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思考维度,深度不足
2015-01-09
读懂中国改革,这本书是吴敬琏等一些专家对中国改革的看法,其最大的好处在于,专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其最大的弊端在于,文章太多决定了谈论的深度不够,没有具体的措施。
然而,作为一个对中国改革很少关注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很多知识。
在“改革回望”里,改革是如何重启的,改革的得失,改革的主线,改革的实质,杜润生与农民等这些方面,让我对改革的大致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改革是怎样重启的》这一篇中,我们看到了,改革重启时的艰难,主要在于意识形态的约束,思想的不解放,于是争论不断,阻力不断,然而经过一番斗争,最终确立社会主要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其实,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容易,都要破除阻碍,关键在于我们能够抓住问题,调动新力量与旧有力量相抗衡,迎难而上。
在《杜润生与中国农民的一个世纪》中,杜老提到,“欠农民的太多”。这让我想到了温铁军教授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中国的八次危机都转嫁给了农民,农民是改革失败的承受者,却不是改革成果的享有者。然后我们看到了,国家经济增长很快,财政收入增长很快,但是农民收入却增长非常缓慢,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而内需不足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农民没有财产性收入所导致的。我们看到房地产开发给一大批人和政府送去了财富,却唯独农民少的可怜。与此同时,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却并没有相应的支出增长,养老、医疗、教育、社保等支出都到了城市或者说机关事业单位,与农民无关。所幸的是,这几年,政府开始改变了,但是力度依然不够。
由农民问题可以引申出一系列问题,土地征收问题,养老、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财政支出问题,内需不足问题,城镇化问题,城乡一体化问题,公民权利问题,人大代表缺位问题,政府权利无限制问题、、、、、错综复杂。
在第二章里,我只想谈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国为什么发展这么迅速?各位专家分析了好多原因,比如说采取渐进式改革,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国企改革,城乡差别化,分税制改革等等。其实,最根本的就是两条,一是我们太落后了,而是全国上下都想改变,一起努力。(这话有点粗糙)
另一个问题是改革的主线问题,张维迎教授在《中国改革的两条主线》中谈到中国过去30年的改革,有两大主线,一是价格的自由化,二是企业的非国有化。这是相对细分的主线,其实主线只有一个,那就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而这个转变并不是政府主动的,而是被动的。以国有企业来说,从国企承包,到政企分开,再到抓大放小,再到重组兼并等,每一步都是在上一步没有效果的情况下才采取下一步措施。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个问题,就是政治体制改革其实在一开始是存在的,因为要建立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市场起主要作用,而政府起维护、服务作用,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把政治体制改革放在从属的地位,以至于在改革的过程中,从属地位也渐渐削弱了,几乎不存在了。于是,我们现在才重提政治体制改革,而且不再把它放在从属地位,而是单独列出,只是为了强调,因为不强调就会被忽视。
由于写得太多了,后边就不再具体细说,其实后边说的几大问题,还是那几个,即,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行政法制化,然后谈到了一些具体问题,比如说土地制度改革问题,国企改革问题,城镇化问题,资源配置问题,行政审批问题,司法问题,特区问题、、、、、
但是有连个个问题需要我们特别留意,这里不再详述,只是列出,社会自治问题(国家吃掉社会,社会组织缺乏),人大代表缺位问题(近年来社会问题频出,农民权益受损,代表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