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传统的社会分工与现代资本主义下生产方面的个别分工有本质上的差别。
个别分工的特殊性: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产物;使工人无法完成任何完整的生产过程;通过计划和管理强加于人;局部工人的操作成果不能进行交换;把各个人进行再划分;不能提高个人和人类的价值,有时更是对人和人类的一种犯罪。
分解劳动过程并在工人党中进行细分对资本家来说可以得到很大好处:生产效率上和管理控制上。
打破了作为由工人控制的一种过程的工艺,有把它重组为由自己控制的一种过程。同时系统地破坏了现有的各种全面技能。
在以买卖劳动力为基础的社会里,划分工艺会减低其各个部分的工价。
第四章
科学管理:把一些科学方法应用于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企业中越来越复杂的控制劳动的问题。
缺乏一种真正的科学特性:一些假设只不过反映资本家对于生产条件的看法。
泰罗制:首创的有体系的管理思想;关于控制的观念:干涉工人完成工作的方法;
1.使劳动过程和工人的技术分离;2.使概念和执行分离;3.利用这种对知识的垄断来控制劳动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及其执行方式。
工人们不仅丧失了对其生产工具的支配权,而且必须丧失对他们自己的劳动和劳动方式的支配权。
工作研究的目的不是提高工人能力,而是通过减少工人的训练和增加其产量来降低工人的工价。
第五章
“手”与“脑”的严格分离并互相敌对
短期趋势:为迅速发展的工业部门的某些工人开辟晋升之路&越来越低的技术要求。
长期趋势:工人阶级的技术和劳动条件降低。
“技能”本身的意义也降低了
办公室工作成为了新的“车间”,白领成了新的“工人”——趋势在继续(白领雇员无产阶级化)
第六章
资本主义社会需要一代一代地使工人适应资本主义劳动方式。
把资本主义社会中不断发展的劳动过程看作是不可改变的东西——“庸俗”
大多数正统的社会科学家都固执地墨守一种信条,认为他们的任务不是研究工作的客观条件,而仅仅是研究这些客观条件所引起的主观现象,即通过调查表而得出的“满意”和“不满意”的程度。
莱比锡大学心理学派 明斯特堡——“文明”的利益和管理者的利益一致,要“感化”工人们。
梅奥学派——工人行为的关键并非心理学方面而是社会学方面。
大萧条后的工会——阶级对抗体系,打击了工业心理学、工业社会学
工人没有选择,表面上适应新生产方式,暗地里持有敌对情绪。
第七章
19世纪最后20年形成的分界线:科学在生产上起的作用发生变化
旧工业时代——新工业时代:电力、钢铁、煤炭石油、内燃机让资产阶级意识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德国为代表
作为对生产无关紧要的一般社会财产vs作为生产核心的资本家财产
现象:工业革命vs科技革命
工业革命:蒸汽机由技工完成,给科学带来贡献
(边沁功利主义在英国,黑格尔思辨哲学在德国,“妨碍和阻拦人们深入思考和进行基础科学研究的那种只重常识的”经验主义在英美(P142)
拿破仑时期副食品供应来源的中断与法国化工业进步,德国殖民地稀缺和化工基础的形成——关于资源与技术的关系。)
注意:1890~1910德国工业、科技的崛起,二战时科学力量从德国向美国的转移带来的工业力量再分配
把科技革命看作一种生产方式:科学知识可以买卖,有了需求,,科学转化为资本
第八章
马尔库塞“人类本质的灾难”:劳动过程中的主观因素被人为消除。
某些工业管理部门提高生产率——劳动力转移至其它(尚没有大规模机械化)的部门——劳动的转移而非消灭
精细的管理,将工人设想为管理部门所操纵的通用机器
按照动作类型来机械地运用人的官能,就使得马克思“抽象劳动”这一概念有了活生生的内容。
第九章
机器:排除不受控制的运动,对运动加以控制
人与机器的接合点:机器对劳动过程的作用
机器演变的关键性因素不是机器的大小、复杂性或运转速度,而是对机器运转的控制方式(布赖特)
工人完全操作工具(打字机)——机器的运动被预先决定(洗衣机)——带有反馈调节机能的机器(键控穿孔检验器)
机器的演变:万能——专用——万能(用一个外部控制源来操纵机器)
使机器与机器相适应的过程同样重要:生产线发展到连续和自动的状态,逐渐演变为一台单独的机器(包含一整套生产过程,缩减了人力干涉),接近自动化
人类的大多数屈从劳动过程的支配是为了哪些控制劳动过程的人的需要,而非为了“人类”本身的需要:人对劳动过程的控制具体呈现为劳动过程控制大多数人。
机器作为由于积累了资本从而占有机器的那些人的工具生产出来。
人用机器来控制劳动过程的能力,被管理部门作为可以不由直接生产者而由资本所有人和资本代理人来控制生产的重要手段。
机器出了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职能之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还具有使工人群众不能控制他们自己的劳动的职能。
机器必须是一支外来力量的财产而非生产者的财产,生产者和这支外来力量必然是对抗关系,如何围绕机器部署劳动不是按照生产者需要决定而是围绕占有机器和劳动力并从中获利的那些人的特殊需要决定;社会上必须形成一支“劳动力”来取代自主的人类劳动,即有关机器的知识被部分人垄断,是大多数劳动者成为奴隶——但这并不是机器技术上的必然。
装配线上的传送带对管理部门而言即是一种简单却是必要的控制劳动过程的装置。
业务成本(包括机器本身的成本和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成本)成为设计机器是必须进行的计算工作的一部分,在设计者眼中成为科学的必然。
工人水平降低到劳动过程的水平以下。熟练机工由三种操作人员(程序设计员、编译员、操作工人)
资本主义追求或利用不断提高的生产率,都不是从满足人类需要的观点出发的。工人数量减少,产品数量增多,产品质量变差。生产汽车的城市一方面成为退化了的劳动的中心,另一方面又成为永久失业的中心。(手段是明智 的,动机和目的是疯狂/背离人性的)
生产率每提高一步,都要缩减真正生产工人的人数,增加公司争夺剩余价值分配时可供利用的工作人员的人数(即:
使更多的劳动力用于非劳动性工作(广告等)以争夺剩余价值分配。)
,使更多的劳动力用于浪费性的工作,或者根本没有工作,使整个社会形成一座颠倒了的金字塔,它的由有用的劳动构成的基础越来越狭小了。然而,不管生产率提高得多么快,不管科学对提高生产率做出了多么奇妙惊人的贡献,生产率总是不能达到令人满意水平……机器全速运转,随时有裂成碎片的危险,却要以开得更快的方法去防止裂成碎片。每个资本主义国家都要使其劳动人民和社会生活更加堕落下去,以图拯救一种社会制度,因为这种制度像在轨道上运行的行星一样,如果降低其运行速度,就会自趋灭亡。——生产资料的发展与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社会关系之间无法解决的矛盾。
死劳动(工具/机器)成为资本支配活劳动,智力变成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力,是在以机器为基础的大工业中完成的。
使人衰弱下去的不是机器的生产力,而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使用机器的方式。
第十章
机械化过程排挤劳动的限制:机械化——生产力提高——减少工人——市场上廉价劳动力增多——劳动力价格(工资)低于机器价格——雇佣劳动力——阻碍进一步机械化
非生产人员比例上升,主要是非技术人员增多
工程师成为群众性职业,工作被规范化(退化),高等院校学生增长并被大量雇佣
第十一章
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里垄断组织增长、资本国际化、国际分工、帝国主义、世界市场和世界范围资本流动、国家权力结构变化
许多劳动者从农业和创造业中“游离出来”,投入扩大规模的旧生产部门和新兴生产部门(以及非生产部门——依附于资产阶级,争夺社会剩余的分配)
行业本身的变化:改变整个社会分工的变动、力量
第十二章
资本集中,现代公司出现,垄断资本主义的建立:资本所有权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分离,使资本超出有限的个人形式,进入社会事业形式。
业务经理部门也对非资产阶级的“有能力者”进行招募
资本扩大与全球市场的形成,销售部门的重要性上升,管理部门职能继续细分;每个部门为了顺利运营继续建立部门,具有独立企业特征;大公司将不同产品和服务(利润来源)纳入一种全面的财政监督之下。最终结果:分散经营。
销售机构的努力:减少市场对产品需求的自发性,增加其诱导性
现代公司发展对于职业结构的重要影响:劳动力的买卖关系(让渡劳动力的关系)成为了管理机构本身的一部分,管理部门变成了行政部门——为了在公司内部实行控制而进行的一种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社会反对并无法发展一种提供城市社会所需的协作的全面计划机构,公共职能大部分成为公司内部事务;大公司的内部计划成为了社会计划。只要投资的决定是由公司来做,那么社会管理和社会协作的轨迹就必然要从这些决定中去找,政府只不过填补了这些主要决定遗留下来的一些空隙。
第十三章
垄断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个人、家庭、社会的需要全部接管并改造,把整个社会变成一个大市场。
工业资本主义最初阶段,1810前的美国:家庭生产是整个生产体系的基础
农村工作和家庭工作的工业化,相互关联的因素:城市化的约束、工作所得成为从工业购买生活资料的有效手段、工业品价格便宜、社会习惯的压力(对年轻一代的“教育”)、技能日益退化和可得原料的减少、社会市场化使人们产生对独立收入的强烈主张(要取得社会地位只能靠购买物品的能力)
P243-244 社会生活愈是变成由许多互相联结的活动结成的紧密网络,人们就愈加原子化,彼此的接触不是把他们更密切地连系在一起,而是愈加把他们分离开来。
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被削弱,新的生产部门去填补
劳动成为被强迫的活动,工人极力争取缩短劳动时间,但“业余”时间社交的缩小以及通自然环境的分离给人空虚感,填补工作以外的时间也得依靠市场(消极娱乐、消遣、观光游览),各种文娱和“体育”也成为增加资本的生产过程。
家庭便利、家庭感情、团体感情和邻人感情衰落,人们的相互照顾社会失业化,无依无靠需要抚养的整个新阶层形成(清除市场的杂物:学校、医院、监狱、疯人院……)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创造无所不在的市场:1.使一切物品的生产都具有商品的形式 2.掌握越来越多的服务业,把服务变为商品 3.发明新产品和新服务的“生产循环”
与机器类似,问题不在于社会服务本身,而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提供服务的条件:具有使人失去人性的倾向
市场的逻辑:家庭中的无酬劳动不计入国民生产,但同样的物品和服务由忧愁劳动提供时则计入。
第十四章
垄断资本主义与国家政权的互相构造——扩大国家在经济领域里的直接活动不可避免
1.过量生产导致停滞和萧条,要求增加政府开支
2.资本国际化、经济竞争和军事冲突,要求政府军事能力上随时作战的保证
3.要求政府干预贫困和不安定,避免威胁社会结构(革命),用争吵和提供政治煽动的场所代替革命运动
4.对政府提供服务的需要增加,主要是教育,让儿童“懂得”日后遵守常规和适应社会机器
第十五章
十九世纪早期企业的办公室雇员更类似于现代管理人员的前身,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应盘坐十九世纪末期产生并扩充的一个新阶层。
资本家指挥(如工业资本家)和占有(如银行家)的管理职能本身已经变成劳动过程。
会计工作:将价值变成现金
公司间往来账目本身的不可靠性:复式簿记使得各笔账目相互呼应,防范结构;另一种办法: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审计。
商品的价值形式和其物质形式分离开来,成为一个庞大的文书工作的帝国,它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变得和物质世界一样的真实,并且吞没了日益增多的劳动力。
20世纪初,将泰勒制运用到办公室,办公室工作中也逐渐出现工作细分(劳动退化),这种细分比工业生产的细分更易于进行。办公室逐渐成为体力劳动的场所。
资本主义无法回避的两种结论:1.受过教育/工资较高的人的劳动不应该“浪费”在可以由受较少训练的人来为他们做的事情上;2.没有受过什么特殊训练的人在完成例行工作上反而更好。
动作的数目字管理同样被应用到办公室工作中
脑力过程被一再重复并成为例行常规,或成为工作过程中很小的一个因素,以致能够用以完成操作中体力部分的速度和熟练程度就控制着整个过程。一旦办公室劳动也是如此的话,那种形式的劳动就和所谓蓝领工人的体力劳动处于同等地位。
生产中的机器按照控制动作的程度加以分类(需要操作员控制or自动化),办公室的机器则主要是为了控制信息
学历仅仅成为责任感、工作干劲和可靠性的证明
新增职业中低技术含量的职业比重很高,高技术含量的职位被消灭,削减工作人员并增大工作强度;低技术行业没有升级途径
许多办公室工作人员实际上不再具有“白领”一词中原本指代的特权,“平均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力”成为现实
在把一些完整的操作都割裂开来并予以机械化的时候,这种分工是牺牲某些本领来发展另外一种本领,并把所有这些本领都弄得很狭窄。
在办公室中同样出现死劳动使用活劳动的情景(体现为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趋势:半技能工人的大量出现,很高和持续的流动性——简单操作-互换性-标准化教育程度
第十六章
服务业的分类:并非劳动-商品-消费,而是劳动-消费(劳动发挥的效用本身成为一种商品)
分类上面临困难:对资本家来说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将其置于资本的支配之下
声称服务业是最有前途的理论只不过是认为再当时最重要的或发展最快的某种劳动形式是最有生产作用的
可贵的手艺如何遭到破环,和这种破坏的趋势怎样凭借其本身的力量进行下去
熟练工减少且工资高昂,过度分工造成缺乏可用劳动力并转向机器替代,对劳动力需求降低,循环
服务人员与销售人员处境较工厂、办公室人员更为悲惨
第十七章
劳动与资本对立又统一
工人阶级在它的长期存在过程中是资本活的部分,受资本的运动支配
科技进步的新兴产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吸引大量劳动力-机械化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继续造成相对过剩人口
机械化程度越高,越多的人积累在低机械化部门(如服务业)中,低机械化部门发展越快
表面上看,二战以来加入劳动力的人口比率在60%上下变动,实则是由于男性劳动力参与率大幅下降和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大幅上升导致
劳动后备军群体在扩大:失业男性增多,准备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女性增多
贫困家庭“停滞”的过剩人口:家庭平均全日制工作人口小于一,无法满足生活最低需要
失业率计算中忽视了因失去信心而停止寻找工作的人和全日制工作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的人:比例极高
服务业所吸纳的劳动力日益扩大,产值没有明显上升,工资下降快——劳动力浪费
工业劳动力就业人数比停滞或下降
低工资职业数量大幅上升,“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贫困的积累”
第十八章
职业的“中间阶层”:兼作为资本的化身和雇佣劳动力的组成部分(如经理等)
中级人员的薪金水平,当超过一定界限后,就显然不是以劳动力作为交换,而是分享公司所生产的剩余的一部分——与公司有利害关系
“新中等阶级”以其从资本家阶级和无产阶级两方面取得特点而占有中间地位
其无产阶级特性显露:形成新的劳动力市场、失业后备军(美国:大萧条、六十年代末期);劳动力数量使得足以应用技术分工原则后,工作场所被控制和机械组织
各阶级、阶级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动态变化
第十九章
生产劳动或非生产劳动:取决于社会形式
生产劳动者是资本家出于剥削剩余价值(积累资本)目的雇佣的,非生产劳动者是资本家花费剥削得来的剩余价值雇佣的
从资本主义的观点来看,劳动的社会形式从非生产性的变为生产性的,就是……从分散的生产者的社会变为公司资本主义的社会
破坏旧的劳动形式,将一切劳动形式置于资本的控制之下,使之留下它们贡献的剩余
为资本实现和占用剩余价值而雇佣的劳动是非生产性劳动(多数商业和金融劳动等)
在资本掌握之外的非生产劳动减少,在资本活动范围内的非生产劳动增加
斯密和李嘉图时代认为非生产劳动是浪费的和需要消灭的,今天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失去了论述这一问题的能力,并将所有的劳动都视为可以测定劳动生产率
“国家财富”的观念被“繁荣”的观念所代替:资本和商品在市场上流通的流动速率
与马克思时代相比,非生产工人同样无产阶级化,与生产工人同样不幸
工业雇佣工人的无酬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商业雇佣工人的无酬劳动帮助商业资本分享剩余价值。马克思没有对雇佣工人作明确区分
商业资本中可变资本的增长是剩余价值增长的结果而非原因(剩余价值增长到不得不雇佣商业工人)
超出马克思预料的:生产工人和非生产工人在当今时代在一切方面都具有共同之处。
第二十章
工业劳动和办公室劳动的退化和“工人受教育、受训练程度的提高”看似抵触?
30~70年代的一种主流看法:机械化对“平均技能”有着更高的要求
问题所在:劳动的这种科学和“教育”内容是倾向于平均化还是两极分化?
经理和技师们对劳动过程的控制能力日益增加,工人技能降低——绝对意义上失去手艺和传统能力、相对意义上愈加不能控制和理解复杂的机器
专门化技术工作的数目增多不代表“技能”提高
“不断升级”说的根据:1.职业类别转移的趋势 2.受教育平均期限延长的趋势
1.工人的分类上人为地划出“半技能工人”“无技能工人”,没有切实的现实依据而只是分类工作者制造出来的产物;加入“服务人员”并主观的认为是一种升级了的职务;基本假设:白领工作高于蓝领工作,蓝领工作高于农场工作。
2.教育的目的:创造一支易于管理的人口;取代以往的农场、家庭、社团和教会,使城市生活社会化;供应部分专门人材;推迟入职年龄以减少失业(二战后的退伍军人教育津贴);文凭成为雇主的审查条件(实际上工作并不更为复杂);教育成为资本积累的一个有利可图的领域;照管儿童和青年,教育制度的空洞;
教育程度的提高带来对单调劳动的更多厌倦感,降低工作效率
失业并非是失业者供职能力不足的结果
现代资本主义教育的知识,只有在工人掌握了生产过程之后才能派上用场;教育为集体化和社会化生产创造了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宁可让工人受过多年教育后仍然无知,也不愿使那把财富积聚在社会的主人手中的等级社会关系受到威胁。
早期资本主义代言人(泰罗主义者)的不讳言:工人可以无知又无能,只要能够适应资本的需要,就不会被看作是无技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