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易,法简易,术常易
2015-07-31
2012年买了一部小米手机,用了一个星期后存储卡出问题,当时也许是我自己对于互联网了解太少,没找到合适途径反馈信息,自认倒霉重新买了张存储卡。用了一年后手机出问题,重新买了部苹果,新手机到后,小米手机居然奇迹般又复活了,转给老爸用到现在。所以不知道应该说小米手机质量好还是不好,单就体验而言,用过小米之后用苹果,真的觉得不知提升了多少倍,当然价钱不同,不可相提并论了。
《参与感》这本书买了半年了一直没翻,只是一直听周边人谈论其中的观点。看完这本书之后其实略微有点小失望,因为像我这样急需获取行业经验的人,总希望从别人的故事中找到直接为自己所用的东西,而这本书似乎大多总是在讲述小米的丰功伟绩,总觉得有点吹嘘甚至夸大的感觉。但是仔细想想其中的道理,似乎也确实是能让一个互联网企业成功的关键,道就是那些内容,接着就是看怎么结合自身需要来灵活变通使用。
2015年真的是互联网企业集中爆发的一年,言必谈创业,圈子里红红火火,不知是真的形势大好,还是又一次的互联网泡沫。台风来了,所有的猪都想飞,但是最后是否都能安稳着陆,实在是值得思考。
本书中雷军讲创业成功三要素:选个大市场;组建最优秀的团队;拿到花不完的钱。看字面意思很浅显易懂,但是有多少人能够有足够的洞察力,在恰当时机选对一个大市场,又有多少人能够慧眼识珠一呼百应打造一支优秀的团队?更别提拿到花不完的钱,有几人能有如此手段与资源。所以一切“道”都是看似普适,实际应用时都需要结合自身条件及周边环境,制定具体策略,然后落地实施。
本书中另一个关于雷军所描述的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专注、极致、口碑、快”也是他自己成功经验的总结,但是具体使用,还是要自己仔细思索,如何将其转化为自己工作过程中的行动指南。
与雷军互联网思维一脉相承的“参与感三三法则”是本书的主线:
三个战略:做爆品(产品战略),做粉丝(用户战略),做自媒体(内容战略)
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
这是小米在互联网思维指导下的具体战略与战术。小米专注将某一产品做到极致打造爆品,并充分利用粉丝的口碑效应,通过自媒体达到快速传播,并且产品迭代特别快。
具体到战术层面,小米的所有产品及其活动设计都会以粉丝为基础,考虑如何能让更多粉丝参与其中,并且会对活动的内容(满足用户虚荣心、炫耀感)及参与流程进行设计,减轻用户参与互动的负担,提供内容及工具支持用户参与,使得活动能够迅速在大范围扩散开来。
产品篇,小米在产品研发的全过程都有用户参与,用户可以通过四格体验报告提供反馈,并且对于一些功能的设计也会由用户来讨论或投票决定,从而构建参与感。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先了解目标用户是谁,然后做到好用,继而进行优化,达到好用且好看。
品牌篇,必须要有明确的定位,突出产品特性与卖点,与其他品牌区分开来 。在创业之初应该周全考虑名称、配套域名是否可获得、商标是否可注册,是否便于推广,最好是生活中熟悉的,并且带有色彩和富于情绪。与小米战略相对应,小米在品牌战略上先做忠诚度然后再做知名度,首先培养一批核心种子用户,通过产品打开用户心扉,然后利用粉丝效应,扩散口碑事件,收获品牌知名度。在品牌传播过程中,出现矛盾与碰撞都是正常情况,要因势利导、抓主流,只要有七成正面声音,剩下三成负面也无所谓,有点娱乐精神更能打动人。
新媒体篇,小米主要做社会化媒体:论坛、微博、微信、qq空间等。必须要了解不同渠道属性特点,结合自己产品调性,确定使用哪种媒体。
服务篇,小米重视服务,并且重视人性化服务,对于自己服务团队的建设,不以KPI为主要考核方式,提高服务人员待遇,改善其办公环境,让其在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完成工作。
设计篇,要简洁,突出产品卖点,并且可传播。有温度有情感最好能够给用户以想象空间,带有话题性可参与。且一定要注意设计的使用环境及场景,明确给谁看,在什么地方。
个人理解,小米参与感的构建之道就是在产品各个环节,开放参与节点,利用积累的一批种子用户现在小范围内发展,然后利用形成的话题及内容全面利用各种社会化媒体迅速扩散。
《后会无期》里说,听过许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同样道理,看过这么些小米成功的理论与案例,还需将其与自己的实际工作结合,毕竟我们不是雷布斯,没有花不完的钱,如何构建用户参与感,还要依据自身实力。结合产品特性、卖点与目标用户情况,在经费允许的情况,全面挖掘各种运营方式,制定活动方案,通过数据分析,不断优化,最终得到适合企业发展之“道”。
而作为一名互联网入门从业者,保持不断学习,理论与案例结合,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