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先生曾说,社会学研究要出故事。而这也正是李银河先生从事社会学研究耿耿不忘的教导。如果说10年前的作品《一爷之孙》尚与社会学经典作品《金翼》略有相似的分析思路,在《后村的女人》中,李银河先生有了全新的分析视角、方法,这是一部以社会学家的方法、小说家的语言写就的作品,是一部既有趣又有思想力度的社会学著作。
中国妇女的生存状况究竟如何?中国社会果真不存在性别不平等问题了吗?如果性别不平等的问题依然存在,它在农村是怎样一种表现形式?李银河先生向中国农村家庭权力关系震撼发问,深入冀鲁交界处,广泛访问农村女性,调查取证不厌其详,思考写作孜孜不倦,历时三年,多次修改补充,《后村的女人们》一书终于浮出水面。
作为学术作品,本书自然没有花哨的词藻、夸张的渲染、或者爆炸性的新闻,这是一部讲述事实真相的著作,它用最质朴的语言、最诚恳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村子里已婚妇女的生存状态,讲述了她们作为女儿、妻子和母亲在上学、就业、婚嫁、抚育后代、家务劳动、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等方面与男人的权力差异。字里行间,洋溢着李银河先生对农村妇女生存状态的关怀,以及对中国妇女解放事业的忧思。
作为最有实力的社会学家之一,作品中绝少生涩的术语,不以大量新名词来架构理论框架,它以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将抽象的理论融于平实的案例之中。正如书名所揭示的,“后村”的女人们是本书不折不扣的主角,而李银河先生则退居幕后,化身为一个探索者、访问者、记录者,用采访对象自己的言语,诉说她们自己的故事,真正印证了“用事实说话”的魅力,例如:
“有好吃的,先让哥哥吃。就一回有好的先让俺吃的!那年(1962年)发大水,外地运来一些救济,俺家分到一块牛肉。那天黑下(晚上),大人煮好了,光让俺吃,不让哥哥吃,大人们也不吃!俺心里那个美!其实是家里人怕牛肉有毒有病的,怕吃死人!俺当时小,不知道这事,挺高兴地吃饱了,就躺到炕上睡觉了,他们都瞅着俺。到第二天早上俺还活着,他们才相信牛肉没有病、没有毒,才敢让俺哥哥吃!”
“我对这个事(性)没嘛(什么)感觉,也不喜欢。丈夫光要求,不能拒绝,拒绝就挨打。他从小没有爸爸,脾气很暴,说干嘛都得依着他,要是不依着,马上就打。有一回我身上不方便,他要,我不同意,他就打,打得我的牙都掉了一个,满嘴是血。(张开嘴,)你看这边,牙窟窿还有呢!”
书中类似这样的段落比比皆是,一段段诉说,像一段段故事,用最直白的语言呈现出来,仿佛是“后村的女人们”亲自在读者耳边呢喃。读者则通过生动鲜活的语言,潜入各位妇女的心扉,听她们的喜怒哀乐,感受她们的酸甜苦辣,掩卷之时,不禁感慨万千。
通过严谨详实的调查,李银河先生得出结论,虽然后村女性“普遍参加家庭外的社会生产劳动,但是由观念习俗所主宰的乡村日常生活仍带有强烈的男权制色彩”。
一个负责任的学者,不仅需要客观、全面地还原事实真相,更需要提出发人深省的思考和助益于现实的建议,李银河先生在《后村的女人们》中出色地完成了这双重任务。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试图通过后村调查对我国农村性别权力关系做一个全面的考察,并进行理论求索。她指出,男权制之所以难以动摇,是因为拥有一系列“制度保障”,这些制度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分工制度、婚姻制度和财产继承制度。
也许后村调查所呈现的农村性别权力关系并不能代表中国农村的全貌,但其所书写的农村现状以及农村妇女的遭遇,不能不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