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变与不变
2016-10-03
当鱼龙混杂,鸠占鹊巢之时,是继续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还是精益求精,清理门户?当全新的业态席卷而来之时,是任其自由野蛮地生长,还是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扎稳打?当过去的疑难杂症似乎可以迎刃而解之时,变更的到底是工具,还是逻辑?
透过杂乱的互联网金融的现象,《风吹江南之互联网金融》总是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所以作者江南愤青(陈宇)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投资人,敏锐而理性的思考者,其实还是带有不少哲人气质的,本书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把表象抽象成了思考的逻辑并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简言之是把高深的道理常识化成了易于为大众理解的话语,而不是通常的学者把表象把专业术语堆砌成高头文章,读者套用一些话语体系就可以哗众取宠。就这方面的意义来说,本书的意义是伟大的。
(一)梳理一下文章的内容,前言写的是潇洒恣意,放荡不羁,但是其中的艰辛和隐忍也是挺能打动人的。上半段"狼来了!",颇为恢弘的容涵了一些主流官员学者企业家的理论,冷静又狂狷般地批判和自立门户。一脉贯通地从流派,机构,模式,平台,谈到中外对比,最精彩的观点分别摘录如下:
1."金融互联网"与"互联网金融",其实在中国发展的比较好的还的是某些传统平台商家借用了互联网的手段打败了更为传统的商家,这只是"金融互联网",还谈不上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才刚刚起步,鱼龙混杂。
2.平台大众化不是去能力化,有时间,有能力的中介是不会被取代的,分工依然是提高生产效率最有效的方式,互联网时代,人的能力并不是和信息同步增长的。
3.金融的本质是为别人服务,就金融而谈金融就只能是庞氏骗局。
4.互联网金融其实是用整体的高效率来掩盖了个体的低效率,但是媒体恰恰是借助互联网放大了个体的低效率,不禁令人担忧互联网金融的前景。
5.p2p在中国有三种模式,平台模式,担保模式和销售模式,只有平台模式才是真正的P2P。
下半段"颠覆?",讲的是互联网金融的影响,第三方支付,互联网渠道,大数据以及互联网思维、文化。谈到互联网,BAT是绕不过去的话题,作者经常被称做阿里黑,主要是针对阿里的生态体系易于受到分割,以及阿里做金融受到的管制和压力的理性思考,相对来说,腾讯抓客户,百度抓技术,受到的挑战会少一些。因为百度和腾讯的金融业务从来都不是核心业务,所以它们具有天然的优势,能分割阿里市场多少是多少,反正他也不吃亏,但阿里特别是支付宝就不一样了,它受到挑战的是核心业务,当然是势在必得。这大概是作者在金融的一个本位主义的视角所限,事实上,在本书出版的两年之后,前几周阿里和腾讯还交相成为亚洲市值最大的公司就是证明。
书中提到的一个互联网的生态体系很有意思,互联网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他一样可以构建生态体系让人生活于其中,有点觉得最有可能颠覆BAT体系的就是贾跃亭了。另外,目前微信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其实占据了最高峰,与其想着在移动互联网打败微信,不如想着怎么打败移动互联网,按现在的发展趋势,这个时间也不会很远。
最后的猜想篇对于银行改革(特别是利率市场化),打破监管红利,与互联网金融相得益彰的局面进行了猜想,并阐述了天使投资,众筹等模式意义,看好他们的前景。
(二)当代作家写的书,想在结构上有一个雄伟的综合或是独树一帜的创新的确不容易,本书也只是作者这几年来的思考的一个汇总,有点恣意显得不是很严谨的地方,也有些前后逻辑不一致的地方。比如前文写支付宝受到其他平台的排斥,所以市场是被不断分割的,后面写到支付宝去排斥微信是一个错误了。但是跳出内容,我们就会发现一些更高明的东西。
首先是理清本质,从表象抽象出逻辑。这需要寰局,需要纵观古今中外。何以互联网金融在金融高度成熟的美国都没怎么发展却在中国发展起来?这就证明了互联网金融其实不是金融自身变革的需要而催生的,而是有特殊国情和工具理性和效率上大跃进的风险的,作者于是得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影子银行"这一观点。
其次是把复杂的问题给简单化,作者谈到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时候,说出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小微企业融资难是经济发展的正常逻辑,打给不恰当的比方就是不能给小孩子太多钱一样",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陷入上了经院哲学式的干枯论证,缺乏的是实证知识和理论回归生活的辩证智慧。
谈现状,谈认识都离不开思想,每个人在认识世界的世界,还是沿用他的那个框架,而这个框架很有可能就是有问题的,所以需要不断的纠正。
谈问题,也要谈思想,谈认识方法。其实一百年前就有这样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只是很容易走向极端。这就可以从衍生出来另一个话题,就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概念出发。用概念构建了一个美好的蓝图,然而这只是空想,现实依旧是这么残酷。需要构想的人,更多的还是需要解决问题的人。牢牢记住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再有意识的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把这些方法推介给更多的人。
最后谈一谈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就是新的技术,业态带来效率上的跃迁之时,必然会带来思想上的改变。一些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解决了,好像融资就再也不是问题了,再有这类问题就不正常了。技术能够变更历史的逻辑吗?技术可以改变历史,但能不能改变历史的逻辑?那么怎样在技术变革的时代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其实,互联网思维也有不少负面的东西,哪个企业通过互联网解决融资难问题啦,哪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发了几篇文章就成为屌丝膜拜的大神啦,哪个股民借助什么理财平台就成为富翁啦,就像本书作者,他在互联网上也拥有众多拥趸,但是他还是在强调,互联网不可能去能力化。互联网时代,有的屌丝成为了大神,有的屌丝学会了意淫,努力提升自己的成长成才的正常逻辑依旧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