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书
2014-08-07
《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这本书绝对称得上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的入门必读书籍,之所以敢给这样高的评价,我觉得与作者系统化的思维,深入浅出的语言以及与工具结合,实践性强有很大的关系。
作者将个人知识管理分为5个过程:学习知识,保存知识,共享知识,使用知识,创造知识,并从这5个方面入手解读个人知识管理,这样的逻辑是很清晰明了的。
在学习知识中,兴趣是最重要的原则,正如巴菲特所说:“如果你们和我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我每天起床后都有机会做我最爱做的事情,天天如此,如果你想从我这里学到什么,这就是我最好的忠告”,这让我想起《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那句名言,追求卓越,成功自然跟着你走,其实要想成为卓越,与内心的热情是分不开的,没有对某个东西的强烈的热枕,怎么会肯追求卓越呢?所以不妨改一改这句话:追逐自己的热情,成功自然跟着你走。
我们学习知识,如果仅为了享乐(比如读各种武侠小说),倒不用做什么知识管理,但如果要从中培养自己的技能,明确的目标是十分重要,学习缺乏目标性,对这有点热情就去学这,对那有点兴趣就去学那,这样便无法正向积累形成竞争优势,学习再多的知识也只是各领域的基础知识,这样不会带给你任何竞争优势,所以对于知识的学习我们也要了解学习到怎样的一种深度,就专业的技能而言,正如俞敏洪所说,至少要做到中国前10名,这样你才能任何时候有话说,有事做。而且田志刚老师在文中给了建议“了解你的优势,确定你的目标后,起码在一个领域的学习时间要达到3年以上,才能成为这个知识领域上的专家”。
在学习知识这一节最让我受益的应该是学习方法模型,因为我虽然隐约的感觉到应该这样做,但是从未将其提到意识层面上来,所以就无法借此来更加有效的指导自己,学习方法模型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四点:打好基础,了解行业,跟进发展,实践创新。学习技能的时候,带着这样宏观的一种思考,想必会对自己技能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顺便说一句,我觉得这本书真的是时候改版了,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迅速的变更,领域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本书出版已经快4年了,中间提及的工具如美味书签,google reader都不能用了,想必田志刚老师在这四年肯定也有更多的感悟,是否考虑过增删一部分内容呢?
关于保存知识,这个最一开始就戳中我了,我确实有无限制保存知识的恶习,750G的硬盘不知道被我装了什么就装满了,从本书的这一段话中我深受启发““从人的一生来看,不是比谁掌握的知识最多,而是要看谁利用知识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最大,谁创造的知识最有价值,所以保存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更好的发展,为了能更好的做好自己的工作,为了能帮助更多的人,为了拥有幸福快乐的一生”。
作者的第二点又再次戳中我了,我确实对于文件的命名很随意,作者提供的命名方式让我十分受益,将个人文件命名为标题-机构(作者)-分类,这样可以方便我以后的使用,比如这篇文章我在本地电脑上可以命名为“《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书评-轻风易扬-知识管理”,实际上我就是这样命名的,以后就按照这个标准了~~~
第三点关于联系人的保存,这个我一直都没有想到,不知道算不算是戳中我了,那就是要记录联系人的诸多信息,如基本情况,背景情况,联系过程等,这样的保存十分适合应用于人脉管理之中。
最后提及的知识保存工具如Google桌面搜索已经不能用了,不过还好有百度的硬盘搜索,我在使用的过程中找到了everything这个软件,也是用于本地搜索,小巧实用。
当然时代的发展真的很迅速,各种笔记软件已经流行于世,采用笔记软件如为知笔记,印象笔记,有道笔记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共享知识这一节中,讲到我们为什么共享我们的知识,刘未鹏老师在《暗时间》一本书中讲到为什么要写博客,比如书写是为了更好地思考,分享自己的知识意味着迫使我们对我们大脑中整个知识体系来个寻根究底,把藏在水面之下的那些东西统统挖出来,把大脑中那些我们知道,但不知道我们自己知道的潜在概念或假设都挖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一件事情讲清楚。而且写博客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一个激励,是一件创造流体验的事情。而田志刚老师则给了一个稍显得功利化的原因,通过将自己的知识共享给别人,传播给更多的人,让别人做出对你的判断:你是否是值得合作的人,是否是公司不可或缺的人!
关于使用知识,这里更正了我一个意识上的错误,引用管理学大师彼得 德鲁克的一句话说“把才华应用与实践之中--才能本身毫无用处,很多有才华的人一生碌碌无为,通常是因为他们把才华本身当成一种结果”,多么深刻的教导,让我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至于提升个人知识价值,简单的说向前看三年,确定方向,提高自己知识深度的同时积极分享给别人建立自己的品牌。
最后是关于创新知识,根据IDC的报告“知识工作者90%以上的创新其实是重复工作,因为这些知识已经在其组织内部和外部存在”,这就意味着广泛的学习将极大的降低你创新的成本。
其次田志刚老师提及了右脑的开发,关于右脑的开发则是另外一个广阔的领域,以前读七田真老师的书籍时,对这感慨很深,总之,右脑的思维方式是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
最后关于知识的创新,田志刚老师提及的奥斯本的检核表法,让我眼前为之一亮,早知道有这个东西,当初设计东西时就不至于闷在电脑前而不知道如何是好了,当然,这个检核表法包括9类75个问题,就自己的工作而言,如果需要这样的创新思考,应该在实践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检核表法。
读完老师的书籍,我受益良多,也让自己更加注重对于知识的管理,但是如何构建适合自己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如何利用系统有效的管理自己的知识,又如何落实于行动中,是我接下来要不断学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