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
2014-03-19
大概是在长沙火车站附近,我不得不利用漫无目的地闲逛来打发无聊的候车时间。偶尔路过一家“大甩卖”的旧书店,自称洗货,旧书一律论斤卖,闲得无聊,淘书的热情便显得异常高涨了。
走进书店,谨慎地将行李寄存在了前台,便一头钻进了书堆里。跟大多数人不同,对于从未完整地看过《非诚勿扰》,跟乐嘉也就隔着电视屏幕有过一面之缘的我来说,《本色》的出现,并非是它的作者:乐嘉,有多么地受人追捧,亦或是性格色彩,作为心理学领域一个理论,影响有多么地深远。对我而言,乐嘉,充其量只是一个匠心独具而又便于记忆的名字,而性格色彩,更是闻所未闻。当然,所谓的“一面之缘”也就是宅在电视机前转台是偶尔浮现在眼前的两个光头(并无贬义)中的一个。
绕那么大一个圈子,我无非只是想证明:我并非乐嘉的“脑残粉”。之所以在对这一切都不是特别了解的前提之下,还会选择继续阅读《本色》,最终的原因还是书籍目录本身的超强吸引力。
梦想、目标、欲望、热爱、证明、自卑、自尊……修行、独行……我很认同这种分类方法,或者说是抒情的角度。曾几何时,我坐在电脑前,想要努力记录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却又总是无从下手,因为没有一个切入点,或者是缺乏认知生活的角度。当我看到这样一份分类时,总感觉这是作者在机械地分解他自己的生活,但我却能依靠这种机械分解物有机结合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也许就是自序中的那句话:写的是我,说的是你。
我所认为的自传,必定是能够引起大部分人的共鸣,甚至能够激励一代人的精神食粮,它不一定要是是心灵鸡汤,但必须要营养丰富。对于本书的前半部分,的确有很多令人称赞的地方,特别是“自尊”和“养儿”两个章节,下文会做详细分析;而对于后半部分,可能是时间仓促,读来不免觉得冗长乏味,因此也就只是泛泛翻阅,不求甚解了。
根据我的阅读惯例,以下是我的同步读书笔记:
我冬天的早上赖在床上,一方面原谅自己昨天干到深夜,今天可以不用早起,另一方面我痛骂自己是混蛋,忘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古训——感同身受,寒暑假在家经常出现的场景,但是就这样骂着骂着,假期就白驹过隙了。
梦想都与行动相关:不动就是幻想,动了就是梦想,动到底,梦想就实现了——说的很直白,眼高手低始终都是梦想最强劲的对手。
当你将一个梦想达至顶峰时,你会给自己另一个全新的梦想,这是你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义的唯一方式——我管这个叫做“追求”,不管是骄傲地哭还是羞涩地笑,人生总得有点追求。
我们以逃避他们来维护我们虚弱的自尊;以鄙视他们来凸显我们的清高——典型的仇富心理,但似乎又说得过于绝对。
“书应杂读,业要精钻”——广泛涉猎,博览群书,找准兴趣点,细致钻研。
我们行动改变的理由只有两个:避害+趋利。如果痛苦足够大,我们会改变;如果利益足够大,我们也会改变——一个是被动的改变,另一个是主动的改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改变都是为了自己,因此,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就这一点,心理学界已达成共识。
Question for myself: 我对目标的欲望到底有多大?
如果我的欲望足够强烈,那么,我需要全力以赴,我就要它,它就是我的。只可惜现在的我还没有如此大的决心和勇气,在自己的欲望面前总是不够果敢,虽然,明知自己想要的就是它,但勇气欠佳,急于证明自己,却又害怕失败,徘徊在人云亦云的死胡同里,无法自拔。
Tip for myself: 不要吝啬你的信任
很抱歉,对于朋友,我没有给予我应给的信任,相反,我甚至表现出嫉妒——这或多或少与我的心智成熟度相关,实践经验匮乏,知识涉猎欠缺都将影响我的人脉发展。感谢《本色》让我认识到这一点,接下来,我需要进一步摸索前进的道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