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手册》值得一读,但要保持警惕
2014-01-13
《创业者手册》是我读过的第一本把初创企业“探索”式演进当做核心思想的书籍。这种思想确实是一种伟大的进步,是对过去互联网产品传统开发方式最为对症的变革。以我自身的亲历,我是非常清楚缺乏探索,修正的长周期开发给拿了投资的创业公司造成的积重难返……
至少在十年以前,就听说过成功创业公司中有97%最终成功商业模式与其融资时的商业计划书内容完全不是一回事。但是,从最初如何演进到最终成功,之前至少我自己并没有看到过象《创业手者册》这样能详细说明的严肃书籍。这本书的出版是在2013年7月,这也说明,这样的图书可能代表了创业过程的最新思想总结。
我认为书中对初创企业的处境和在此处境下的战略目标,以及应与投资方,整体团队保持一至思想,认清初创企业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是模索、测试和演进自己的商业模式的主要部分(如市场需求、核心产品特征)尤其欣赏——这些是本书能为初创企业带来的核心价值(我以为)
但是我没有按照书中要求的那样做“精读”,而是正好按书中明确要求不要做的方式进行了阅读,即在几天内囫囵吞枣式的进行粗读。我自认为这样是相对合理的对本书的阅读方式。虽然本书的构架传达了其打算作为初创企业的严谨,系统,严肃手册的意图,但其操作步骤和推荐方式明显存在多种欠缺和不足,不能自圆其说和自相矛盾的地方较多,尤其到了书的后半部分,有价值的内容明显下降,内容与上半部分的重复和交叉明显过于繁多。
我在这里试图指出书中的一些不足,以及相对应的我的想法:
1、瀑布式的产品开发理思想是一种简单基本的产品开发方法,是任何一个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创业者应该学习和了解的基础。他是其它一些产品开发模式的基础,因为原型法(即类似本书中的测试修正的方法)的每个产品版本的管理仍旧应该是瀑布式(否则会导致严重的技术问题,让产品没办法快速,有效交付)。所以没有必要过分诋毁瀑布式产品开发理念,因为它们并不在同一个频道上。但是本书对一个产品,或者说商业模式的创新给出的办法明显过于死板,而且没有退回和分支的探讨,这本身是从思想层面创造了另一种“瀑布式”商业模式探索过程,这是一个不好的误导,因为创业者就此按图索骥是会绕很大的弯路的。
2、商业模式的探索、演进实际上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创新”行为!对创新行为的任何“标准化”实际上都是或多或少的对“创新”本身的一种障碍。甚至于对创新的原则归纳也很容易过时,毕竟,创新往往是对过于既有模式的打破。比如微创新和“柔道式”创新(我是从《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首次,也是最为深入的理解的这些理念,上一辈的成功者们对此书也是非常推崇,比如比尔盖茨)被GOOGLE和苹果的颠覆式创新打败得一塌涂地。即便仅仅是本书中的小规模假设、求证、尝试过程的原则思想,显然也不适合全部的“创新”过程。势必有非常多的产品和商业模式完全不可能通过这种小打小闹的测试获得有价值的反馈,也就是说,有些情况下,还是只有进行一场豪赌才能知道产品是不是真的可行——但是这些与象我这样的草根企业者相去甚远,我不准备详细研究与讨论。
3、本书的主旨思想之一是在大规模产品开发和推广销售之前先进行极小规模的“产品探索”。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因为只有创业过的人,才能深深领会最初的设想和现实之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存在或大或小的鸿沟的。鸿沟是可以通过测试,反馈修正的多次反复填平的。但是本书给出的主要方案是以找到“用户”并与其进行交流为主要手段进行探索。这一点,我认为并不是一个普遍适用的手段~!在我过去创业的经历中,实际进行过这样的工作。其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太多,而得到有效结论的可能性和可验证性很差。因为即便是你自己还很难说明产品的样子,聊天对象往往也云里雾里,更不用说人们对事物真正会做出的反应和自认为会做出的反应差别是巨大的。所以,口头上的询问的有效性往往特别的差。而正处在激情澎湃的创业热情中的创业者往往会把被调对象“引导”到自己想要的地方——总的来说,这太容易演变成自欺其人的局面。(也容易陷入混乱,或者完全陷落在碎片信息中)。大家阅读的时候不妨对书中的例子进行分析,结果你就会发现即便是书中的例子也不是按照书中宣称的方式工作的,比如有的例子进行“客户探索”的时候就已经有可出售产品了。
4、本书的瀑布式、地毯式的测试方案并不符合现实实际。要知道几乎全部重大的创新都是有历史时机的,是要比谁更快的,到底要测试哪些,不测试哪些?本书在不同的地方分别强调了测试的全面性,以及测试成本的最小化还有测试的内容要有重点,这是自相矛盾的,而这种矛盾仅以本书的逻辑是不可调和的。本书也提及了要用多个月进行测试,测试的结果只是初步的结果,实际也未必完全可信——那么,这样做的成本收益是否令人满意?这样做是否是最佳方案?
5、真实的情况是,一个创新构想,可能是伟大的,也可能是狗屎——但信息是不对称的,实际上创业者可能对相关的市场、客户一无所知。就算有所了解,也完全不可能了解全盘,更别说这些事物往往是在发展变化的——是的,我最不同意的就是本书中要了解全盘然后再进行大规模产品开发或销售的思想!这是建立在假想上的工作方式,几乎没有创业者真的可以得到这样的“完备信息”状态。如果你真的去试过这样的方式,你就会发现,你在以局部的信息(绝不会象书中说的那样,你没有可能把全部信息碎片准确的拼凑成现实)、不可完全相信的信息、正在发展变化的信息为基础,去在上面构思如何进行“改进”,并再进行下一步测试——这样得出的结论有多大可信度?我们不能回避现实,就是我们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这里面是有不确定性的,我们不可能用“科学”的方法规避不确定性,所以我们的目标本身就是找到让自身产品可以进一步贴进现实需求的下一条线索。有可能同样的出发点下,我拿到这样的线索,另外一个人拿到另外的线索。所以可能我最后研发了一辆象QQ这样的汽车,然后大获成功,而另一个人做出来的是一宝马。在机会、速度的平衡下,这才是可实操的通路。
6、本书的厚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传统营销理论的简化版,说实话其讲解的深度和智慧相对经典营销理论书籍来说并不值得称道。本书对创新事物在测试和摸索中遇到的典型问题也几乎没有讨论,甚至也没有原则性的讨论——所以我认为这本书并不值得精读。其实对创业者来说,会遇到非常多的诱惑和选择,他们需要的是在面临这些问题时考虑问题应有的思想和原则,凭借这些原则帮助他们正确的取舍。这些问题本书并不涉及(本书基本上属于是非二元论)
7、在过去几年的所谓WEB2.0浪潮下,其实实际进化出了一些互联网快速演进和产品自我测试的手段,以我的理解,可能比书中描述的更为高明,可谓“全攻全守”。正如乔邦主从不进行任何前期的用户调研。你企图从用户那里知道他们的真实有效需求,就好象他们现在正企图了解你准备提供怎样的产品一样,是空对空(因为你还不了解需求,你就不会知道要做怎么样的产品,你说不出要给他怎么样的产品,他也就无地放矢)。如果有一种客户,他已经非常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你要是能做到,他马上付款——还真会有这种情况,那么只能说是你撞到好运了,你应该抓住他,但不应该等同这是一种普遍有效的获取需求手段!真正用于用户调研的就是你的产品,客户用付款来表达他们是否真的认同。除非用户已经主动提出想要解决一些问题(动主诉说的需求),否则如果你有想做点什么的冲动,你认为有些需求是实际存在的,你可以象书中说的那样先进行非常简单的客户探索,比如史玉柱在产品还没有开发出来的时候就登报纸宣传某种他认为销路看好的产品了,这就是一种反馈。然后有需要的人(竟然)直接给他汇款。他再把汇款用来打更多广告,同时进行产品开发(这个是我的营销老师在十几年前给我讲的,她说那时候史只是每周下一回楼去买一箱方便面,如有不符合真实的情况,情不要找我敬爱老师的麻烦),这就是最小化的测试。如果完全没有反应,你应该知道,可能是哪里出错了,你可以停下来考虑修正,或者直接放弃。
而一个互联网产品,可以在一个月内就有一个“高保真最小特性产品”,即一个很小,很简单,看上去有点粗陋(如果它很粗陋,而依然受到用户高度观注,那才真正说明对需求的验证是有效的)的产品,你就可以进行测试了。用真正的产品去测试,这种反馈的可信度才能让人放心。用它去得到你的早期用户(或满口抱怨的潜在用户)才是更为合理的——谁都能看出来:这比做几个月的市场调研问卷和面谈讨论,然后再进行推演,逻辑分析,得出不一定靠谱的结论要有效
8、本书从头到尾没有讨论到创新对一个创业者所能带来的帮助,而且把创业者对产品及商业模式的摸索与规模性放大完全割裂成明显区隔的两个部分,我也认为不妥当。实际上企业需要持续的创新,否则就难保生机。这一点上,我认为并没有给读者一个正确的引导。
关于精益创业思想,愿意和有志向的人共同交流分享,我的QQ:287309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