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写作很危险,也很安全。既能成人,亦能毁人。
说其危险,在于专栏写作往往是个黑洞,极容易吞噬写作才华。当然专栏比较赚钱,按现在的行价,一篇千字专栏文高点的能赶上一篇三万字中篇小说的稿费。道其安全,在于专栏有内在程式,写多了,写熟练了,便有了套路,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基本不用担心写不出来或者写出来有多糟糕。
扯了这么多,是因为近日读到了一本名叫《上流女孩当如是》的专栏集,触发出了这些联想。该书作者叫困困,据说已有一群困困迷。这一点儿都不难理解,有人喜欢原生态的,就有人喜欢被加工过的东西,诚如有人帮你把梨削好,切成块,拌点色拉酱弄成水果色拉,一般人不会拒绝,还可能享之甚欢。困困干的就是这个活儿,她略施巧手,将一个个梨变成了水果色拉,将一些陈年往事和时尚新闻变成了文章。然后清醒地游走于时尚娱乐圈,调侃而刻薄的讲述那些明星轶事。
在我的阅读感觉中,这本书让我全方位地见识了一个有才华的人是如何将谷歌和百度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因为书中大部分说的都是那些时尚圈里或陈旧或新鲜的掌故。要获得这些材料,最好的方式就是在谷歌或者百度的搜索栏中输入几个关键字,就会出现一大堆的相关新闻或者旧闻,然后加以选择,加以裁剪,再施以疏通,变换下叙述方式,贴上作者自己的风格,就是一篇时尚专栏。困困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加工者,一个熟练的文字裁缝。这在过去,被人称为剪刀加浆糊。那是初级阶段,技术不发达。如今数字技术升级换代后,变为谷歌加百度。很多专栏作家都应该感谢这些搜索引擎,它们的存在让作家们根本不需要博闻强识,从减轻负担来说,这是一个进步。从专栏价值而言,这是一个凶器,至少我们再也无福看见E.B.怀特那样的随笔大师了,别忘了他可是正宗的纽约客专栏作家,尽管那是50多年前的事情了。
写专栏,是让人读着消遣,但结集成了书,尤其是几十篇叙事相差不大的文章一股脑堆在一起,消遣肯定是要被稀释了。这就好比吃巧克力,偶尔吃几颗那是惊喜,要是一下把几十颗同一种口味的巧克力摆在你面前,疲劳的恐怕将不仅仅是你的胃了。书中带言,困困还有记录她自己生活的文字,我个人更期待这个。真实的生活比百度来的资料更吸引我,那是设计师与缝衣匠本质的不同。做一个拼拼贴贴的缝衣匠,还是做一个创新立异的设计师,作者应该好好考虑下,如果她还珍惜自己才华的话!
for《广州日报》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8-12/20/content_414945.htm
人和电脑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人可以加工材料,再做个剖析,再加点评论,最后有了自已的思想火花。而google或百度只能一板一眼地告诉你事实,或数字。不管怎样,读书时会思考,有自已的独到见解就是个“好孩子”。
写专栏,是让人读着消遣,但结集成了书,尤其是几十篇叙事相差不大的文章一股脑堆在一起,消遣肯定是要被稀释了。
------------------------------这句精辟
不是所有的书都必须上纲上线。
谁规定裁缝的拼接的东西就不许买。
lz说的倒也实在,很多话都很对。就是字里行间透出一股酸味。
说到底,还是文人相轻啊~
---------------
我觉得这个也不是很酸,更酸的我在某个地方曾经见过,而且还莫名其妙地带着一股道德优越感。
不是所有的书都必须上纲上线。
谁规定裁缝的拼接的东西就不许买。
lz说的倒也实在,很多话都很对。就是字里行间透出一股酸味。
说到底,还是文人相轻啊~
可是真要有写作欲的人,没办法把写作欲当饭吃呢~
虽然没看过困困,想必也是连岳一样的专栏作家,为了一个市场而写特定的东西.把写作欲调整到和杂志的步调一致,虽不容易,不过是糊口的能力,也不用那种高标准来要求吧~
接着上面做点更正:
现在的三流写手还不一定是跟出版社合作出书,绝大多数都是跟三流的所谓文化公司合作,由他们包装一番,弄个书号就整出来了。比较有影响力的大社一般还不爱搭理这些小写手。
中国每年出20几万种图书,随便能写几个字的人都敢往这里面掺和。
何必呢,读者们赚几个钱也不易,作者们也就别再联合着出版社出来忽悠大家的血汗钱了。封面上印着耸人的广告语,海报也设计得一张比一张有震撼力,形式是做足了,可是内容呢?到底有几本书的作者可以对封底的定价问心无愧?
真要有写作欲,把文章发博客里岂不很好?
我举的百度和谷歌只是一个例子,是资料的象征吧。我很期待困困关于他个人的写作。
果真如此简单么?英文至少要好吧,不然怎么看得懂那些八卦;记忆力也要好吧,不然怎么可以从若干年前的一则小故事跳到最新的八卦;阅历也要丰富吧,不然怎么可以从明星小故事联系到某个名人名言或者某本书里的一则话然后评论一番;悟性也要好吧,不然怎么可以总是在文章末尾出现神来一笔。
你的这段话很不错,收下了。
作为一个写书评的人,lz的工作也不过是看本书,概括一下书中的大致内容,添加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困困的流言相比,究竟有多大的本质区别呢?
看来lz是不怎么懂欧美明星/娱乐/时尚八卦的人。在你看来,好像只要搜索引擎就可以搞定每周的专栏。果真如此简单么?英文至少要好吧,不然怎么看得懂那些八卦;记忆力也要好吧,不然怎么可以从若干年前的一则小故事跳到最新的八卦;阅历也要丰富吧,不然怎么可以从明星小故事联系到某个名人名言或者某本书里的一则话然后评论一番;悟性也要好吧,不然怎么可以总是在文章末尾出现神来一笔。
看起来好像简单,如果自己试着去折腾出一篇困困似的流言,就知道文章后的功夫不是一点点。
那巧克力的比喻我实在是不喜欢。巧克力商听到那话绝对不同意了。即便口味一样,形状也可以各式各样,我还是愿意买。我就是一个执着的喜欢黑巧克力的人(哪怕可可含量包装一样),正如喜欢困困文章一样。
不爱看就不看,何必难为自己呢
现在想知道八卦的人多,又没有人有那个精力去看外文,去编辑整理,人家困困自己也承认自己做的就是译编改写的工作,作为专栏,也算有特色。
还有所谓的写作才华是啥玩意啊,啥风格啊结构啊都挺扯淡的。
写字的多啦,看字的少啦,这倒说的在理,各取所需。像我看这书,纯粹就是磨练记忆力,以便将来抖包袱,作一高级装B犯,见笑~~
你说得非常中肯,这也是我的困扰.
吞噬所谓的才华,二手材料加工,专栏结集让人闹心和噎得慌....我想这也是目前所有专栏写手的问题.我拿着这个书也会觉得不那么有成就感,毕竟那不是有创造性的工作,而真正值得为之付出的是创造性,是文学或者戏剧.
不过你说我就靠白度和谷歌我可不同意了,还有好多希奇古怪的搜索引擎呢....可是,这也没有改变那是一些"专栏"的特性.
ANYWAY, 谢谢啦.
这就好比吃巧克力,偶尔吃几颗那是惊喜,要是一下把几十颗同一种口味的巧克力摆在你面前,疲劳的恐怕将不仅仅是你的胃了。
-----------------------------------------------
说的是啊。
专栏作家还是本分地写专栏好了。出书绝对是费力不讨好。
大学人文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教会人如何写作论文,换句话说就是教人学会如何把不同来源(往往通过搜索引擎)的文字拼接成一篇文章。
艺匠啊……在这个发散的、支离破碎的时代,我们也已经被调教着习惯腻味包裹的感觉,很安全、很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