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推荐
2009-08-19
郎咸平,当前中国最炙手可热的经济学家。当年与格林柯尔顾雏军的骂战更是令他名声大噪,一战成名。作为当前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据之前《广州日报》报道郎教授的一次的出场费就高达30多万,毫不逊色于一些大牌明星,当然,我想郎教授应该不喜欢别人将他和那些“戏子”作比较的。
话说,郎教授最近出了一本新书,叫做《郎咸平说:谁在谋杀中国经济》。书名非常扯眼,再加上郎教授这块金漆招牌,我抵不住诱惑,眼都不眨就把它买下。回到家,我迫不及待的阅读,越往下读越是伤心失望。封面上明明白底黑字的写着“谁在谋杀中国经济”,书的内容却是大段大段地议论“中国人的劣根性”和“中华文化中的糟粕”,这样令得本书的副标题《附身中国人的文化魔咒》多少有点喧宾夺主的,可能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更适合概括这本书。我不敢说这本书是完全的“标题党”(“骂人”之前也要衡量一下自己的斤两,至少我不是N所大学的教授,也请不到李超人这尊大神为我的书作序),但至少是跑题了。本书只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华文化劣根性对企业的魔咒;第二部分是,中华文化的四大茫然;第三部分是,中华文化下的四大商帮。前面两部份从本质上说,谈的都是文化,最后一部分才牵扯到经济,而且还是古代的,所以这本书有2/3是文不对题。下面我就逐一为你分析各个部分。
第一部分
待人处事时,“柿子要挑软的捏”,论文著作时,就要“语不惊人死不休”。郎教授深谙此道,开篇就挑了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来开斋,一代智圣——诸葛亮。诸葛亮的名头够响,一部《三国演义》更是把他神化到半人半妖的境界,导致了几百年来无数人对他顶礼膜拜。毫无疑问,挑战权威,漠视正统,批判这么一个早已被搬上神台供奉的人物,除了给作者带来强烈的自信心和优越感,还会迎来无数同行及知识分子的口水和目光,最最重要的还是广大读者的注意。其实认真想想,当你与一个作古的人作对时,天平就已经开始向你倾斜,因为死人不会说话,他永远没有机会为自己申辩,所以你也不用担心像“口无遮拦”的宋祖德一样四处惹官司,如果你还是一个口吐莲花,倚马成章的人物,人家还会说你“思想独立,不人云亦云”之类的好话,名利双收,郎教授实乃聪明人也!
除了诸葛亮成为郎教授的“祭品”之外,岳飞和屈原两位猛人也前赴后继地成为了“猎物”。说句心底话,郎教授对诸葛亮的批判我是有所保留的,不敢苟同。不过,他对岳飞和屈原的批判我倒比较认同——岳飞就是一个“军事天才,政治白痴”,屈原也不过是个恃才傲物的自恋狂。我之前也看过部分网友对本书的评价,有人对他提到的这段历史给了比较高的评价,认为是本书的亮点,我不以为然。其实这些历史很多书都有提过,就算你不怎么看书,只要花点时间看《百家讲坛》你也会知道,而且讲得还要深入细腻,这些史实不是他第一个挖掘出来的,观点也不是他第一个提出,说得不好听就是拾人牙慧,不过没关系,真的没关系,我不介意再听一次,但是令人感到惋惜的是,这些历史与中国经济有多大关系呢?郎教授没有深入讨论,好似为了说故事而说故事,一笔带过。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是“中华文化的四大茫然”(1.就知道赚钱;2.不了解世界;3不了解别人为什么那么看你;4.不了解自己的缺点),也是我认为本书写得最不好的部分。我是顶着恶臭把这部分看完的,我觉得这部分的题目很应该改成“美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人的”。郎教授在这部分通过奥运会,汶川地震,莎朗斯通口误,CNN事件和电影《功夫熊猫》等事例分析美国人看待中国人的心态及其心态的转变。我刚开始看,还觉得新鲜好玩,越往下看,越是替咱们中国人感到委屈。郎教授非常非常重视美国人的心态,大段打段议论美国人的中国观,在他眼里中国好像成了地球,美国就是太阳,地球要绕着太阳转,没有太阳地球就要完蛋了,中国“小孩”每次做完一件事都要跑到美国“爸爸”面前邀功,问他自己做得好不好,是不是应该这么做。特别是通过电影《功夫熊猫》来窥看美国人对待中国人的心态这一段,最令我不爽。且不说单凭一部电影的臆断会造成以偏概全的错误,单单就作者自己的主观认识对人物角色的对号入座,然后就是“中国人性恶”的长篇大论,令我感到作为一个赫赫有名的经济学专家的作下如此判断是不是有点过于儿戏和武断呢?除此之外,这部分亦是郎教授重复前作最多的部分,一些例子用完再用,同样的故事,同样的道理,新瓶装旧酒,有凑字数,骗稿费的嫌疑。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终于老老实实回归到经济,主要讲中国四大商帮晋商,徽商,浙商,粤商的兴起,发展,衰亡的历史,是本书最为出彩的部分。在这个部分郎教授将四大商帮的兴衰成败向我们娓娓道来,文章脉络清晰,看完之后,虽然不深刻,但对中国曾经风光无限的四大商帮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增长见识,同时可以从每个商帮的兴败中得到某些启发和吸取值钱的经验,这部分是整部书的精华所在。但不能不提,郎教授作为中国经济学界的顶尖人物,完全可以运用自己的深厚的金融知识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为普罗大众“拨云见日”,事实上,这部分写得有点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用粤语说就是,“到喉唔到肉”。
总的来看,这部书给人的感觉就是匆匆忙忙,浮躁不安的,心不在焉的,想要高谈阔论,不是满嘴跑火车就是功夫不到家,书的价值和郎教授的一大堆头衔和高高在上的身价是不对等的。书中的含金量也远远撑不起这书名,我认为书名太大了,写好不容易,要脚踏实地,孜孜不倦地研究,不是来几个故事,几段历史来堆砌就行的,不然就会败坏自己辛苦树立的口碑。
用我的话来形容《谁在谋杀中国经济》这书,它就像一块威化饼。一来是它拥有了威化松散的结构,这本书没有什么阅读压力,期待像看《大败局》那样精彩到手不释卷的请自动飘过;二来它就似威化一样被边缘化,我们不会傻到拿威化当作我们的主食,只会某天怀念起它的味道才会吃,同样,这本书注定上不了殿堂,权当厕所文学,或许某天方便时无聊才会拿出来翻翻。各位看官,你们说是吗?
PS:我是对书不对人。其实,郎教授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长辈,他的诙谐,他的真性情,他的正义感,他的大大咧咧都是我喜欢他的原因,我之前也拜读过他的其他大作,获益良多。所谓爱之深,则责之切,就因为我对郎教授的期望太高,所以当我看完他的新书就忍不住抱怨几句,发发牢骚。我毫不怀疑他的专业水平,亦坚信他仍是中国目前经济学界的领军人物,我甚至怀疑这本书是他的学生代写,不管怎么样,通过这件事我又弄懂了一个道理——冲动就是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