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定见》之读书笔记
2007-08-16
《定见》这本书,其英文名称是《MIND SET!》,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个人思维的重新设置、重新启动。通读全书以后,可以发现,作者在书中,希望通过其介绍的11个观点,把下面三个方面的思维方式传递给读者:
一.如何为未来预测做准备;
二.如何进行预测;
三.如何将领导者的预测和远见逐步灌输给其他人、远见如何成其为现实。
这些“定见”,占据原书大约一半的内容,也是我个人认为全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告诉你作者的预测,不如教会你怎么自己去思考和建立远见。
而剩下的一半,则是作者利用这些“定见”完成的对未来的一些预测和观点,个人阅历和经验有限,不做评价,留待世界发展后的验证。
在通读和消化这11个观点后,我按照前面提的这三个方面,对11个“定见”,进行了重新分类,并适当摘取其中有价值的论点和举例,配合个人阅读的一些感受,算是拼做这份读书笔记。
说明:各“定见”前的数字序号,是该“定见”在原书中的排列序号。
一.对未来进行预测的基础和来源
定见2.未来隐藏于现实之中
预测未来最可靠的方法:立足现实
——个人笔记:这一论点,可以说是所有定见和对未来进行预测的根本性要求。对未来的预测或者说是远见,必须基于对过去和历史的回顾及全方位分析;否则,所谓“预测”或是“远见”就成为了痴人说梦。这里,作者提到其信息的重要来源——报纸,也提到了反复的选择和求证。这一“定见”,构筑了作者未来学及所有定见的基础。
定见3.关注统计数据
数据>声音;一个有趣的例子“鲨鱼 V.S 椰子”
一个命题“全球变暖 or 全球变冷”,数据纷繁芜杂,声音你来我往。
——个人笔记:需要简单解释一下“鲨鱼 V.S 椰子”,如果不是作者在书中提及,恐怕没有人知道全世界每年死于椰子落下砸到头的人数,是被鲨鱼咬死的人数的15倍之多;而恰恰社会的声音,却把提供这一准确数据的科学家送上了“搞笑诺贝尔奖”的领奖台。现实情况下,经常出现数据和声音的本末倒置。在建立“远见”的时候,谨防被错误但甚嚣尘上的声音,掩盖住真实而有效的数据。
定见10.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要增加新的,必须保持总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先放弃或淘汰旧的;从而能够保证精华&质量
e.g. HR末位淘汰 & 藏书
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个人笔记:这一论点,成为了其他出现在本书中“定见”的一个筛选标准,体积庞大是危险的,因此,必须找出适于自己的规模,无论公司的HR、发展策略、供应商策略,还是个人的兴趣、方向、人生观;规模过大,难免精力和资源不足,难以保障质量、保留精华。此条还有一个更大的意义,如何在今天海量信息的情况下,保留有价值信息,成为真正的难题。
当然,对我个人而言,还有一个作用,藏书和保存音乐CD的规模,需要尽快确立一个规模上限和保留标准,实现收藏精华化。
综合上述3条“定见”,对过去和历史进行的有效信息搜集和筛选,并进行全方位分析,是预测与远见的基础及来源。
二.如何对未来进行预测,成就远见
定见4.尽情想像,错又何妨
爱因斯坦的案例,引出:
挑战的胆量:
§ 追求真理,而不是谁对谁错
§ 其他所有人都是错的,这可能么?
追求完美会束缚你的思维
——个人笔记:一切所谓的预测和远见,都是从想像开始的。
因为害怕犯错,害怕不完美,所以拒绝去挑战权威、大众,拒绝天马行空的想像。作者用爱因斯坦的例子说明了一个与苏格拉底哲学观点相一致的事实:只有对真理的追求才是唯一正确的,而不是过程中的对错判断。
因此,这里推荐一项延伸阅读,《柏拉图对话集》中关于苏格拉底的部分。
定见1.变化中的大部分事物都有章可循(大部分都是稳定的)
识别常量与变化
牢牢盯住重要因素——一言以蔽之“去粗取精”
区分:
§ 要素 & 修饰
§ 规则 & 技巧
§ 趋势 & 风尚
§ 突破 & 改进
——个人笔记: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其实仔细分析,人类生活中的核心和基本要素,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真正变化的,是实现这些要素的方式和技术。因此,作者建议我们,要区分每一项变化中的常量,不要被一些炫目的表象迷惑。真正的预测和远见,都是长时期内有重要影响的要素产生的。
定见5.未来不过是一副拼图
未来就是一幅拼图,一系列的可能、趋势、事件、迂回曲折、进步和惊奇
独立的事件重新组合——>新想法,新规律
高科技/高情感的模式:高技术要与人性结合
摘取成熟的果实,放在合适和正确的位置。
——个人笔记:纷繁芜杂的历史故事、社会现象,林林总总的新观点、新科技,如此种种,同样的事实,不同人眼中看到的、分析过后的结果,肯定各不相同。对于未来的预测,似乎就是对已经发生和完成了的所谓“成熟果实”的组合、排列和分析,进而得出远见。真正的难点,是如何完成这幅拼图。我想,信息筛选精一些,组合方式多一些,分析角度广一点,得到正确预测的可能性就大一些。到了这一部分,拼图的最终结果,也只能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了。
科技在作者这里是一个关注的重点,高科技/高情感的模式值得所有人注意。接下来的最后一个定见,还有更多这方面的内容。
定见11.科技,始终来源于人性
科技的快速发展 V.S. 社会适应和文化发展
对新技术提出的问题:
§ 什么被加强?
§ 什么被削弱?
§ 什么被取代?
§ 带来什么新机遇?
——个人笔记:科技和技术的几何级数发展,是过去一个世纪里面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但技术的创新和变革,到底会带来什么,也成为了最难解的命题。我想,这也就是作者专门把科技和人性拿出来作为最后一个定见的原因所在。无论是悲观还是乐观的观点,作者希望在每一项新技术出现时,观察者都能从上面4个方面提问和解答,以得出正确概率更高的预测。
作为原书排在最后的一个“定见”,作者又一次提出了科技发展与社会适应及文化发展的契合度,后者的发展速度总是慢于前者,于是技术的发展总是首先让某些狂热分子所利用,一而再再而三地验证了科学发展悲观论的观点,但长远来看,应该有更为客观和充分的分析。
三.将领导者的预测和远见进行发送和灌输,远见如何成其为现实
定见6.愿景不要太超前于时代
领导力 & 导游模式:必须处于队伍的视野范围内
领导者要有远见,但远见的发送者必须与接收者同一频率,不能超出下属的思维领域
一个问题:如何把握远见与超前在团队中的“度”
——个人笔记:其实领导者向一个群体灌输自己的预测和远见时,在某一个方面,与管理这个群体是相同的,也就是放风筝的比喻。你的群体就是那个风筝,有线牵在手里,又能自由翱翔当然好,但要是飞到了看不见的位置,就无趣至极。你不知道风筝还在不在线上,风筝们也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是什么。
所以,这里有一个度,就是领导者及队伍互相的视野范围。不能超前到让队伍不能理解,也不能没有愿景。大愿景的背景下,要分解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小愿景,要是被误解成了海市蜃楼就很麻烦。
定见7.要变革,先让人们看到好处
什么带来回报?
寻找受抵制的原因
——个人笔记:这条可以一言以蔽之,如果只有变革者一人得到好处,那是你变革者一个人的愿景;如果大家都有好处,那就是所有人的愿景。
Shared Vision=Leader's Objective + Stakeholder's Value
这样的愿景才有效
定见8.改变是需要时间的
期待的事情总比我们预期的来得更慢
马拉松:新技术出现 & 发明创造——> 普及
——个人笔记:要有耐心,任何一个变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一旦达成,就会井喷式的发作起来。看待远见成真,要用跑马拉松的心态,而不是百米冲刺。
联想柳总说的好“拐大弯,不要拐急弯”
定见9.成功靠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利用机会
新的概念:
事业心:在机会面前擦亮眼睛,并且创造性地好好利用机会
关注机遇寻找者并与其合作
——个人笔记:这里对事业心的定义值得关注,老黄牛们恐怕要重新审视自己以往的价值观。马拉松的过程中,找到超越对手的机会,找到赢得胜利的机会才最重要,否则,领跑者将亘古不变,远见恐怕难以成为现实。
最后给我们的命题是,我们如何能成为机遇寻找者,或者如何能与这样的人合作并且双赢。
最后,感谢您有耐心阅读完我个人重新梳理和组织后的《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