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着读书
2011-01-21
我们周围绝大多数人,读书的时间都在12年或16年以上。但我最近发现,无论是大四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还是一些在工作岗位上还坚持学习的朋友,都和我一样:无法弄清读一本小说,读一部管理励志书和读一本技术难度较大的专业书之间的区别。不懂这些区别的结果就是:一本书读好几天,好几十天,甚至月余;读过的书,当别人提及,才记得自己书架也有一本;读书并没有让自己的生活境况(哪怕是心情)有着明显的改善。
读完了本田直之的《杠杆阅读术》,让我清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没有仔细的看完,只讲一下自己可以借鉴的地方。所谓杠杆阅读术的杠杆,就是阿基米德的遗训“给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作者的意义就是说,读书这事就像投资一样,一定要以小博大,求对自己的生意和目标有益,产出取向。这一点与作者的商业身份密切相关,也同时决定了本书的适用范围:一是术,读书的技术,二是读商业书,都是产出导向。因此那些读书为了杀时间或娱乐的人,不在此列。具体总结三点:
1、速度第一。作者建议一般1-2小时看一本书。一方面这与商业著作的通俗性有关,另一方面这与商业人士读书的机会成本有关。商业人士的时间,没有那么多要kill的,事事都有成本和收益的计算。但我想说的是,这一点对读小说和学术著作也有用。这一点当年和梁捷争论过,他读书多和快是有名的。而我认为,自己可以慢工出细活,质量总比速度优先。尴尬的是,一本红楼梦从小学看起,研究生毕业时候才完工;国富论和资本论,迄今仍未通读。仔细想来,自以为质量第一的人,往往容易高估自己“激情”的持续时间。如果对自己的激情的持续无法有效的把握,速度优先于质量,这是对的。
2、笔记第一。读书要快,快了之后才有机会“读完”。即使是粗略的读完,也比一本书断断续续读数月要好。君不见,背单词者,多少英雄折戟于ABC;君不见,书架上,多少书只看了前十页。人能坚持的读书的并不多,而坚持笔记的更少。作者的观点很具体:记笔记不一定要用笔记本,可以记在书边;重要的敲到电脑上,打印了随身带着,每天默诵一百遍;记笔记不一定要寻找中心思想、主要内容。笔记的内容要和自己读书目的相关,甚至可以无关宏旨。比如你失恋时候读红楼梦可以重点抄一下黛玉葬花之类的情节,感发一下怨愤就算,不要关注什么封建社会的腐化堕落,这和你目前的生活状态无关。再强调一遍,笔记一定要和你的生活情境相关。不要像小时候,摘抄那些优美句段,准备写作文用。这已不是你的使命。
3、实践第一。读书要记笔记,这一点,我有着惨痛的教训。为找一句话翻书,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还好家里书不多,地方不太大,工程量还能接受。我时常恐惧的是,万一有一天发了财,换了大房子,买了好多书,我会不会因为找资料纠结死。仅此而言,记笔记可以减少纠结,延年益寿。我也经常教育学生:某某领导或名人功成不忘勤奋读书。但尴尬的是,某某人显然没有时间做笔记;而周围读书的人,却鲜有成为领导或名人的。后来细想,这些大忙人虽不像本田直之先生一样做“杠杆效益笔记”,但有一点和本田先生一样,就是学必致用,非用不学。虽然许多大忙人读书只是去豆瓣上看书评,但是他看十点能用一点,用一点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困境或者产出。而不像包括我在内的许多的人,读书难求甚解,更不求其用。清高和杀时间在这里当不了饭吃。
总结一下,速度第一、笔记第一、实践第一,自己为是的质量标准和爱书如命,不要也罢。书不是命,只是工具。读书要为稻粮谋,一定要有目的,哪怕为了自己一时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