼盆冷水,告诉他们激情是危险的,小心以后饿死你,还是工匠思维比较靠谱。(用工匠思维平衡激情思维)
对那些“工匠思维”的人泼冷水,告诉他们你们这样子有什么乐趣和激情可言,生命就要追寻梦想和热爱的事情啊,还是找点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做吧,免得死了后悔。(用激情思维平衡工匠思维)
怎么选?
Henry Ford说过一句话:“不管你认为你行还是不行,你都是对的。” 换个说法,不管怎么选,我们都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