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旷野、藏歌
2014-11-24
听到扎西那质朴的嗓音我就被感动了。
这嗓音正好搭配作者的文字,简单、质朴和自然。作者很善于用短句描绘一个人的神态,或者一幅淡然的风景。
“大哥往下一蹲,抱起一圈空气,说,都是都是!明白,他说的是松茸。“
“这么一大早,大哥又喊起了藏歌,一嗓子震醒了一条街,惊起无数狗叫。小镇顿时沸腾起来。“
这样的描绘特别多。这个时代太嘈杂了,有时候我们会怀疑身边的所有,包括文字。当作者用最简单的文字勾勒生活画面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藏族大哥大嫂,眼前所有的娇柔做作、城市的浮躁瞬间烟消云散。
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感,纯粹、淡然、激烈和坚定……
这本游记与一般小资情调的旅行随笔有着本质的区别。简介上说,这不仅仅是一本游记,时间跨度超过六年。是的,这种叙述的锤炼需要更长的光阴,每个简单的文字都流淌着他对那片土地的爱和深情,流淌着扎西大哥的童年欢乐,流淌着康巴汉子们打猎喝酒的生活碎片,流淌着山顶的流云,流淌着遍地野花的纯净和质朴。
这是一种自信,沈从文、孙犁、汪曾祺,就是如此虔诚地从歌声中闻到了泥土味和蓝天白云下的自然之声。
光阴不断地流转,我们都变得漠然,当年那个在田野泥土路上玩耍的孩子也步入了喧嚣的网络时代,岁月留给我们更多的是麻木和对苦难的漠视。作者当过工程师,出过国,却像所有不愿盲从的人一样,毅然走向了时代的反面:田间地头。他从民间土壤里获得了更多的灵感,山野中凛冽的寒风把固执的行者吹得脸色沧桑,同时也看到了脚下土壤中冒出了无比坚韧的种子。
如果说旅行可以改变一个人,那肯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回归,而不是漫无目的的追寻。
这就好像童年的一声叮嘱,事隔多年之后仍然能唤醒你,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雪山乌托邦》可以说是一连串回归的足迹,积累了六年的旅行感悟幻化成了质朴的文字。作者到底回归到什么程度,或许只有他自己清楚。从文字中流淌出来的,可以说是趣味盎然的藏区百态,可我们又分明听到扎西大哥哀愁且激荡的歌声,一声声撞击着我们的心门。
无需太多语言修饰,一个故事讲完了,就把感动留在心底。
从雪山透过的阳光,再次照耀在藏家田野上,他们依旧会背起行囊走在陌生小路上,那里有猎人有贩子有踏歌而行的藏药商人,还会有开满杜鹃的高山营地,乡亲们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这,也许就是作者所说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