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九晚五之外的另一种可能
2016-02-16
——《每周工作4小时》书评
我们都已经习惯了每日朝九晚五的工作制,而这种习惯的程度让人感觉仿佛这是上天注定好的日程:9点到了,你就上班;无惊无险又到5点,那下班吧。少有人反思一件事:到底每日八小时工作制科不科学?让我们把目光放远一点,在人类发展史中寻找证据:我们的祖先曾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是因为农业社会生产效率低下,需要充分利用有日照的时间;工业社会虽然由于技术革新而生产效率有所提高,但为了满足日益提高的商品需求(以及资本家的贪婪),工人甚至需要在日落后继续工作(因为发明了照明用的电灯);直到20世纪初亨利·福特发明了流水作业的生产线,才开始倡导实行工人的八小时工作制。可见,每日八小时工作制由来有因,并非上天注定。
时间来到21世纪,人们依旧每天工作8小时,哪怕这已经是互联网时代了。是技术发展停滞了吗?不,对新技术的红利可以说是即时榨干的——一旦技术成熟,马上被运用在提高产出的用途上。但人在工作中的角色却也越来越重要,沟通、决策、判断、处理……却没有一项新的科学技术可以有效提高人本身的产出。纵观格子间,有的是每日朝九晚五浑浑噩噩等待退休的人们。
到这里,我必须澄清一下我的立场。我并非为老板代言,甚至许多老板本身也是朝九晚五的受害者;我也不想倡导不定时工作制,据我所知,很多时候不定时工作制名不副实,变成了绑架工作者的工具。我只是想尝试一下朝九晚五之外有没有另一种可能,可以让人们从绑架中解脱出来,让工作和生活平衡得更加好。直到读到了《每周工作4小时》这本书。
说真的,这是一本名字俗气,内容精彩的好书。让我真正受用的并非考量书名的“每周工作4小时”能否实现,而是这本书用它的阐释至少让我信服以下这些观点:
1.不假思索地工作是一种比无所事事更加糟糕的懒惰。
书中关于懒惰的定义是这样的:“容忍令人不满的现状,让客观环境或其他人决定自己的生活,或者积累着财富,却像走过办公室窗户的路人一样走过自己的人生。”很多时候,人们喜欢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被生活的洪流推着走,明明很无力很可悲,却用忙碌当做不作为的挡箭牌。“正如星空中的所有星星不可能排成一列,人生路上的红绿灯夜不可能同时变绿。”我们永远等着“总有一天”,但是那一天从来不会自己出现,在等待之时就已经接受了自己不会喜欢的命运。只有少数人才有勇气按照梦想的模样安排自己的生活,比如向每日8小时工作制挑战。从来没有哪条法律规定,工作只有干足8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大部分时候这8个小时里面相当大比例被低效和无聊填充,就像注了水的猪肉,我们为什么不鼓起勇气帮它瘦身?“怎么可能全世界所有人都正好需要8小时来完成工作?不可能。”
2.帕累托法则和帕金森法则是解开时间匮乏难题的钥匙。
当最终攒足了勇气和觉悟去向8小时工作制挑战时,会遇到一个问题:怎么做?一方面,根本不需要面面俱到,在工作中,按照帕累托法则,80%以上的产出来自于20%的时间,看上去忙碌,通常和无所事事一样地低效,只有对所作之事有所选择,集中精力做少数重要的事,才是通往效率的途径。工作中通常是琐事的海洋,一旦不注意很容易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并且分不清主次,这种情况下,努力和成功可能会成反比。有时候我们留给工作的计划时间太多,反而会习惯了拖延,不如尝试给工作少一些的时间。因为帕金森法则认为,不断迫近的最终时限带有一种魔力,精力会更高度集中,短时限内做出的最终产品通常不比长时限内做出来的差,甚至质量更高。“增加成效有两种顺序互相颠倒的办法: 1.只做重要的事情以减少工作时间(80/20法则)。 2.减少工作时间来做最重要的事情(帕金森法则)。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两个一起用:确定几件影响收入的重要事情,用非常短和清楚的时限来计划它们。”
3.工作和生活有另一种相处模式——迷你退休。
在有方法解决时间匮乏难题之后,让我们再反思一下人生的安排:年轻时努力工作不得喘息,年老时永久退休,这样真的好吗。难道最好的方式不是一边制造蛋糕一边享用蛋糕吗。法定节假日就像是一种一次性的休息,我们根本来不及在休息日去亲身体验世界,也来不及让世界改变我们,工作像一座大山挤压着生活,但人们却忘了,工作本不是生命的全部内容。迷你退休是一种生活方式,工作一段时间便退休一段时间,如是循环,去摆脱追求物质的习惯,去摆脱时间饥荒的情绪,去摆脱相互攀比的冲动。
原来我们并非注定要压在工作的大山之下,除了归隐田园,有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论告诉你,不要随意忙碌,少做比多做更有成效,你要集中精力做最重要的事,而最重要的事总不会太多,并且你不需要留太多的时间给它们,做到了之后,你就可以更高效,更自由,更有资格去选择一种迷你退休的生活方式度过你的一生。如果这对你来说很重要,而且“最终”你会这么做,那么现在就做吧,边做边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