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死房地产泡沫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6-07-13
次贷危机中各机构的粉末登场
空头(以对冲基金为代表,也包括清醒的德意志银行):在大多数人还没有发现的时候发现了世纪性的投资机会,看跌已经涨了30年的美国房地产市场,巴里(就是电影里面有一只义眼的人)与银行们谈判扯皮合同,最终搞定了信用违约掉期
既然有空头,就有多头,不然没办法促成交易。
多头:以保险公司和不知所情只知道看评级公司3A评级的投资人们,电影里面没有完全展示。看电影的时候感觉,编剧是不是有点藐视华尔街从业人员智商?巴里一出手那些高大上的投行们就高兴得跟什么似的,实际上大多数的多头头寸都被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和大公司的金融市场部门购买了。在保险业,为未来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提供保险是赢利之道,比如下冰雹、交通事故是小概率事件,在当时的市场看来,至少从房价上涨的趋势线上看,房价未来崩盘/国家经济崩盘是小概率事件,(推测)保险公司基于过去的数据认为看涨房地产市场有利可图,但高高在上的保险公司精算师门明显没有经过实地调查真正在买房子的是谁,又是以何种方式取得了信贷。从保险公司基于过去的模型来看,确实有利可图,精算师也很冤,好不容易考过了精算资格使用学到的东西开发新产品,发现一只信仰的东西原来是错的!
基层信贷员:最熟悉底层借款人的金融从业者,明知借款人资信差,为了扩大业务增加收入,使用引诱利率(明显还是高层的产品经理才能想得出来的东西,因为预测房价会涨,所以贷出去的钱反正都能还)使这些中下阶层的人上钩,为了奖金和收入,选择性失明。
评级机构:又不是非盈利组织,职业经理人管理,大家都是混口饭吃,不好好评级就没有收入,跟有的小会计师事务所一样,不配合做假账就不给你审计,评出来的东西真真假假。
底层的债券购买者:高盛、摩根士丹利卖的东西,不会有问题吧,评级3A呢,有担保呢,买买买。
结语:除了大空头和底层的债券购买者,其他机构的选择性失明,和自身业务的局限性,最后导致了次贷危机。市场上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动机,每个角色的行为在其动机的引领下都似乎无懈可击,但当这些行为叠加起来的时候,就造成了危机。由于金融产品的复杂性,往往导致很难监管,实际上我认为只要人的思想不是透明的,监管的问题永远无法解决。经济周期其实是人性的反映。
非常推荐这本书,从微观世界,看看次贷危机是怎样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