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这本《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的原因在于这本书的副标题“让职场新人一生受用的逻辑思考能力”,是的,我本人其实并不是一个逻辑思考非常严谨的人,而且更多的时候我是通过直觉和感情来做事的,但是这种方法的一个很大的劣势就是,当我的直觉和感情敏锐度不够的时候,我非常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或者我没有办法将我的想法更好地让他人接受。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也想想知道,作为世界上最知名的咨询公司之一,是怎样培训新人,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
文中提到的一个理念是:真正的逻辑思考,是“批判性思考”加“逻辑性展开”,具体分为三个步骤:
Step1:确认前提条件(这是真的吗?)
Step2:深入查证(找出证据支持)
Step3:得出结论
其实批判性思考贯穿了整个过程,在确认前提条件时,就需要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流于表面,只看到信息,所以人云亦云。所谓的深入思考,文中也提到了一个方法,就是先俯瞰全局,然后思考相关的问题之间有没有联系,找出真正的问题所在。具体的实践行为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so what & why so”,如果你的前提条件是错误了,基本问两个为什么以后就能发现这个问题,从而避免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出现“事倍功零”的窘迫境地。
再想象一下,今天你在工作中犯了一个错误,然后领导把你叫过去,说“为什么会犯这种错误呢?是不是做之前没有确认好,这样子返工会给大家都带来麻烦,以后做事要注意点,先确认好细节。”是不是很熟悉,也觉得很有道理?
思考模式一:确认不足而导致出错——彻底确认后错误就可以避免
好像确实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今后的工作中就会反复确认细节。可是真的只是这样吗?作者提出了另外一个思考的模式:
思考模式二:确认不足而导致出错——改变工作模式和方法,做到不需要确认也可以解决问题
模式二完全跳出了思维定势,从全局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了问题,因为我们工作的目的并不是“减少犯错”,而是“如何获得更好的效果”,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模式一的情况下,我们将精力放在减少错误上,其实没有从全局出发,从目的出发去思考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批判性思考并不是让我们去否定一切,而是让我们对日常的生活保持警觉,对遇到的事情或者问题持续发问,找到其支撑证据(这一点可以具体学习《学会提问》)。作者也提出了几个可以日常实践的习惯,比如1、对身边的人讲话更具体些;2、看新闻或者报道时多想想” so what, why so”;3、区分事实和意见;4、分清楚概念;5不能放任模糊的对话等七个。
通过批判性思考以后,需要逻辑性展开,然后让对方接受你的想法或者提议。这里涉及Step2提出的“深入查证”,只有有证据支持的结论才不会被轻易驳倒,才能更加让人信服。
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金字塔”结构的开展模式。
-
职场里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我们只会找个角落,反省自己学艺不精
2014-04-23
书很好理解,用了一个两个晚上不到就看完了。典型的职场女性奋斗小说,女主人公感情这块用了很多的篇幅。也许是,感情是让人成长一种重要的途径。通篇读完,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句话“职场里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我们只会找个角落,反省自己学艺不精”。这才是职场,挺过来的人,谁没有半夜睡不着或者压力大到想撂担子不干的时候,但是一觉醒来,或者洗把脸之后,该干嘛还是继续干嘛。除非是真的心生厌倦,去意已定。
其实这话还有一种理解,很多人会抱怨环境不好,上司不近人情,同事勾心斗角等等,但是换个角度来说,那也是因为自己没有处理好。没错,环境不可能尽如人意,但是对于有能力的人说,要么改变,要么离开;上司不近人情,那么请问你,真的用心去和你的上司沟通了吗?你理解他的处事方式,你能弄清楚他的立场吗,你知道他的需要吗(当然这仅指工作上的需要)?如果这些这些都无法回答,那么请问你真的有资格抱怨你的上司吗?同事勾心斗角,请问你会不会好好保护自己呢,有没有口无遮拦乱讲八卦呢,有没有按照流程做事不让人家抓住痛脚呢?
每个人都会计算自己的得失,每个人都是利己主义者。所以要相信别人,但是修炼武功,学会自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