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鸦:手与大脑一起思考_The Back of the Napkin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用户体验 > The Back of the Napkin > 涂鸦:手与大脑一起思考
三文鱼啊喵 The Back of the Napkin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9-07-11 22:07:43

涂鸦:手与大脑一起思考

  在美国热销后,亚马逊“年度十大财经书”《餐巾纸的背面》(the back of the napkin)载着300多张作者的手绘图,又在亚洲掀起了一股热浪,韩文版、日文版、繁体中文版相继问世。中信出版社在上月推出的简体中文版也让翘首以盼的读者们为之欣喜、奔走相告。笔者翻开这本图文并茂的书,也是爱不释手。书中内容,如有些网友所反映的,“还是有点难抠的”,但简单可爱的手绘图从很大程度上缓和了读者的畏难情绪。

有时手绘图也许更好

  作为一个为全球500强企业提供服务的著名职业培训师,丹·罗姆却对读者们宣称:“手能比鼠标画出更好的画!”不少每日与PPT“相濡以沫”的人也许会对此不以为然。相信很多人也会认为,如果在一个会议里,用几页手绘的图纸代替一耷工整的、充满数学图形的PPT,似乎不太有诚意。这会让人质疑你究竟有没有去为会议做充分的准备。

  电脑作为一种工具,诸多的优势就不用说了。但罗姆提醒:别闲置了我们天生的、用起来更舒适的工具,那就是自己“操刀”,哪怕画得不那么美观。很多时候,比起用仪器和程序精确绘制的图表,手绘图会在听众那里激起更好的回应。手绘图毛坯式的粗糙对听众有着天然的亲和力,也因其总是暗示着未完成而使听众更有参与感。从手绘者作图的角度来看,因为想法瞬息万变、灵感时有发生,对图的改动也就很自然,不断地尝试、不断地修改,用手作图显然比计算机绘制的图更方便。想象一下,面前坐着老板和客户,你的身后是投影仪。在讲述过程中,你有了新的念头,或者是你发现PPT上有需要修改的地方,你能马上在PPT上进行修改吗?

  尽管罗姆自己对于用电脑制作图表十分在行,但他仍然认为:大多数创建图形的软件程序都有内置的制图功能,那么好,假设我们能准确知道哪种图表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最恰当……但这种假设通常是行不通的。

“看不见”的画

  有部日剧(《爱迪生之母》,日本TBS电视台2008年首播)的一个情节让笔者至今印象深刻。一个孩子交美术作业时交的是一张白纸。老师很莫名,在孩子的解释下,仔细一看才弄明白,他是用白粉笔画的。画的是某个冬天,因生活艰难而在乡下投奔外婆的母子俩返回东京,途遇大雪,母子俩在雪地里快乐地追逐,暂时将生活的压迫和忧虑抛掷一边。这样的画,老师还真是难评分:色彩搭配如何?线条刻画如何?构图布局如何?……但这张画却征服了老师,上了班级的画作展示榜。每个看到展示榜的人,第一眼就看到了这张“白纸”。这个温馨的故事也因此打动了很多人。

   “看不见”不等于不存在,画画,有时不纯然是技巧的展示。一幅图,哪怕绘画技巧很糟糕,却仍然可以是启发想象的重要起点。罗姆说得很有道理,很多时候,只有眼光敏锐、脑子里有好想法,才会促使一幅好图的诞生;而一幅好图,则会感染更多的人,激发出更多的灵感。

一切无关艺术天赋

  若干年前,一个朋友因为要给别人孩子送7岁生日礼物向我咨询。我建议他送一套18色彩铅。不久,朋友来电话,开心地说,尽管收到的礼物有各种各样的玩具,但孩子最喜欢这套彩色铅笔,总是放在书包里随身携带。每个孩子都曾经喜欢过画画,每个成人都曾经是孩子。大多数成年人,已经不再怀恋幼时对绘画的兴趣了。罗姆向我们提问:孩提时的我们每天都很快乐地唱歌跳舞画画,为什么十年以后,如此多的人却忘了曾经会做、也乐于去做的事?

     《餐巾纸的背面》的每个读者都会很认真地进行书中关于“我们是哪种人”的自我测试。罗姆在分析三类人时认为,黄色荧光笔类的人在通常会议中占了1/2;笔者也在身边打听了一下,黄色荧光笔类的人是三类人中最多的。罗姆给这类人贴的标签是:“我不会画画,不过……”他们表示不会画画,但并不会拒绝拿起笔。可见,大多数人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遗忘了自己原本就有的基本的绘画能力,或者说习惯了文字与口头表达,忽视了形象化表达的重要性。只要设法让他们打消脑子里“我画得不好,会被人嘲笑”的念头,轻装上阵,他们还是能够画出很有想法的图的。 当然,这一切与艺术的才能没有关系。也许是因为艺术教育的某种缺陷,很可能不少人是因为在美术课上得到了低分而逐渐放弃了画画。事实上,他们也因此而忽略了画画最基本的、直观的表意功能,这也是沟通和交流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罗姆自己的经历也印证了这一点。多年前他在俄罗斯一家电信公司工作,他听不懂也不会说俄语,却借助画图和工作伙伴顺利地沟通。以至于后来他学会了俄语,也习惯用画图来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想法。

视觉化思考的瑞士军刀

  只要消除对画画水平的不自信,你就有了个好的开始。 罗姆在书的最后用一把“自制”的瑞士军刀总结了自己画图解决问题的步骤和工具。基本的四个步骤为:看─观察─想象─展示。前两个步骤是按照六个要素(谁/什么、有多少、在哪里、在什么时候、怎么样、为什么)收集材料以及将材料归并分类的过程。对于以上的初步处理结果,再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力。想象不能是漫无边际的,于是罗姆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有用的均衡器(SQVID),由五对参数构成。你可以根据自己思维的特点以及具体的对象进行调整,以便达到更好的效果。最后的展示环节,则是选取合适的框架、依照这个框架画图,然后向人们进行解释。

  

  要想充分理解吃透丹·罗姆的“一支笔+一张纸”解决商业难题的方法,并非那么容易。正如大多数美国人的自信一样,他也对自己方法的普适性自信满满。有朋友问:就算是要用画图来解决问题,真的一定要按照他介绍的那些图和符号来画吗?笔者的答案是,不见得,我们还是本着拿来主义的精神,吸取本书中最有说服力、也最适合自己的内容。丹·罗姆应该不会觉得自己的这套方法是个封闭的体系,如果大家能够因此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视觉化思考法,他就是成功的。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