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原链接请点我
自己是那种很容易产生惰性的人,过一段时间就要补充一点鸡血才可以,这一次,看到了这本《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作者古典本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位开启斜杠人生,牛得一塌糊涂的跨行成功人士。本来在新东方当老师就是GRE词汇首席讲师,后面转行进行生涯规划,07年创办生涯教育机构新精英生涯,还出了几本特别火的书,其他兼职之类的就不多说了,自身已经开启各种“可能”的人,面对这个话题,的确也让人感觉更有说服力啊。
这本书前五章主要都在告诉我们怎么样成功,第六章点题“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回过头来阐述了怎么样算是成功,第七章给自以为陷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人开了一道药方,最后一章希望用“写给……的你”的方式在最后跟读者之间尽可能的产生共鸣,并针对不同的痛点写出了自己的想法。
先说说书的前一半吧,其实都可以算是完整的一本书了。对于成功之道,作者刻画出了一个人生金三角:“在热爱的领域努力地玩”,对于生涯来说就是兴趣、能力和价值观,这三者在自己的掌控下转动之时,恭喜你,新的人生开启了。所以第一步,古典老师教大家先通过自己的情绪来找到自己缺失的突破点。感到厌倦,说明缺乏兴趣;感到无法完成工作的焦虑,说明缺乏能力;感到失落,说明工作与价值观不一致。
找到痛点在哪里,下面三个章节就不同的方面讲述了如何处理,虽然三章各有侧重,但是这三者互相联系,所以阐述时也不可避免的有了交汇。
关于兴趣方面。兴趣是需要培养的,才能越来越大,直到成为内驱力。古典的兴趣成长方法分成三步,第一步是要在足够多的感官刺激中获得初步的动力;第二步是在初步动力没有消退时掌握尽可能多的相关知识,使其变成一种自觉兴趣;第三步是找到兴趣兑换自身能试着够得着的价值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这三步不断循环,就能够将这个兴趣固化下来了。
关于价值方面。价值观是一个人的最坚硬的部分,就是决定一个人取舍的部分,价值观是一个成熟的拥有“真我”的人才能够获得的。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接纳痛苦,最终看到自己的需求,这时候能够产生真正的价值观,并获得由此产生的内心强大。体验、确认、主张、践行,四步之后,才能收获到“真我”,成长成为自己。
关于能力方面。能力被作者划分为三个层级:知识、技能和才干。知识是知道和理解的内容,技能是能熟练操作完成的技术,才干是个人特色鲜明的无意识使用的特质,最终才干结合知识和技能,外化出职业能力,炼成真正的高手。而很多能力和才干是可以迁移的,所以不到最后,无法预知当下的作用,最好的办法就是“当下即道场”,做好现在的每一件事情。
最后作者总结了成功是如何来的。看到趋势,进入锻炼拥有才干和能力,坚持下去,机遇到来之际就能享受成功。其实这本书很实在,没有宣传什么“努力定会成功”的传统鸡汤,肯定了机遇在最终成功中的作用。但是很喜欢里面的一个说法,每个人都在努力账户中存钱,存得多的人回报越大,一些存得特别多的人会拿到金卡,而银行每隔一段时间会将一个大奖汇报给随机的一名金卡客户,而我们每个人可以做的,就是先拿到金卡。
阐述完了成功,古典老师不紧不慢地开始进入生命多样可能性的话题。其实是,定义了成功究竟有哪些可能。对于人生的可能,从高度、深度、宽度和温度四个方面可以进行扩展。高度是影响力和权力,深度是卓越和智慧,宽度是爱与和谐,温度是活出激情活出自我。这四个方面,大家的总分是差不多的,但是比例是根据各人选择而分配的。而做出选择之后,遇到的职业方面的不满,作者以独特的角度详细剖析了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人,以此告诉大家没有一条笔直的路通往理想,做一位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迂回前进吧。
看到“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这几个字,暗自乐了,因为当时挣扎了许久的自己最后给自己开的药方就是这几个字。不过我的思路没有这么清晰成体系,意志力行动力都比较匮乏,不然也不至于时时需要补充内心能量了。生存期——发展期——自我实现期,是迈向自我认同的成功的道路。
这本书整体比较活泼,可能更对年轻些读者的胃口。内容详实,举例亲切却独到,不过也有些我认为的小小遗憾。比如说选择的自由里面,就提到“女性有生孩子或者不生孩子的自由,所以也要承担起社会可能对生育期职场女性的歧视”,这在我看来是一个很糟糕的用例。的确这是一个现实,再改变不了的时候也只能接受,但是作为一位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在自己的作品里将接受生育期歧视这种事情作为一种应当,某种意义上是不是也是一种“装睡”呢?的确每个人有选择的自由,别人也有认同或者不认同的自由,但是生育成本都由女性承担其实是剥夺了女性选择的自由,在这个伪命题上讨论只会陷入,并不会得出什么恰当的结论来。关于这一点,实在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其实看完这本书之后,自身最大的收获大概是明晰了定位,人生四度的总分,人群中的我努力下大概可以拿到平均分吧,至于具体到单项,可能还是偏重平衡的选择。“当下即道场”,努力做好现在的事情就好了。希望再过一些年,自己能够活得越来越明晰,越来越淡定,能够积攒下一些知识、修炼起一些技能,收获一些小小的理想的果实吧。
扫描图片,关注公众号“飞翔的粥”
-
打破惰性,让思考推动工作
2017-04-10
首发在这里
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从上学的时候起,就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此应付一路走来的考试。工作一段时间后,或者是激情的缺失或者是人变懒,或者是兼而有之,对“知其所以然”愈发兴趣寥寥,沉没在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中找不到出口。
如果你也是这样的话,可以跟我一起来看看《零秒工作》,后浪出版公司联合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赤羽雄二著,许天小译。
从书名中的“零秒”可以看出,这本书的关键在于“速度”,书中速度的解释其实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快”,指推进工作的速度要快;二是“早”,指提前规划,尽早开始,在效率一样时也能抢占先机。
《零秒工作》整本书结构很分明,第一章说提高速度的好处,第二章讲述提升工作速度的8个原则,第三章展开讲提升工作速度的必备关键——提升思考速度的方法,第四章开始具体地展开讲些提升工作速度和效率的技巧。
速度的重要性就不赘述了,若不是苦于工作效率的人,应该也不会翻开这本书。局限于自己思维、经验,书中第二部分的原则很多还没有想到实施于行动的切入口,就把自己能够现在想到的部分跟大家做个分享吧。
以提升工作速度原则之二“工作不要过于细致”为例,猛地一看是不是觉得很奇怪,提升工作效率难道是以降低质量为代价的吗。但是看完作者所说,就知道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指不要在细节处过于纠结,以至于影响整个工作的大局。我就想到自己做PPT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才做就会过于纠结文字对其、动画的效果等,在一页上耗费大量时间。而实际上的流程是,文字稿初定,后续领导会根据演示指出调整要求,对初稿对应的PPT的质量要求也并不高,在一页上纠结过久不仅仅很可能是无用功,而且会拖慢整体进度,使整个初稿被领导审核的时间推迟了,从而影响整个文字稿、PPT终稿的时间点。
《零秒工作》的第三章我已经看了两遍,有些段落甚至更多,但是还在琢磨的阶段。虽然感觉这个章节其实很重要,但是相比较原则和技巧章节的细致,这里的方法反而有些模糊,需要读者好好琢磨。书中思考的原则用我比较熟悉的语言表达出来可能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抛开成见、多问几个为什么。
不知道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像“假设性思考”这个方法,某种意义上是要能够问对问题。可能真的大脑就是越不用越会迟钝吧,其实自身已经内化了一种“按照以前的方法做就好了”的惰性。甚至有时候事情一多,对问问题的同事也会不自觉地释放出类似的表达。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同感,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多或少能够感觉到,其实不思考,烦恼的事情反而少,但是与之一同到来的,是良性循环的减少,以及某种意义感的灭失。想到念书的时候老师常常会说的一句话是“这个问题很好”,思考后能够问到对的问题往往代表着一个正确的思考方向和正确地拎出了关键点。
书中最后部分的技巧章节实在是详尽到令人感动,可惜毕竟国家不同,环境不同,有些方法可以学其神而不是术了。像保存几百个常输入的词这一点,有了现在越来越先进的输入法,只要长期在一台设备上工作,常用的词语就会自动记住了,如果都在互联网上,甚至可以注册账号不受设备的影响。不过,大部分技巧都还是可以借鉴的,像记得要频繁保存,对于办公电脑不尽人意的人们、制作PPT或需要用比较好资源软件的设计师,估计看到这点都会很有共鸣吧。
周一已经过去一半了,不如梳理下待办事项,将这本书的内容操练起来吧。
-
学会听,学会说
2017-04-16
首发见公众号飞翔的粥
对于非广告、营销从业人员的我来说,这本书最不喜欢的是翻译之后加上的副标题。虽然换一个角度说,沟通本身就是人际交往中互相影响的一个部分,这样的副标题也无可厚非,可毕竟如书中所说——“好故事从不急功近利”。
但是,抛开这层包装,这本书最好的地方在于,即使不是相关从业人员,有一些方式方法对于理解并解决和他人沟通中的障碍是很有现实价值的,毕竟每个人都免不了和别人打交道的,而本书的“讲故事”突出的也正是故事所具有的解决问题润滑油和推动器的功能。
《故事思维》不算最后案例的话,共有11章,前7章都是在说故事的定义、好处,以及通过描述讲故事的好处传达一些效果不错的案例;后面5章才在描述说故事的方法。让人感动的是,一本讲述如何说故事的书,花了整整一章讲述聆听的重要性。
不卖关子了,直接呈上书里那些让我特别想分享的话和让我想起的一些杂七杂八吧。
(一)
“聆听就是见证对方的恐惧、伤心,或者对不公的愤怒,使个体都能够通过摆脱过去的麻木情感,重新获取新力量和新的行为方式。”
这句话,不要说用在什么大地方了,单单说是伴侣相处,就真的可以让很多人贴在床头。还在困惑为什么你的Ta絮絮叨叨一些废话吗?美剧《生活大爆炸》里有一集Raj暂住在Penny和Leonard(一对夫妻)家里,Raj听得懂Penny对工作上的一个同事的抱怨,而Leonard甚至连人名都搞不清楚。有没有人看到自己的影子?你是Penny还是Leonard?对方很可能并不需要你的解决方案,只要单纯的认真聆听就够了,等到说完了过了那个不理智的发泄期,其实常常也就自愈了。关键是,不要咄咄逼人地想要用自己的思维改造对方。
(二)
“有些公司信奉恐惧的力量,认为恐惧感能促进工作,实际效果往往截然相反。”
不知道有多少一路考学上来的人有过这样的恐惧——考不好轻被责骂重会被打,有用吗?对我来说大概也有一些吧,但是更多的是愤怒、疏远甚至一点消极怠工。初三的时候,大约是对中考压力的抵触,有一段时间我很不爱学习。很多老师都会布置那种自己做、自己检查,老师抽查,如果不做就会找家长的作业。高压态势之下,平时总体被评价为“好学生”的我还是基本保持着及时糊弄完的状态,实际效果可想而知。不过这点小聪明还是有出了纰漏的时候,一堂物理晚自习,老师突然说要抽查。而到那时该写的两章我都是空白,趁着老师检查其他人的时间,能补上的也仅仅不足十分之一。当老师过来,我已经做好了被批评的准备,物理老师翻了翻习题册,看了看我,“感觉你最近上课状态也不太好,是不是压力比较大啊”。当时感觉自己像被戳了一针的水气球,眼泪完全止不住。现在想想还如同当时一样很是尴尬,明明自己是做错事的那一个,为什么会哭呢。后续想来大家都能猜到,直到中考,我学得最努力的一门课是什么呢?当然是物理了。
(三)
“政策是死板僵化的,故事却能开拓人的思维,灵活地引导,讲道理。在解决冲突的同时,讲个故事,不会伤害任意一方的感情。”
适婚年龄的青年或多或少的都被家里人问过,什么时候要找对象啊,什么时候把男/女朋友带回来啊。而很多人都在苦恼,如何不伤害家人的感情,同时表达出自己还没有遇到对的人,不急着结婚。其实我相信很多人不自觉地用过这样的方法——给家人讲个故事。那个故事可以是同样拼搏在外,未婚生活得很好的故事;可以是匆忙结婚却黯然收场的故事;可以是虽然很迟结婚但是现在很幸福的故事。这些例子传达给家人的观念是,知道你们是为我好,为了我的幸福,但是我现在这样是真正地对自己的幸福负责啊。
作为引进书,《故事思维》使用的很多俗语、案例需要特定的文化生活背景。加上整体脉络因为掺杂了大量故事而显得模糊,会影响阅读体验。但是如果能沉下心去读的话,整个过程就像在海边捡贝壳一样,甚至常常能在无意间发现珍珠。
-
用户、产品、口碑
2016-12-05
微信原链接请点我
这本书只能说是一般,毕竟封面上夸得实在是有点太好了……有点啰嗦,用例也比较单一,逻辑上不够连贯,而且虽然是14年的书,现在看来似乎已经有点跟不上目前的节奏了。不过也有可能是因为举得例子比较接地气,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或者是自己对那些品牌的了解还比较模糊,反而影响了实际效果。
当然,作为一本书,肯定也是有可以学习的地方啦,有一点收获就至少没白看。放上自己梳理的脉络图,是按照自己认为比较顺畅的方式归纳而不是跟着目录走的。
《互联网思维》梳理图
-
量变引起质变
2016-12-04
微信原链接请点我
别的不说,整本书和之前看的《在线》相比,虽然出版早了好几年,但是整体逻辑和框架体系都清晰不少,而且用例很多,重复率也低,编排上类似国外的教科书,观点阐释、用例、重点小结都用不同的排版分辨出来。
书的重点是大数据后带来的三大方面的变革,包括思维变革、商业变革、管理变革。在思维变革方面,强调了大数据会使随机取样不是必需,不再强求精确度,以及更加重视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在商业变革方面,主要是讲述大数据带来的商业价值,首先是量化一切,在此基础上通过再利用、重组、拓展、利用原有的数据废气、开放共享等方式挖掘数据价值,同时也试图对数据价值和折旧进行评估,最后说明了数据商业运作的几种方式。在管理变革方面,讲述了大数据时代带来的风险,并给数据管理上提出了几个建议和作者认为的大方向。
放上一张自己看完后整理的体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