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国,更做强国
2016-07-21
学校要求写的有关“十三五”的征文,所以读了这本书,写了以下大道理的征文。结合着学校学的经济学知识,在知道了供给侧的具体意思后,的确觉得挺了不起的。教授啊、企业家啊,大家都汇聚一堂,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政府管得多,认,那么接下来改,好。定下目标,看准方向,放手大步前进,中国的未来还是很被看好的。
一位教授曾言,中国企业家总喜欢说要把企业“做大做强”。“大”放在“强”的前面,更像是陪衬,都想着“大”,没有人专心致志做“强”。中国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是一个大国,无可厚非。国际有这样一句话:中国人生产什么,什么就跌价;中国人购买什么,什么就涨价。中国掌盘着国际大部分市场,连美国电影里也硬要插一两句中文。我想国际对中国的印象也大多是“生产基地”亦或“消费市场”。
但单依靠这两样,显然不是长久之计。之前的我们将重心放在了“大”上——促进投资、拉动消费、增加出口——也就是从需求侧来拉动经济。可政府的资源终究是有限的。私认为十三五规划,最重要也是革命性的一点是从供给侧入手,进行结构改革。虽然以前早已提出过这一点,但现在被放到台上重点重视了起来。或许短期并不能达到十分显著的效果,长期来说,这个转变的积极意义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要想让中国经济“强”,就得让中国企业“自强”。企业是服务于消费者的,自然要以“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为本。所以,要使中国企业“自强”起来,就要颠覆很多传统观念。政府插手得再少些,特殊政策少些,制度程序再简化些,使社会更法治些,把企业交由市场。
传统和习惯因为观念在,很难被打破。当年腾讯研发微信时,实际电信通讯商也表示了不满。但我们必须得承认,互联网已经颠覆了许许多多,除了睡眠时间,一天16个小时都在与它接触。时代和科技的步伐是不可逆的,我们只有学会顺水推舟。
十三五很多地方是很跟随时代潮流、“接地气”的。例如“互联网 +”、5G、流量低价高速等等。这是我们的不足之处,但或许在将来也能成为我们的优势。
变革离不开创新。而当大大小小的企业家走进市场,他们就会更加意识到要在这个市场有稳稳的一席之地,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特别之处,满足消费者需求、让消费者满意,这些是必不可少的。
就拿企业而言,技术、管理、经营等等层面都能创新。试想技术上创新了,产品质量自然会上去,吸引的消费者多,又有了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服务也会进一步跟上。管理、经营上创新了,企业上下,对内对外都会散发着朝气的活力。在良性的竞争中,实现了双赢。
创新一方面要放开市场准入,另一方面则要充分释放民智民力,为“万众创新”创造环境和资源。政府也据此建设了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融资体系,除了中关村,也有各种创客空间、创新工厂在诞生。马化腾对实习生的态度也是:只要你有敢闯实力,资源项目可以全权交由你。
创新的效益一时或许不显著,但在未来实际潜力无穷。试着想想苹果和淘宝,都是从无到有再侵袭全球的革命性创新,带来的利益不言而喻。
不管怎么说,这样一种态度是令人欣喜的。我们迎接时代,接受挑战,收获机遇。先求“质”,次求“速”;先求“强”,再求“大”。期待有一天,也能在世界舞台上,看到中国别样的风采。
不是所有人都写的是好文章,抱着这样的心情去读的。还是发现了一些说理简易,举例生动易懂的有趣教授。(另外只扫了约3/4,并未全部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