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你从来不曾害怕来不及……
读《为什么你总是害怕来不及》
文/方木鱼
套一句歌词吧:我怕来不及,我要抱着你……
临发布的时候,我改了题目,其实,这篇文章的题目本来是:这几年来,我一直害怕来不及……
上课的时候,我看到我的学生麻木不仁,其实心里已经气得不行,我会骂他们行尸走肉,这大概是我的老师拿来骂我们上学时表现的词语。
但是,看到他们中的一部分麻木地坐在那里,我会停下正在进行的课,我喜欢让他们做一个简单的算术题。我说,假设你能活一百岁,365乘以100,是三万六千五百天,平均按三万天计,三万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我们很多人都从一数到一百过,但数到三万的,估计不多。假设你有三万个竖道,每天划掉一个。你会看到日子从你身边消逝,日子很漫长。
但是你想一想,和宇宙,星球,动辄亿万年的寿命相比,以地球为例,46亿年,46亿年的时间里,许你100年,三万个竖道,而你就每天麻木不仁地坐在这里,而且,一坐,坐了整整三年,我说,你去新华学个电脑,再去新东方学个厨师,去蓝翔学个开挖掘机,估计用不了三年,你都会用电脑控制挖掘机炒菜了。再不济,你去街上的中兴面包房,学做面包,一个月,你肯定会坐面包了。而你却在这里坐了三年,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给我个惊喜,来个零蛋。
他们肯定没有读过《为什么你总是害怕来不及》,而且,作为“传到授业解惑”的灵魂工程师,作为我的嫡传弟子,我也从来没有打算给他们推荐这本超级励志的心灵鸡汤。如果你看过他们的脸,如果你日复一日地看到那一张张相似到相同的脸……
知识是可以传授的,智慧不可以,道理是可以讲解的,行动不可以代替,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对的,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也是对的,但我只想说,哥们儿,别光说不练,你来试试?
跑题了很远。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有几个道口没有切开,按照课本里的调调:应该是“本书如有缺页、破损、装订错误,请寄回印刷厂调换”的那种。但我不介意,相反倒还很欣喜……就像遇见偶尔印刷或制版有问题的人民币,但那是真钱。
读这本书,感触很深。
一个人洗棉袄,终于忍受不了自己的体味。在洗衣机的轰隆声中,断断续续地翻,读到《一个人过这些年》,一位女主角,不敢用力跺楼道里的声控灯,外卖两份起步价,只好买两份,一份吃掉,一份第二天带单位去吃,晚上睡觉不敢关灯,没事的时候,把还珠格格一到三连续看五六遍,送水工来送水的时候,要把自己打扮得很丑才敢开门。
实际上是这样一个细节打到了我:一个人在回租住的屋子的路上,遇到陌生人搭讪,就假装在打电话,很大声地那种,到家的时候,敲门,假装家里有人。
谁没有过那样的日子呢?
但,书中有这么一段话,说得感人至深:期待有生之年里有岁月可回头。
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想再拥有啊。
想起一位编辑的QQ签名:要好好活,因为我们会死很久。
-
最是静字功夫要紧
2016-05-23
最是静字功夫要紧
读拿破仑•希尔《心静的力量》
文/方木鱼
-
每天励志一点点,哪怕你不曾全力以赴
2016-01-08
每天励志一点点,哪怕你不曾全力以赴
读《你,只是还未全力以赴》
文/方木鱼
励志是会上瘾的。
读励志书是会上瘾的。
假装励志也是会上瘾的。
我们有时候会说三分钟热度,但有时候又会很悲观。古今多少事,到头来还不是一场空,仿佛看破红尘,甚至连“三分钟的热度”的激情都没有了。
记不清在哪看了一个问答。问的人说,那些非富即贵,权利之巅,腰缠万贯的人又和我们有什么不同?还不是一样一日三餐?下面有个恶俗到打脸的回答:关键是人家拉出来的都比你吃进去的有营养。
阿Q精神有时候不能少,但有时候,阿Q精神也害人。
昨天和一个人到中年的人聊天,他说,过着过着,不知道这世界怎么就变了。电视上有个创业的人说,我们八零后要想着怎么去赚九零后的钱,而你不知道的是,人家九零后早想着怎么去赚零零后的钱了。
时代就是这样,在你还未全力以赴的时候,忽拉拉把你甩在身后好远好远。
其实这篇题目源自高中语文老师的一句话,那算得上是听过最早也最朴素的一篇励志文章:每天进步一点点。一步登天做不到,但一步一个脚印能做到;一鸣惊人不好做,但一股劲做好一件事,可以做;一下成为天才不可能,但每天进步一点点有可能……
是的,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一直谨记着。后来看到一句话,遥相呼应:人生为棋,我愿为卒,行动虽慢,可谁曾见我后退一步。
清晨读了一位文友的心曲,做写作培训。他说他有一次喝酒误了晚上讲课,对学员说改日再讲。学员只说,为了听课,冒着雪,从农村的家里到城里的网吧。文友羞愧,此后定下规矩,不喝酒,讲完课再吃饭。文友说,我不吃饭,有两点,一是饭后血液下供,思维不清晰,二是我要记着,学员才是我的饭碗。几年下来,口口相传,成绩一枝独秀。他说他这几年来,只喝过两次酒,一次是自己结婚,一次是自己当了爸爸。
惭愧,我也做过培训,抱着分一杯羹,捞一笔就撤的念头,早早止步。
说回到本书,作者在书封上引用了一句烂俗的话:为什么听过这么多道理,你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然后,这一句疑问,和下面本书的书名,《你,只是还未全力以赴》,偏偏就形成了完美的契合。
换言之,你没有去做,没有倾尽全力去做。五百年前,明代大儒王阳明的心学里有个重要的观点叫做:知行合一。五百年后,吸收各家之长的伟人毛泽东,换了一个词来表达相同的意思:实事求是。
我惊讶于作者的年纪和作者的见地。
作者取了个名字叫温言,先后毕业于北大、伦敦政治经济学院,GRE近满分得主。温言,作者是有一番良苦用心的,世界残酷,我只用温和,温暖地语调去告诉你,想做就做吧。
作者说:
其实你无论走哪条路,努力之后,都是差不多的结果——得到你拼命争取的,失去你不曾努力保有的。
世界上没有一份绝对安全绝对稳定的工作,这是我从小就学到的道理。
如果你还年轻,那就不要在最有能力奋斗的阶段选择安逸,否则你就会把自己置于不可知的未来洪流当中。
实际上,幸福的秘诀很简单,问问自己,如果没有内心的恐惧,你会想要什么,然后放手去做。
做书摘也是会上瘾的。是惯性还是说的太有道理了呢?
作者讲了很多生动的故事,作者在故事之中或之后说了以上的道理,作者在书的后半段给了很多具体的做法。
我们是如此地不努力,以至于远未到拼天赋的程度。
试着励志吧,哪怕是每天假装三分钟呢?有些假戏做着做着也许就成真了。
<图片1>
-
自律:不怕你看到、知道,就怕你做不到
2016-02-29
自律:不怕你看到、知道,就怕你做不到
读《自律力——创建持久的行为习惯,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文/方木鱼
一直在读曾国藩,读到一篇长文《曾国藩:从三十岁起,脱胎换骨》。
读曾国藩的书,有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无感。因为年轻,不觉得这个老头怎么样,不觉得他那些絮絮叨叨怎么样。
第二个阶段,怎么读怎么觉得有道理,有道理的不可一世。字字句句箴言,不敢怠慢。
第三个阶段,觉得他写的都是些家长里短,都是些老掉牙的理论,翻来覆去,儒家那一套。
地四个阶段,又觉得写得好,因为,虽然俗是俗了些,就像听一个老者,听自己的长辈,听有学问的老师,在反复教导。但是,因为是曾国藩教导的,格外有说服力,因为他做到了。
所以,读这本《自律力——创建持久的行为习惯,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便想到标题《自律:不怕你看到、知道,就怕你做不到》。
做到自律,你可以登堂入室,封王拜相,你可以腰缠万贯,富可敌国,你可以名扬天下,万古流芳。
偏偏是,做不到,这是个问题。这也是个问题所在,一方面,我希望那些读到看到的人做到,这样,古人的苦心也就达到了,一方面,我希望那些读到看到的人做不到,因为,如果别人做到了,自己做不到,岂不低人一等。
你想减肥,厨房里却飘来香气。
你想休息,手机的铃声却想起。
你想八点开工,结果却一再拖延。
书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知道就一定能做到吗?正如书中第一章的标题所说:“我们是高级策划人,却是低级执行者。”诱因无处不在,有意义的行为习惯改变却无法做到。明明无法做到,还陷入各种误区,以为自己并非常人,可以做到,可是,一点点小小的诱惑,便让你臣服。这种情况一再上演,这是何种的悲哀。
书中提到了6个逆向投入度问题。
1. 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去设定明确目标了?
2. 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去设实现我的目标了?
3. 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去寻求人生意义了?
4. 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追求快乐了?
5. 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了?
6. 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全身心投入工作和生活了?
没有自律力的人,恐怕会很容易曲解第四个问题: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追求快乐了?
做好规划,不代表能够完成规划。能够穷尽一生之力去实行,才是真正的伟人。关键是,有多少人愿意做伟人,最后又有多少人成为伟人呢?
-
十年一觉嘉柯梦
2015-11-24
十年一觉嘉柯梦
文/方木鱼
过来的这一年,沈嘉柯发力很猛,接连出了好几本书,《世界那么大,还是要勇敢》、《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hey,我真的好想你》。就在4月的《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那本书里,我读到了沈嘉柯的励志故事。
看沈嘉柯写《你可以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心里痒痒到不行,他写:“中学时,我特别爱好文学,崇拜作家,看各种文学杂志。”这简直是我的写照嘛。但沈嘉柯比我勇敢,“2002年的年底,离毕业还有半年,我提前去了一个心理学刊物求职。”这也是我不如他的地方,也许正是这份“虽万千人吾往矣”的决绝,注定了沈嘉柯会有一个虽曲折却终光明的未来。
沈嘉柯接着写。
2005年,我在自己23岁时买房了。
2007年的时候,我辞职了。
2008年的时候,我又开始看房了,下手买了一套小公寓,用来收租。
2010年的时候,我开始收租了。
2011年的时候,我又去了一趟厦门,在大家都很想去的那个岛屿上,轻轻松松、认认真真地玩。
读完这篇文字很长时间之后,我心里酸酸的,为什么人家沈嘉柯可以呢?为什么我这个文学青年却只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生活的底层世界里轮回呢?
如果说《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沈嘉柯过去一段时间生命的总结,那么这本《沉心十年:让未来的你感谢现在的自己》则是他对自己成功的一个披露,一个对未来的计划。
在书封上,沈嘉柯写,“十年后,你想成为怎样的人?沉潜十年,不急躁,静下心,只要努力,你终会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是啊,未来总是在不经意间就会到来,但是很多人可能在麻木中习惯了“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本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是以一种对未来挖坑的方式去活在当下,那么,你要注意了,因为明天很快就会到来。
在书的第三章《有种人更快抵达梦想》里,沈嘉柯讲了一个故事,他讲他小时候想要一个电子游戏机,那种古董级别的,无数80后深切缅怀的那种,他说他没有靠任何人,自己捡了一个暑假的蝉蜕皮,换了一部电子游戏机,在文章的结尾,他写:“别等,自己想要的东西,自己去追求的道,大概这是一生的信念。”
是的,想要就去做。但是记住,别以对未来挖坑作为代价,要让十年后的自己感谢现在的自己。
-
我曾经喝过一位毒药姑娘的心灵鸡汤
2016-05-15
我曾经喝过一位毒药姑娘的心灵鸡汤
读《生活这件事,再难也别将就》。
文/方木鱼
有一天阴雨连绵,我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想装出一副大龄文艺男青年的姿态,于是,我蓄谋了一场摆拍,一枚金属书签,一本有关正生活、正青春的书《生活这件事,再难也别将就》。
其实,那几天是生活中比较苦闷的时候,那几天的日子,我时时咀嚼一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更远的苟且……
我装模作样,想写一首诗:
生活
生活像一部书
每一天就是一页
里面写满吃喝拉撒
也写着风花雪月
我拍下一张照片作书签
记住这个充实
或无聊的
雨后的黄昏
以及
我翻过的痕迹
……
毒药姑娘的新书《生活这件事,再难也别将就》,这个标题真的很赞,让我燃气继续奋斗的希望。
毒药姑娘是个比较凌乱的人,有资料显示,她是一个学法律、做零售的乱入者,后来供职某知名奢侈品公司,在时尚圈混得小有名气,现在入驻爱奇艺。
作者在序言《30岁,在时间翻滚中收获的感受》中写:站在30岁的门槛上,深感时间是个很奇幻的东西,它可以把一切我认为的不可能都进化成可能,折断了我的很多心心念念,也开拓了更多的意想不到。
30岁,一个再也抓不住的年龄。
然后在第一部分,《不要把这个世界让给你讨厌的人》,作者写了一段话,差点让人流泪:“不要把这个世界,让给你讨厌的人,不能让他们肆无忌惮地轻视你、嘲笑你,毫无顾忌地瞎评论你的生活和选择。而你努力的意义,就是为了能有权利做喜欢的自己,能有底气朝着对你指手画脚的人竖起中指,让他们滚远一点点。
生活中总是受到别人的怀疑,我却从没有怀疑过自己,做自认为对的事情,坚持下去,梦想一步步会开出属于自己的花。这份拼搏中的不确定,这份拼搏过程中的辛酸和苦乐,自有一番滋味。
毫无疑问,《生活这件事,再难也别将就》是一本心灵鸡汤,但与陈年的鸡汤不一样,这一碗精心熬制的鸡汤,透露着鲜、香、辣的时髦的味道,她让人一眼看到就想喝,喝了之后爱喝,你喝到肚里,觉得它的味道、温度、咸淡,一切都刚刚好。这大概得益于毒药姑娘犀利幽默的笔触和引人深入的思考。
我曾经喝过一位毒药姑娘的心灵鸡汤,如果你也有勇气面对生活,不妨来她这里尝一尝,我保证你会尝过之后会再也不能忘。因为她的鸡汤里,有一味别处都没有的配方,那就是,生活再怎么苟且,你都要满怀希望。
-
生活
2016-05-10
-
完美主义是拖延症的完美借口吗
2016-03-17
完美主义是拖延症的完美接口吗
读简白《你原本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
文/方木鱼
这个世界上,爱折腾的人不少,但能折腾的不多。很幸运,简白说他是个爱折腾也能折腾的人。这一点,让我这个爱折腾却不能折腾的,身在围墙之内的人有点羡慕嫉妒恨。
我在网上阅读过简白的《文艺青年如何赚稿费》,不痛不痒,但出于职业习惯,还是读完了。然后我试着申请在豆瓣开个专栏《30天教你学会写报纸文》,居然没有通过。也好,就让我的独门绝技再隐藏一段时间吧。
简白在自序《你无需等到完美无瑕》里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想学钢琴,学钢琴得知道音律,于是他先去学调琴,教调琴的师父告诉他要先知道钢琴的构造,于是又去学造琴,造琴发过程中发现木材的质量很重要。
结果,他成了一个——木匠。
这本书叫《你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其实,我更想告诉我的学生们,《你可以学得更好》。我见过许许多多这样的孩子,他们眼神迷茫,假装的畏惧中有不屑。碰到他们无所事事,我问他们:你在做什么?回答五花八门:没做什么呀。我在找笔啊,我在整理课桌,我在翻书。等等。好像他们都在为学习做各种各样的准备,唯一没有去做的事情就是学习本身。
他们都是优秀的木匠。
书的第一篇写到一个让很多读书人尴尬的话题: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书,却还是那么穷。这句话的另一个版本是:读过很多书,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简白说:想要积累财富,应该去赚钱,而不是读书。这大概是个很不错的答案。读书,不一定要赚很多钱。
第二篇,他写:多少心直口快,其实是懒得替别人着想。
第三篇,他写:你的努力程度之低,还没到拼天赋的时候。
他写:活在朋友圈里的人都是空虚寂寞冷。
他写:不要让未来的你,为曾经的错误买单。
字字在理,句句入心。简白就是这样,一条一条揭穿那些我们为自己的不努力而寻找的自以为完美的借口。
我想起一位年轻有为又漂亮的妹妹说过的一句话: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而努力,但是只要努力就够了。总有一天,你会感谢曾经努力的自己。
是的,如果你还年轻,如果你不知道为什么而努力,那么就只管努力好了。
-
你时刻准备着,却错过每个机会,是因为你时刻准备着错过每一个机会。
2016-04-17
你时刻准备着,却错过每个机会,是因为你时刻准备着错过每一个机会
读《你时刻准备着,却错过每个机会》
文/方木鱼
-
哪怕没有人会记得,那些努力付出却看似没有收获的结果
2016-01-13
哪怕没有人会记得,那些努力付出却看似没有收获的结果
读《世界不曾亏欠每一个努力的人》
文/方木鱼
有很多事情,努力去做了,却没有结果。
有很多朋友,努力相处了,却渐行渐远。
有很多感情,努力维系了,却曲终人散。
但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对得起你用心活过的每一个白天,和每一个夜晚。
我曾经在众筹网上发起过一个众筹出书的项目,虽然项目失败了,但是那个项目有一段广告词,是我自己觉得还算满意的。那段广告词是这样的。
不试一试怎么知道是真的?不试一试怎么知道真的有用?写作路上,我见到任何一个机会都不会轻易放过,收货永远比付出少,可能你会入不敷出,可是万一成功了呢?我写过两本畅销书,没有出版,没有结清稿费,两个月的日日夜夜,我付出了,但没有收获,但是,这却教会了我怎么写畅销书。我曾经写过一个样稿,反复修改了五次,仍然没有被录用,但是,这却并不妨碍我因为态度诚恳,拿下了另一本本没有希望拿下的书。试一试吧,不试试怎么知道呢?万一有用呢?万一青史留名了呢?万一,我们一不小心,就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呢?
作者韦娜在她的新书封面上写:别在年轻的时候选择安逸,别因一时的艰辛放弃梦想,为了内心深处的坚持,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在《生命无常,请别辜负好时光》里,作者写了一个身患乳腺癌而苦练瑜伽的胖女孩儿。女孩儿叫苏,努力地装作没事人。用自己的乐观感染了许多人。在文章最后,作者写到:如果每一个生命无常,都雪藏了一个故事,那么,但愿每一个平常时刻,都有人珍惜。
在《其实,你比想象中更强大》一文中,作者写了一个准备申请技术移民加拿大的IT男良人。三十三岁生日的时候,友人逼他说出自己的生日愿望,他就如实说出了上述梦想,结果自然是引得哄堂大笑。他开始学英语,考雅思,他暗暗立志:三十三,拼一次。半年之后,他的雅思通过了。
文章里有一段话,描写朋友们的感受:朋友们替良人高兴,可是又有些失落,纷纷坐回沙发上,近近半年时间,他们突然觉得自己和良人所处的位置不一样了,甚至连良人也不一样了。
读罢此文,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而我没有意识到的是,明年,不今年,我也三十三了……
-
要么做,要么死亡,你选
2016-01-21
要么做,要么死亡,你选
读《挑战拖延症》
文/方木鱼
有事,临时来北京。车是凌晨时分,到京正好天明。
因为是行程匆忙,顺利的话,预定来去只有一天的时间,怕在火车、公交车、地铁上闷,又不想做低头族玩手机,还是决定,按老习惯,带一本书,挑来挑去,最终选择了这本《挑战拖延症》。
其实昨晚就在惦记今天的书评如何交代。到京后,离约定的时间还早。利用这短暂的一段时间,写篇书评,倒成了打磨时间的不二选择。想起了《霸王别姬》里程蝶衣说那句“说好了一辈子,少一分、一秒、一个时辰,都不算”的戏词。嗯。说好了每天一篇书评,就要坚持。这本身算不算对《挑战拖延症》的支持和认可呢?
书到了以后,就经常翻看,此次随身携带,实是莫大的信任,觉得能在匆忙嘈杂的环境中看得进去。必然内容十分精彩。
其实不是,是这本书正好戳中我的痛点。这样的痛点,相信每个人都有过,或者一直还有。那就是——拖延。
拖延不是个别现象。拖延不致命。但不知怎么就想起了昨天书评里的那句话:“在成功的道路上,你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以及那一句:成功既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抡起大锤,敲几下就搞定,也不如想象中那么简单,只需简单重复,就可以创造奇迹。
《挑战拖延症》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本笔记,一本讲义,一本心得体会的记录。在这本书里,我读到很多和我一样有着拖延毛病的人的故事。他们的身上,有我昨天的影子,我的身上,有他们挑战拖延的不成熟时期的进步。
在《攻克拖延症——经历记录和心得分享》一文中,博士生“完美是个梦”提到一种学习上的恶性循环:玩乐不学习——最后期限迫近——焦虑紧张却仍旧无法开工——发誓 一定从一开始就努力——火烧眉毛赶出了些差劲的东西蒙混过关——最后期限过去——精神松懈,玩乐不学习——下一个最后期限迫近。
汲汲而生,汲汲而死亡。
想起一句歌词,把每天当成是末日来相爱,一分一秒都痛苦到泪水掉下来。为什么不可以?把每一天都当作是最后一天来对待?
在书的序言里,拖延症互助组织“战拖会”创始人高低清风提到一本书。他说,亚伦•卡尔是“轻松戒烟法”的发明人,他写了一本神奇的书,叫《这书能让你戒烟》。说大多数烟民,只要认真读完这本书,多默默掐掉了最后一支烟,从此彻底戒除。
我不是烟民,但我仍然愿意读一读这本书,究竟这本书具有什么魔力,能够消除人身上的瘾癖。
书还没有看完,希望可以,按照书中介绍的时间安排法则和事件处理法则,忍认真过一段时间。
-
他们以爱之名,做尽天底下的龌龊事,也博取天下最伟大的荣誉
2016-05-19
他们以爱之名,做尽天底下的龌龊事,也博取天下最伟大的荣誉
读《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
文/方木鱼
这是我见过的第二本过目难忘的书名。第一本也是今年读过的一本书,书的内容全忘了,唯独书名印象深刻:《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从没有见过这么狠的书名:《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
卡米耶与罗丹:他情不自禁地触摸她,狂吻她,他们谈论艺术,套路雕塑问题,也做爱,她成了他的缪斯女神。
乔治•桑:曾经有一段时间,她同时有四个情人。所以,她也曾被人们指责为放荡、叛逆,乔治•桑却说,一个像她这样感情丰富的女性,同时拥有四个情人并不算多。但是肖邦爱她,至死最爱的一个。他从离开她到逝世之间两年半的时间里,没再写过一首曲子。
李碧华在《青蛇》里编剧的台词: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缘是劫。
杜拉斯:如果一个女人一辈子只同一个男人做爱,那是因为她不喜欢做爱。对付男人的方法是必须非常非常爱他们,否则他们会变得令人难以忍受。我爱男人,我只爱男人,我可以一次有50个男人。这是杜拉斯说的,她说,如果我不是一个作家,我就是一个妓女。
莎乐美:他觉得自己是女王,是公主,需要全世界把她捧在手心里:那些傲睨人间不可一世的天才纷纷拜倒在他的石榴裙下,为她迷狂,为她痛苦。
她们坚强,她们博大,她们泛爱,她们出色、优秀、卓越。是的,那是爱情的力量,不过,那也只是爱情,每个人都会有的爱情。并不因为你是名人,你的爱情就格外伟大。也并不因为我是平凡的人,我的爱情就不值一提。不过是爱情。千百年来一再上演。
他们以爱之名,做尽天底下的龌龊事,也博取天下最伟大的荣誉。
也许是开始越来越上年纪,鲁迅说,读书越多,一个人会越迷惑。以前认为这样不对,后来觉得也无所谓,再后来,觉得,还是不对。越来越成了一个以前连自己都讨厌的卫道者。
无论生活多么苟且,那都不是一个人堕落的理由。同样,才华也不是一个人可以放纵的借口。
-
穿着高跟鞋玩“宫斗”
2015-12-04
穿着高跟鞋玩“宫斗”
读《穿着高跟鞋奔跑》
文/方木鱼
每本书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人。我常常在每本书里揣测书背后的人和他的精彩人生,他的简介,他的文字,他讲故事,他说话的语气,他的前言序言和跋,等等。
《穿着高跟鞋奔跑》的作者是曹樱乔,我并不熟悉。但是我看到这样一句话,登时对她充满了敬意:本书全部版税收入将捐献用于资助癌症患者的治疗和生活。单单凭这一句话,就足以令我心生敬佩之情,哪怕是她生活条件优渥,哪怕是她沽名钓誉又或者想以名换利,这都足以让人敬佩。这样真金白银的付出,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尤其是像我这样深知写字不易又生活寒酸的文人。
《穿着高跟鞋奔跑》的英译名叫《Running in the heels》,是直译的,很恰当。其实写的是办公室斗争,这让我想起那些在电视上看过的无数宫斗剧,比如《宫》、《步步惊心》、以及宫斗剧的巅峰之作《甄嬛传》,甚至最新的年代宫斗大戏《芈月传》。
当然,现代戏也不是没有,《北上广不相信眼泪》里,朱亚文和马伊琍这一对欢喜冤家不是从一开始就把办公室斗争的残酷揭露的淋漓尽致了吗?尽览无余。
女人之间的战争,其实一点也不比男人之间的战斗轻松地多,甚至还要残酷,还要无情。在本书中,主角是一个名叫carrie的职场小白领,我猜想,这大概就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吧。作者从她作为一个被“主动辞职”的丑小鸭写起,大城市大公司的冷酷无情。一扇窗的关闭,也许预示着另一扇门的开启。熟知人们快节奏的作者并没有耽搁笔墨,而在第二节里就写到了《与新老板一起吃午餐》。公司、上司、同事、客户、媒体、竞争对手。作者都一一涉猎。很难想象,究竟要怎样的闪转腾挪才能把自己修炼得八面玲珑啊。
除了书之外,作者还很贴心地给出《奔向优雅职场的十一条途径》,这本类似秘笈宝典一样的小册子,让人不禁对作者的倾囊相授顿生好感,而它更大的贡献在于,它给了无数的职场小菜鸟们快速成长的一个参考。老鸟们当然觉得无所谓,但对于这些初出茅庐的,但有可能是未来的公关精英们来说,不正是他们迫切需要的吗?
书的封面是一直黑色的高跟鞋子。人的一生都在奔跑,但办公室里的奔跑,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很重要。因为,除了自己,还要注意你的亦师亦友亦对手的同跑者。
-
没有计划,那就是个零
2016-04-25
-
想到《纵横四海》、《手机》、《疯狂的石头》、《寻龙诀》、《速度与激情》等
2016-02-03
想到《纵横四海》、《手机》、《疯狂的石头》、《寻龙诀》、《速度与激情》等
读《重新定义团队——谷歌如何工作》
文/方木鱼
当我把这些电影名字《纵横四海》、《手机》、《疯狂的石头》、《寻龙诀》、《速度与激情》一个一个排列在一起的时候的,你想到了什么?是的,类似的电影还有很多很多,古今中外,不胜枚举。《夺宝联盟》、《中国合伙人》、《越狱》、等等。
是的,你一定想到了其中的关键词。没错,就是人才。更进一步,是的,团队。
关于谷歌,你了解多少?
谷歌的食堂,全世界有名。是的,谷歌中国的食堂给谷歌公司做了一个好广告。菜品三五个月不重样,从2007年到2010年,光甜点就超过3000多种,谷歌人的创新精神,可见一斑。
但很显然,只有极少数的人才配享有这份来自谷歌的饕餮盛宴。正如作者在自序里说的:据统计,谷歌是全球最令人心向往之的工作地,每年我们会收到大约两百万分工作申请,申请人遍布世界各地,身份背景千差万别。在所有的申请人中,谷歌每年只聘请几千人,录取率是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等大学的二十五分之一。
在开篇《为什么谷歌的原则也对你适用》中,作者引用的一个极具个性的句子吸引了我:10亿小时之前,现代智人出现。10亿分钟之前,基督教诞生。10亿秒之前,IBM个人电脑发布。10亿次谷歌搜索之前,是今天早上。
书的第三章,作者强调了谷歌的聘人机制:只聘用比你更优秀的人。谷歌工作法则中,关于招聘有这么一条:慢慢来,聘用优秀的人才,只聘用在某些特定的方面比你更优秀的人,不要让经理独自做团队人员聘用决策。
书的第四章:搜寻最优人才。可见,很多时候,不是谷歌不聘用我们,真的是我们太差劲了,以至于谷歌不得不拒绝我们。要详细说明寻找人才的标准,依次找到最优秀的被推荐人。
谷歌有一个目标,在第六章里,他们说,打造最幸福的公司。为此,他们决定“让员工塑造自己的工作和公司”。仔细想想,其实,我们真的没有理由去抱怨什么。和谷歌的员工相比,我们的努力,我们的奉献,我们的付出,决定了我们无法和谷歌相提并论。
第十章,谷歌终于展现了他的薪酬制度。和我们预想的并无二致:不公平薪酬。能者多劳,多劳多得。这真的有什么不妥吗?
尊重人才,这样的公司和团队才会有前途。但前提是,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人才吧。
-
寻食记
2015-11-20
寻食记
文/方木鱼
查了字典,“殳”字音同“书”或书,除了是姓氏之外,它还有一个意思,是古代一种用竹木做成的有棱无刃的武器。
殳俏是美女,是作家、是美食工作者,所以合起来说,就是一个热爱美食的美女作家。
我对美食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也许是小时候吃到的好东西少,长大了以至于听到美食两个字,心里就敲锣打鼓地生怕错过了什么似的。
我买过许许多有关美食的书和杂志。《美食》、《美食堂》、《舌尖上的中国》、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古清生的《人生是一场觅食》,类似食品百科辞典的《千古食趣——说说吃的那些事》,二毛的《味的道》,王稼句的《姑苏食话》……多到数不胜数。
殳俏这一本《寻食启事》,与众不同。封面上,一双筷子,一把勺子,一个锅。打开书,第一部分内容却是关于日本美食的。这其实也不奇怪,殳俏有过在日本留学的经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中曾有那么几年是在日本度过的,自然,关于日本的回忆里,美食自然是少不了的。所以,殳俏把这本书命名为《寻食启事》也就不足为怪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尽管对日本的某些方面不抱好感,但日本人在某些事情上的精致,认真,却是中国人无法比拟的,这也给我这个从未去过日本的人多了一丝对日本的了解。
第二部分,中国美食悉数登场了。腊味,年货,土鸡,生皮,甚至是一滴酱油,在殳俏写来都是那么充满美感而让人馋涎欲滴。
殳俏对美食有着自己独特而多元化的诠释,她曾经说过,“人和食物一样,是有感情的;所以必须带着情感去看待它们。”在这个物质的增长远远赶不上物欲膨胀的年代,殳俏却已经开始思考如何重建在人和食物的美好关系。于是我们看到了2012年四月,殳俏创立的悦食中国文化项目,你很难想象,一个女孩子,亲自带领自己的摄制团队奔赴各个田间地头,深入大街小巷,制作了一部反映中国传统手工食物行业现状的大型纪录片《悦食中国》。
我曾经写过一本关于《随园食单》的鉴赏类书籍,也勉强和殳俏算得上是有共同爱好,我希望,有朝一日,我能够和殳俏坐在一家餐厅里,除了菜要好吃,酒要好喝之外,还要很文艺,能够互相谈一谈自己对美食,对文学,对人生的理解和看法。我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
世界那么大,我只要来自餐桌的一口食
2016-03-08
世界那么大,我只要来自餐桌的一口食
读《来自地球的一个餐桌》
文/方木鱼
看了一个段子,我(女主,学生党)一大早五点接到男友送饭的电话,不情愿地从被窝里爬起,宿舍还没开门,只好从栅栏里接过男友送的饭,打开一看:三个馒头。登时有了自己是监狱里的犯人,遇到亲人送饭的场景?
喂,那谁,你是她亲男友吗?你知不知道后面有一大堆接盘侠在等着挖墙脚呢?
去大城市,印象比较深的是早晨的路边摊,和早上吃早饭的上班族。路边摊大多是一些快餐,快到固态的食物可以提在袋子里,流体的食物装在被子和盒子里。通常上班的男男女女、年轻一族,一边走着,一边吃着。我猜想,他们一定是租住在单位附近,所以可以步行,然后,这几分钟的路程里,顺便就把吃早饭的问题解决了。
好歹比不吃要强。
你看,人们对于食物,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到一碗八宝粥就可以打发了。有时候却有刁钻地不行,有时候成千上万的晚宴都难以满足人们的胃口。谁知道那些早晨起来手里拎着一杯豆浆一个饼夹肠的家伙,晚上是不是要去一家五星级的酒店里赴宴?
我喜欢上潘潘猫写的这本《来自地球的一个餐桌——潘潘猫的幸福家宴》,源于一个鸡蛋。她写:有人讨厌鸡蛋,讨厌得要命,有人喜欢鸡蛋,喜欢得不行。过过苦日子的人都有这种感受。小时候,鸡蛋是好东西,吃不上,总是心心念念,想着难忘。后来日子好过了,拼命地补,报复性地吃。结果,伤了。
吃潘潘猫的鸡蛋,大概不会伤。她把一个煎鸡蛋做成了艺术品,一个荷包蛋,撒上葱丝,让人禁不住诱惑。
实际上,潘潘猫的每一道菜都是这样:像一件艺术品。或者,她的摄影水平,绝对不在她的烹饪水平之下,比如她拍的那张西红柿炒鸡蛋,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一道菜,实木的桌面,长方形青花瓷的盘子(这可真是一种日常家庭里少见的盘子),旁边缀上几颗香菜或者芹菜,那色香味,如果不是考虑到别的什么丢人的因素,真的要去舔书了。
就像这道西红柿炒鸡蛋,让我无比怀念起自己的大学时代,这是大学时代最爱吃的一道菜了。食堂里的西红柿炒鸡蛋出不了这个味道,必须要去校外的小馆子。那时候能吃上一道有味道的西红柿炒鸡蛋,好比今天下饭店坐大席了。
再看他做的汤圆,外光里糯,让人垂涎欲滴。还有他的驴打滚、南瓜豆浆布丁,这可真是个全才啊,不,十足的吃货啊。
读着潘猫的心情,看着潘猫的菜谱。嗯,梦该醒了,不说了,到点了。我要去上班了,路上顺便买碗八宝粥。
多放糖,甜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