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日本人写书,往往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加以无穷的演绎,结果就成为一本畅销书了。这话要两说。从一个方面看,有的畅销书确实显得单薄,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成为厚厚一本,让读者看完之后后悔浪费了时间;但换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书往往都有可操作性,能够马上学以致用,看看也没什么不好。对于日本人来说,买一本书花费不多,所以也经常见到几十万上百万册销售量的畅销书。
这本《“白骨精”学习法》其实也可以说是卑之无甚高论,说得不过是成年人如何坚持学习的老话题。但是,翻完全书,觉得还是可以一读,因为确实是过来人言,有不少地方还是有参考价值的。例如,书中讲到,对于在职者来说,持续学习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学习的动力难以持久,往往在刚开始时干劲十足,一旦工作繁忙,就不了了之了。这是大实话。那么该怎样解决?作者也很坦白,就是要通过学习使自己的年收入持续增长。如果把学习当做增加收入的投资手段,一旦学习出现厌倦感的时候,算一算投资的投入与收益,很快就能再度鼓起勇气继续学习了。这让我想起一个实例:某人为了出国考GRE,为背单词头痛不已。于是他就设想,如果通过考试能够出国留学,拿到奖学金的话,则意味着收入美金若干,平均到每个GRE单词,哇,一个单词相当于美金20刀,于是,每当背单词没有动力的时候,想想背一个就等于赚了一百多人民币,自然就有动力了。
书中这样的大实话还有不少,所以,尽管我觉得这本书实在谈不上什么鸿篇巨制,但是还是可以看看的,有时候读到会心一笑处,觉得作者实在是个老实人,她其实也不过是正常资质而已,谈不上天才,虽然她做的事情看上去很天才:19岁就通过注会考试,拥有IT工程师资格,英语通过TOEIC考试,这一切还是在带着三个小孩进行全职工作的前提下完成的!正确的观念加上正确的方法,结果成就了一个奇迹,仅此而已。
但是我还是有一个最大的疑问。书中说,学习要和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英语会计IT经济投资理财,都是值得学习的。但现实情况是,中国人太多,随便哪一样工种都有N多的人拥有相关资格证书,考证一族早就不乏追随者,学了这些就能保证年收入增长吗?未必吧。那么到底应该学习什么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呢?这个问题无法从书中得到答案——当然,我这个要求也过分了,毕竟你不能指望日本人来给当下的中国人解决社会问题。于是,想到在这个时代做一个“白骨精”其实压力也很大,如果能够再坚持学习,就很难得了。看作者的照片,觉得也很憔悴,想来这样的生活还是会催人老的吧?!
要想出人头地就得付出大代价,虽然付出了代价也不一定能出人一头。这个年头的“白骨精”,吸的不是别人的血,而是自己的,以自身的血肉为基础在职场杀出一片天,难怪追求成功者如牛毛,而最后事竟成者如麟角了。想到这里,不禁黯然。
2009年7月23日凌晨
虽说日本人的书,内容少,不过既然能成书了,必然在极少的内容中加入了很多细节。
所以看着这书,就能生搬硬套。
就获益而言,总比假大空的书来的好。
lz的评也很实在的说。
文章前半部分赞同,后面两段则不敢苟同,若就此书观点来看,作者一直在强调要使自己在学习中保持幸福感~
若在职场,必有厮杀,就像是高考走独木桥一样,很正常,就看当事人的想法如何,是否能正常心态面对了。
倘若用血肉之躯能换来自己心中认为值得的成果,那就是幸福。
要想出人头地就得付出大代价,虽然付出了代价也不一定能出人一头。这个年头的“白骨精”,吸的不是别人的血,而是自己的,以自身的血肉为基础在职场杀出一片天,难怪追求成功者如牛毛,而最后事竟成者如麟角了。想到这里,不禁黯然。
看完了,电子版。书不错,不过买纸版就没必要了,网上电子版看看完全够了,并不是一本需要十分精读的书,全书仅8万字,再慢的速度,一晚上也能看完了。
如果你有钱,买本纸版支持下正版更好。
我花了5个小时看完了书,花了2个小时做了下笔记。也谈点自己的想法,作者的精神很可嘉,很多细节上的问题也谈到了,平时自己也这么做,觉得很亲切。不管如何,看了这本书还是对自己能起到励志的作用,最近时常感叹,时间真是太宝贵了,必须挤出更多时间去学习,这个是最重要的。
还有一点,作者也谈了点个人知识体系的问题,还是可以借鉴的。
总之,这本书肯定不是什么经典的书,但是花个几个小时在图书馆读读未尝不可,呵呵
如果有了工作就放弃学习的话,那么我想过不了多长时间工作就会主动把你淘汰了,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上了那么多年班还回去学习的人呢,就是因为他们不想被自己的工作淘汰,当然也为了寻找下一份更能实现自己价值的工作。也可以说他们是为了自我实现
她书里写的内容都是大家说了又说的,
简单的来说如果能够坚持下来那就很有可能成为“白骨精”,
但是‘坚持’又谈何容易,
大道理谁都明白,真正能够做到的又有几个?
拍拍楼上,考证儿不成,咱们就办证儿吧!!俺认识人,哈哈~~
玩笑玩笑~~~
现在我就在准备GRE,看到LZ“一个单词美金20刀”的说法,咱心头那是豁然开朗额~~~
PS:
其实白骨精确实很可怜,有时候在职称考试的考场上看到四五十岁的前辈在同二三十岁的青年竞争,我心里真的不好受。
说实话我说不出“竞争不过就淘汰吧”这样的话——有人已经努力了一辈子,但在榨干自己的青春智慧后,也并未赢得他人一丝一毫的敬重和体谅。
从这个意义上,现在这些资格证书的塑封封面,有时也会让人觉得冰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