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
2012-02-24
李银河在一封信里写给王小波,大意是:爱也许是人对自己的一种欺骗,是一种奇异的想象力造出来的幻影。倘若有一天,你发现在我周围看见的一层光芒其实并不存在,那么就会变得冷漠。人在最初的神秘感过去之后,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那么爱将终结,是吗?多可怕。
王小波回信说:人的生活是平淡无奇的,都能做一次浪漫的梦是一种天赋人权。如果它真是梦,也是好的,比平淡无奇好。也许梦做不了一辈子,那就让它成为真的好了,让美好的东西存在。努力进取,永不休止,在无限进军中获得的满足。
无论爱是神秘的欺骗还是真实的美好存在,它似乎都应该是特别的。“I love you not because I need you, but because I want you.”翻译成中文就是“我爱你不是因为我需要你,而是因为我想要你。”这个“需要”和“想要”之间的区别,就是无可替代的特殊性。“需要”可以被复制满足,但“想要”是变幻莫测难以把握的,像溺水的人踩不到河底,茫茫然不知所措。而王小波说的那样不断进取,大概也是为了保持自身的独特性。
因为独特,我以为没有什么比爱更具有排他性了。
甚至在《O的故事》中,排他性也不成为一个问题。
O被情人勒内带到一栋建筑中受到调教,女性的首要责任是:奉献你自己。丧失了一切隐私及藏匿的权利,被男子随意探索和进入,你的双手将被锁起,除了接受任何想鞭打你的人的鞭打之外,你还要在夜间受到例行的鞭打。实际上,鞭打和铁链并不是为了使你受苦、喊叫和流泪,而是为了使你通过这些苦难,悟到一个道理:你并不是自由的,而是身在枷锁之中。它是为了告诫你:你是完全受自身之外的力量支配的。
当然,你可以离开,只要一个手势,一句话就能够办到:承认自己不爱了。
当O刚来时,引领她的侍女问道:“你是情人带来的?多么好运。”
勒内离不开O,他将她奉献得愈多则拥抱得愈紧:他交她出去是为了给自己一个证明,也是为了给她一个证明,即她确实是属于他的:只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才能给别人。他交出她即是得到她,得到在他眼中变得更加美好的她,就像某些被用于神圣目的的供品一样。
而O的恐惧中掺杂了更多的甜蜜,因过于快乐而颤抖,因为她确认他是爱她的,他这是希望向他自己证明她是属于他的。虽然她感到自己已经实实在在变成了一个不洁的所在,是那圣经中所提及的污水槽;然而,她身体上那些因不断遭到侵犯已经变得迟钝的部分,在她心中却变得无比美丽和高贵。她有了一种画像般的表情,所有的蹂躏仿佛是紧紧束缚她身体的宽大鲸骨紧身衣,却甚至能使人感到某种程度的安适和宁静。
O是爱着勒内的,每当他需要她的时候,恰恰也是她需要他的时候,仅仅因为他有求于她,在她就足够了。在他们之间总有着某种平等的关系(或许只是在年龄上的平等),这种关系消除了她对他驯顺服从的感觉,使她意识不到她对他的从属地位。
但是勒内将O交给哥哥斯蒂芬是如此的彻底,仿佛O已经成了一个过去。而斯蒂芬呢?更严厉苛刻,也许是勒内的情绪感染了她,是他在与斯蒂芬先生有关的一切事物上对他的崇拜和敬意感染了她,她毫不犹豫地服从了斯蒂芬先生的命令,并且由于他下达的这些命令而对他怀着感激之情。
一切都阻挡不了勒内终于将自己的冷酷、探索、略带兴趣的目光打量在其他女人身上,也阻挡不了斯蒂芬像拴着猫头鹰似的拴着O送给其他人享用再被抛弃。毫无理由的(或者理由早就在某个地方等待了),O失去了她的独特性,成为“排他性”中的“他”,晕眩,死亡。
我以为,或者大多数人都可能以为,爱人者必先成人,有高贵的尊严,独立的性格;但在《O的故事》中,难道O不高贵吗?这种虐恋,简直是为驳斥早已矫枉过正的“理性”存在,为非理性正名。甚至谈不上所谓自由选择性方式的权利,O只是,把自己的抛开来了,只愿意在非人的痛苦中升华出爱的甜蜜。
这是一种充满焦虑的、捉摸不定的爱,一种完全不知道能否得到报偿的爱,一种不怕惹对方生厌的爱。我们从来没有预想过,期望自身投入相对应的热情以回应这种爱情,去亲口把自己审判为奴隶,否则,我们的允诺就会像书中的皮项圈和锁链那样紧紧扼住喉舌。但在这一刻,我们庆幸拥有得以逃生幸存的理性时,会不会多少又羡慕一点O曾是幸福的囚徒的非理性呢?
到底爱情应该怎样?似乎“它确实存在过,它也确实会结束;你希望它能够结束,因为你不能确定你能忍受得了它;而你又希望它继续下去,于是你将知道事情的结局。好了,结局就在这里了,结局就出现在她最没想到的地方(或者根本不再抱有期望的地方),以她最没想到的方式出现(假定她对自己说,这确确实实就是最后的结局了,在它后面不会再隐藏着另一个结局,更不会有这个结局之后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