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成熟的旅途
2015-06-06
真正体会到读书时记笔记、甚至大量地记笔记究竟有多大的好处的时候,我突然明白过去拒绝练习盲打有多么荒谬了。
最要命的是自己一直在错过原本可能的巨大收获,却又毫不自知。可怕!
并不是小孩子不讲逻辑,也不是小孩子就对了,可他就是无法理解父母所要传递的经验或者道理。
应该是人类创造了上帝才对,所以上帝才有了人的最基本特征,浮躁,做什么事都想速成。
Note: 有意思,
赌场里各种赌博形式中赌鬼们最喜爱的就是老虎机了。赌王是不玩老虎机的,因为他们在这种纯粹的赌博中得不到乐趣,同时也不能保证收益。
酗酒无度的、嫖娼乐此不疲的、吸毒不顾死活的、玩电游没完没了的,都是这种“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获得满足的天性”使然
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就这样。
有些人的地板是另外一些人的天花板。
拿出一张纸将其划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边标题是“我有的”,右边标题是“我要的”。逐一罗列。而后尽量客观地判断,“我要的”那些有哪些是用“我有的”无法换取的—划掉。
完美主义者常常是脆弱的
越是能力差的人越有既非常不现实又极其脆弱的完美主义倾向。他们不现实,是因为他们不懂。
Note: 不能完全这么说,有可能是性格使然
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一下子做好的,
所以,他们这个也不做,那个也不做,到最后,已经不是“不做一些事情”了,而是“什么都没做”、“什么都不做”,成就了所谓的“一事无成”
电影是缺憾的艺术
Note: 人生是缺憾的艺术,没有完美
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需要时时刻刻忍受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否则任务根本无法完成。就算最终完成,结果也常常是不完美的,缺憾必然存在。再往大了一点说,生活本身就不完美。谁的生活不是磕磕绊绊?谁在死去的时候没有一丝丝遗憾?现实就是如此,不接受不行。
Note: 完美主义者必须记住的话
人们害怕未知,害怕不确定的东西存在。我们希望一切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只是我们永远做不到。
为了进步,我们必须忍受一定的未知。
我们就不可能全能全知。
爱钻牛角尖”的人最终吃亏的重要原因了──他们想“马上解决当时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必须接受这个现实:未知永远存在。而后只能开始不断地尝试着去适应“在未知中不断前行”。
焦虑的情绪会使人觉得“必须做点什么”—在缺乏理智的状态下做出的任何决定和行为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结果。
有问题解决不了时,暂时先把它记下来,而后继续前行。
然而如果这个人实际上向往的是另外一个职业,那么他的所谓梦想几乎必然使他在当前这份职业上心不在焉。
最核心的判断只有一个:看它是否现实。包括“速成绝不可能”、“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完美永不存在”、”未知永远存在”、”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最好时常把自己的一些念头记录下来,然后与这几条现实对照,看看它们是否与这些现实相符。
既勤奋又懒惰”的人群,基本上都是把这些现实当作“老生常谈”的道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从不记录,从不反省,所以才常常做出那么荒唐的决定,最终堕落到那分田地。
完成任何一个任务,往往都需要三倍于计划的时间
已经准备过的就不再是问题”,而真正遇到的问题个个都是之前不曾想象抑或之前无法想象的
分辨任务的属性—它是熟悉的呢?还是陌生的呢?
那些真正能够做对,真正能够做好的人,绝不会随意嘲弄别人,随意打击别人。因为他们是做对过的人,他们是做好过的人,他们一路走过来,心里清楚做对、做好有多么地不容易,无论看起来多简单的事情都是如此。
没必要在意来自他人的非建设性负面评价。
不管遇到什么任务,永远都不要再问“什么时候开始才好呢?”因为答案就在那里,而且只有一个:“现在就开始!”
只是做出了努力的样子,或者显得比较努力而已。
合理的时间安排应该是这样的:简单的部分要迅速做完,而后把节约出来的时间投放在处理困难的部分上。
不知道自己所谓的“喜欢做某件事情”实际上更可能只不过是因为那件事情相对简单、容易获得奖励而已。
天天对恋人说我爱你却从来不花时间想想人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都是同样的恶习在背后:专做简单的,回避困难的。
所有真正踏实做事的人都知道,任何任务中,绝大部分都是枯燥而又无趣的内容,所谓的有创意的部分,可能只占1%都不到。
要想关于这件事儿的三个方面:WHAT,WHY,和HOW。
他们花费比别人更多(多出许多倍)的时间去落实每一个步骤,在确认无误之后,他们才能够有效地分配任务,乃至团队可以切实可靠地完成任务。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过关注HOW而反复拆分任务,最终确认每个子任务都是可完成的
Note: 很受益!
无论学到什么东西,都可以接着问自己“那……这个道理还可运用在什么地方?
无论是谁,都有必要读几本项目管理方面的经典书籍
尽量并行两个任务
尝试着把一个复杂而又有机的任务与一个简单而又机械的任务搭配起来一起做。
《Frost/Nixon 》,《The Reader》,《Revolutionary Road》,还有一位读者推荐给我的《Yes, Minister》
并行两个任务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这两个任务之所以并行是因为你对自己了解所以才主动如此安排的
被动的发生的并行任务往往只能使效率变得尤为低下
能找得出有“并行”关系的任务,进而提高效率。
在第二个时间片里,CPU处理的是B进程,时间到了之后,B将与A一样被中途“挂起”;而后CPU再处理下一个进程,比如C。依次把所有任务的一部分完成之后,CPU再次重新循环处理,从A开始,直到最后一个进程。循环反复的过程中,有些任务就陆续完成了,另外一些任务将处于尚未完成状态
但这样的做法确实可以非常有效地减少这种令人恼火的情况:被其他人的错误耽误自己的时间。
要先坐下来制定一个工作列表,把任务都罗列下来,而后把自己的时间切片。我通常使用“20分钟工作+5分钟休息”作为一个时间片
要反复应用才能把这样简单的思考模式变成习惯。一旦养成善于拆分任务的习惯,效率就“不知不觉”提高了
《奇特的一生》
“事件记录”
无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有趣都不应该去做;而有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无趣,你都应该做。
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
越是短期的目标,越容易清晰。越是清晰的目标越容易实现
乐观是靠努力和挣扎才可以获得的经验。
有些时候故意根本不做计划反倒是有益的
当我拿出纸笔,不停地罗列具体细节的时候,我意识到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其实,几年前我刚开始健身的时候,完全不具备制定有效的健身计划的能力!
没必要做计划的原因有两个,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大多数计划其实非常简单”之外,另外一个是“初始状态下,我们往往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
逐步熟悉,小心摸索,失败失败再失败,认真反思,卷土重来,直至成功。
命令行下的批处理方法
Google上的通配符的使用
第一,因为他们拒绝学习就不可能有机会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第二,进而由于他们并不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是什么,于是当然不知道那收获有多好多大;第三,既然他们对学习的好处无从了解,于是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掌握了一门新的技能(是否足够精通,或者是否比别人强实际上根本不重要)
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主要的“沟通障碍”本质上都是因为沟通双方无法让对方理解与他们的经验相悖的知识或者信息造成的
抱怨是没有用的,尽管很多时候为了身心健康是必要的。
实际上,有的时候我甚至觉得我能在新东方做英语老师仅仅是因为我会查字典、翻语法书,然后再加上一个搞不清楚决不罢休的心态而已。
Note: 说得很朴实,可就是这个道理呢!
有空的时候,或者干脆定期找出一段时间,把那些目前暂时无法理解的、或者支持的、或者反对的,或者无所谓的论点观点记录下来。无法理解的,写下自己当时的疑惑究竟在什么地方;支持的,记录下几个自己的支持理由或者实例;反对的,也一样可以记录下几个自己的反对理由或者实例;甚至那些无所谓的,也可以写下为什么自己觉得这完全是无所谓的。
人类发展史就是极少数想明白的人在不停地挣扎的同时被绝大多数想不明白的人谩骂、侮辱、陷 害、谋杀的历史。
独立思考只不过是“当别人告诉你一个结论的时候,你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得到结论的过程,看看有没有漏洞,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那结论到底有多少道理”而已。
很多人就是这样,坚持拒绝思考,然后用天下最累的方式生活而不自知。
只有两个:概念不清和拒绝接受不确定性。
• A不一定是B的理由
• A不一定是B唯一的理由 • A不一定是B最重要的理由
1) 脑残者最好玩的地方在于他们认为别人才是脑残呢。这句话本身并不意味着说 2)”认为别人脑残的人才是脑残”。
谁主张谁举证”
他们的逻辑是“既然你无法证明我是错的,那么我就是对的。”这是一种典型的逻辑错误,学称“Argument from ignorance”
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不做事的话,是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的,因为人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会暴露缺点。
倾听任何人讲话的时候,都不应该带着“防备、质疑”的心态,那样可能会遗漏重要的信息,因为,心态会成为我们的有色眼镜,使得我们只能收到过滤之后的信息。然而,最终对所获得的全部信息,不加分析、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也同样可能是危险的,或者是有害的。
但是,如果他们说的,你就当作全部;他们没有说的,你就当作没有,那你就跟寓言中那个掩耳盗铃的家伙属于同一个智商水平
成功背后的东西很难看清楚,所谓成功的真实性也很难判断,而成功者们又会有意无意地美化和包装他们的经验,
强与弱才是自然界中真正存在的本质,善与恶更多的时候只不过是弱者一厢情愿的定义。
“其实有的时候有些话‘话糙理不糙’……其实不说脏话的人不一定不脏;而有时候说点脏话有助于心理健康。
永远不要再跟我说“我认为……”了!你的看法关我屁事?我要的是事实……
都用“事实上”作为开头,而为了配得起这个开头,后面的陈述不知不觉之间就真的剔除了很多“偏见”。
• ……是一回事儿,而……是另外一回事儿。
• ……和……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 ……不一定……
•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说……
• ……可能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解释)。
• ……看起来像……,可是……
• ……。而事实却可能远比看起来的更为复杂(简单)
• ……。然而,(这个论断)反过来(陈述)却不一定成立……
• ……其实很可能与……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
• ……之间不一定是单纯的因果关系,它们也可能互为因果。
• ……之间的比较也许没有任何意义。
• ……其实不过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的本质是……
• ……有个通常被忽略的前提。
• ……尽管听起来很有道理,然而却完全不现实。
• ……也许有人会说……,但是这种质疑却……
“……难道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
很多人分不清“自己的观点被批评”与“自己被批评”之间的重大差异
我要是没结婚就好了!”—可是你已经结婚了。所以,无论你多么喜欢面前这个女人,只要你开始采取行动,麻烦就会接踵而至了
要是我在美国就好了!”—可是你还在中国。所以,美国的那些好事儿大多跟你没有一丁点儿关系。
要是我不浪费那么多时间就好了!” 可是你已经浪费了那么多时间。现在竟然还在浪费时间!
从某一个领域中诞生的重要理念传播扩散到生活中的其它领域所需要耗费的时间往往长得超乎人们的想象。
为了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
不成熟的人、思维简单的人更倾向于频繁地插话,并且他们总是认为“我已经了解你要说什么了……”
过早质疑”同样也会为自己制造幻觉—就是“觉得对方的论证不堪一击”。可事实上总是与此相反
原则:就算需要质疑也一定要等到对方说完。
相信自己的记忆力比自己估计得差(甚至差很多)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讲者的语篇内容无时不刻都可以被分为两类:事实和看法。如果是事实,那就要花时间想“他所陈述的事实真实性如何?”如果是看法,那就要花时间去想“他这个看法/意见的根源来自何处?”
预期”,其实只不过是猜想“讲者下一步可能会讲什么?
那你看我这么理解对不对?……
生活中有多少原本刚开始是认真的交谈最终变成了激烈的争吵,固然有讲者的问题,但更常
被忽略却又更为重要的是听者没有给出恰当的反应
你要根据你的情况选择你能说的话、该说的话,
一定要想办法时不时做出令人敬佩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理(Everyone makes his or her own truth.)
• 一个人的真理在另外一个人那里就可能是谬误。(One person’s truth is another person’s error.)
• 真理是相对的。(Truth is relative.
) • 真理总是在不停地变化着。(Truth is constantly changing.)(或者:真理并非一成不变。)
• 任何观念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All ideas are equal.)
双方想要进行有意义的讨论,那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双方必须共同遵守理性讨论之基本原则,比如:1) 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不能随意判断;2) 有了确凿的证据,结论就算令人难以接受也必须接受;3) 错了就要承认并进行改正;4) 对了也好,错了也罢也不许向对方进行人身攻击,应该对事不对人;5) 谁有道理的就听谁的;6) 双方都有一定的道理,那就要看谁的理由更站得住脚,谁的结论更实际;7) 双方的提案都不好,那么只好“两害相权取其轻”……
就算对方不依不饶,你也应该回避回避再回避,因为任何接下去的过程都已经不再是“讨论”而更可能是为了争而争的“争论”了。这种争论的害处很多,比如浪费时间,比如影响情绪,比如把对方变成敌人,比如失去更多朋友…
地球上最虚伪的群体分别是神职人员、政客、律师和教师。
这些看法,越是隐蔽,越是根深蒂固,最终,它们会成为一个缜密的筛子,渐渐地使我们只接受符合它的看法,进而筛掉不符合它的一切。
如果对方不是一个能够想明白的人,就会尝试着进一步说服,进而结果就是不欢而散;如果对方是一个能够想明白的人,就会偃旗息鼓,知道接下去的对话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使用记录使自己能够记住更多的经验
遇到不解的问题,遇到不确定的想法,最好马上记录下来。
如果你不用纸笔记下来,那你就肯定会忘的。然后还要养成习惯,定期拿出这个本子回顾一下。这个习惯往往会使你很有成就感的
但是有多少人能像你现在这样平静地对待痛苦,而又清楚地意识到你不能被你的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呢?你这样一想,就释然了
有人说,幸福是一种比较。更有人戏谑道,对一个男人来讲,幸福就是自己的收入总是比妹夫的收入多20%。
常常问自己一些简单的问题很有帮助:我做完这件事之后所获得的欢乐和幸福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才可以获得?
某种意义上,尽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所谓“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交换关系”
资源多的人更喜欢,也更可能,与另外一个资源数量同样多或者资源质量对等的人进行交换
人脉当然很重要。不过,针对某个个体来说,更重要的是他所拥有的资源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
自卑不是缺点。该自卑的时候就要自卑,这才是正常的。
自卑原本只不过是正常的感受,只不过是被定义成负面了而已
再尝试着猜想一下别人是如何看待你的优点或者缺点的,甚至你可以旁敲侧击地去了解一下
他们不见得一定是什么都知道之后才写出来的。很可能是为了写出来,才去搜索、积累,才发现了那些令我们惊奇的内容。
不要无谓地相信什么“突然闪现的灵感”的存在。灵感这东西就算存在,也不会是平白无故出现的,肯定是有来历的。只不过是我们经常说的“量变到质变”的那一瞬间突然绽放的铁树之花。
“妓女不能靠性欲才接客,作家不应该靠灵感才写作”
记忆力是可以训练的。记忆力一开始就是你不要偷懒,不要说躺在那里看书,看完了这本书还是干干净净的,整整齐齐的,这不对。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就大卸八块,书进了资料夹,才算看完这本书。
大多数人是喜欢泼冷水的。
一个必然的结论:大多数人必然跟另外的大多数人不一样。
当你不停地鼓励所有人的时候,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你自己,因为最终你会发现你开始进入一种他人无法想象的状态:你成了一个不需要他人鼓励的人。
在做时间预算的时候,一定要留有空间。a.你必须清楚肯定会有意外事件发生,所以你要留些时间处理这些意外事件;b.你必须用适当的方法休息、放松,以便恢复良好的状态去做更多的事情。除了工作、学习之外,一定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其他活动。
看看每天你做的事儿里,有多少是尽管无趣但却是非常重要的,有多少是非常有趣但却是不重要的。如果,你一整天都在做那些非常重要但可能并无乐趣的事情,那就意味着,你已经完全摆脱了大脑的控制,进而成为大脑的真正主人了。
快乐建立在自己的自知之明之上。
但我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我不会想练成健美教练那样。因为练成健美教练那样,需要每天练两次,每次至少前后消耗150分钟以上,并且,要一天至少五餐,睡眠不能低于9个小时;而这样做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健身教练往往收入并不高。于是,我想不能用我的时间和收入换取健美教练一样的身材。而且,我又何必一定要100分呢?61.8分就是我
挑出一件你认为最重要的事儿。然后,给自己做个时间表,在未来的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至少专注于这件事儿2个小时。
时间分割法。比如,你需要在这件事儿上专注2个小时,即120分钟。那你应该把当天的任务分解成6块,而每一块用20分钟完成。你把20分钟当作你专注的基本时间单位,而每个时间单位过后,休息5分钟,想办法犒劳一下自己—喝杯咖啡或者牛奶,不怕健康有问题那就抽一支烟,或者给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打个电话说点儿肉麻的话……在属于休息时间的5分钟之内的最后一分钟,重新振作,尝试着恢复状态,之后进入下一个基本时间单位—另一个20分钟。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种分割时间的方法对你来说就没什么必要了。因为,你终究可以比较自如地专注在你应该做的、非常重要的事儿上—无论这事儿有趣还是无趣。
真实的数字可能会让你吓一跳,一家中等规模的健身馆里,常年坚持的人数占总会员数量的千分之二不到。
第一个可能性是,他们最初的时候一下子练得太狠了—狠到不要说他们,实际上是谁都坚持不下来的地步。
很多人的计划之所以不能坚持完成,是因为他们的计划实际上是“超人计划”—“不可能完成之任务”。
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做很久很久。
正确的策略应该是:要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怎样的技能,然后确定那是一个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地执行该计划。
中午12点左右的时候,找个时间想办法找个合适的地点打盹30分钟。而到了下午6点左右的时候,再找个时间和地点打盹30分钟。
一个小窍门是,在打盹之前喝一小杯咖啡,然后迅速睡过去。
随身携带一个本子,在这个本子里记录每一次你打电话给他们的时间—尤其是那些你并不经常联络的家庭成员或者亲属
你只要调整一下你的行为模式就可能带来令你很惊诧的效果。比如,你必须在跟父母吃饭的时候把手机关掉,但是,你可以坐在沙发上在貌似陪他们看电视的同时用你的笔记本电脑写你的BLOG。
你要学会不停地帮助身边人。帮助身边人的方法很多,而你会发现其中往往最有价值也最被重视的并不是金钱帮助。
你要想尽一切办法运用你自己的资源为值得帮助的人提供帮助。你一定要尽量抽出时间来详细地回答前来问你一道难题解法的同学—只要你自己确实知道正确解法,因为知识往往会在传递过程中让交流双方都发现新的意义。
你现在应该出一张纸,把值得你帮助的人的特征都写下来,看看你自己是否满足这些特征?
首先,很可能事实上,只不过是你“觉得”你明明比你身边的人强而已。
另外,人们普遍并不自知。
Note: 你不自知,别人也不自知,双方促成的结果
一个人的现状越差,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强烈,进而做出不现实的决策的可能性就越大,最终,如果不能够控制这种焦虑的话,就很可能跌入所谓“万劫不复”的境地。
有些好习惯,越早养成,一生的收益就越大。于此同时,坏习惯也同样是收复利的“高利贷”。
“怕麻烦”就是一种害死人的坏习惯。
“无论做什么事儿,要是怕麻烦就废了”
不要给怕麻烦的人打工,因为他们就算做了老板也做不了几天。不要雇佣怕麻烦的人,他们会运用他们的所有“聪明才智”迅速甄别工作任务简单与否,然后专门挑简单的事儿做而后拼命邀功,同时把他们认为麻烦的事情甩给别人或者干脆藏起来不做。除了他们每人会推卸责任、搬弄是非、胡搅蛮缠—这是他们的特长。把怕麻烦的人剔除出去,整个团队瞬间就可能焕然一新。
在今天这个相对更加公平的商业社会里,相信积累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财富和成就。
坚持每周至少三四次的有氧运动。几年之后,一不小心过了30岁,他就会发现在他的朋友、同事都被工作压垮了身体、了无生活乐趣的时候,他竟然可以通过积累做到一枝独秀。
我们遇到的尴尬,大多都是自找的。过去犯错误,现在就要承担后果,就好像黑帮片里常用的台词所说的那样,“出来混的,早晚要还”。为了将来不再面临尴尬,必须改变今天的观念和行为。要坚信积累的力量。一切都是可积累的。即便遇到了尴尬,即便感觉“没时间了!”也要选择积累。如果觉得积累来不及了,那就接受现实吧,想想看什么可以改变什么不可以改变,找到能改变的领域采取积累的策略。这是唯一的方法,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过去埋单。
Note: 很是赞同,比如我为什么要拼命考研
人们倾向于只看到贼吃肉看不到贼挨打…
教育的根本其实只不过是“见多识广”。然后再用5到10年时间定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为之奋斗,为之坚持
新东方从过去走到现在,一直是顺其自然发展而已,我从来没有设计过她的未来,更加没有五年计划之类的东西。商业世界瞬息万变,我觉得制定了计划也不一定管用。新东方只懂得风雨兼程,勇往直前。至于说最后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已经不在我们应该担心的范围之内。我相信只要方向是对的,哪怕道路再曲折,也终将能够走到我们心中的目的地。
动机是一回事儿,预期是一回事儿,而结果往往又是另外一回事儿。
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戏剧性,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时间只与那些努力的人做朋友。
一切都靠积累,一切都可提前准备,越早醒悟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