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兼评论
2014-09-10
在收藏夹里存了好久了,前几天手欠买了下来……虽然对大陆译者把握棒球题材的能力早有心理准备,可到手之后还是大吃一惊——文中有大量的错译、漏译(而且漏的往往是能展现作者语言风格的促狭话),以及同一个词前后译法不同的情况。
不推荐购买法律出版社这一版(不知道早年的台湾译本质量如何),已经入手的,请参考这个不完全补丁:
http://book.douban.com/people/KrisLiu/annotation/10741914/
说回书籍本身。迈克尔·刘易斯向来擅长用标准的美国式俏皮话来讲述可以被多角度解读的体育故事。《盲侧》如此,《钱球》也是如此。
成书的年代,正好是更加精确的统计学工具被引入棒球的年代——这一点可能要归功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发展——投、打、守备等能力,有了越来越可量化的衡量体系。在书中被视为新潮的一些思路,在十几年后已经成为主流——比如重视选球、重视打击者的缠斗能力等等。
正是拜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所赐,当下的职棒球队采用移防的频率越来越高——不仅仅是面对“老爹”大卫·奥提兹这样的左手拉回式打击时采取内野右移这么简单。针对打击者打出去的球落点和路线的分布,守备一方会在面对每一位不同的打击者时调整野手的站位——甚至在不同的好坏球数时调整站位!
美国的另一项国技——美式橄榄球也受到了统计学的影响。长期以来,过于粗略的传统统计数据体现出巨大的缺陷:大量积压空间并占据对方进攻锋线战力的防守尖锋、过于强悍以至于四分卫不敢对他传球的角卫、在开球线上兢兢业业开拓生存空间的进攻前锋……他们的价值很难被衡量。类似PFF这样的专业橄榄球数据分析网站开始尝试回答这样的问题:还原到每一档的攻防中,给每个球员按照不同的项目详细打分,最后积累出整场比赛的评分情况,就能让我们对球员的表现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从某种角度来说,刘易斯的《钱球》里出现的,正是最近几年不少跟风狗和国师天天炒作的“大数据”。这没有什么新鲜的,还是一个数学建模的问题——如何用更加准确的数学工具来模拟现实问题,以及如何收集并处理这些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