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我记得这本书被反复拆解过,只是忘了是秋水、秋叶还是孙小小。我一直犹豫要不要在豆瓣上买下,只是当时囤积了太多的电子书又无心翻看。不过话说现代人的囤积病是越来越严重,不管是以前的各种超大容量的硬盘,还是现在的云端,只要入法眼的东西,统统塞下保存,像皮丘这种动物。只是我们常常未察觉被利用的是极其得少,而靠原始的方法,笔记、整理这种“原生态”产出的自我的东西,反而深入大脑。大脑才是无敌的,不可控制的,会聪明地自动筛选、删除或保存。回归正题,昨天在书店翻到这本书,今天看完的。眼漂到这本书的时候,还在纠结要不要看,因为我觉得每个人每个阶段都有适合自己看的书籍,有一类书喜欢的,有一类书看多了的,有一类书去探索发现的,阅读真得是会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迈进、提高。而这本书的类型,停留在我大学的阅读时光里,我会选择再次拿起,只是想看看,面对同样的话题,当年的自己和已经工作了的自己想法有何差别。当年会千奇百怪地奇思怪想,全然把工作等同于梦想,对未知的生活打满鸡血,现在也没有希望破灭后的惨淡,只是更接地气而已。当我脑海里闪过某某泥土气息的诗人等短语的时候,我还是会没心没肺地笑。有些的东西,是再怎样也褪变不了的。
虽说隔了一夜翻完,可是我看书的速度自从啃小说练就以后就一直宝刀未老,还有提升的空间,真正对着这本书的时间可能两个小时都不到。我没有像以前一样理框架理思路,只是很感性地想谈谈对自己印象深刻的几点,也希望自己可以回到曾经的天马行空。
1、一定要按照你所想的去生活,否则,你迟早会按照自己生活的去想。
我想起两个比较:西方人所写的书籍,不管是虚构类的还是非虚构类的,相比于中国,更倾向于对自我的探索,也就是倾听自我的声音。所以往往时间管理最后牵扯到的不是方法论的事情,而是价值观的问题,情感等非理性的问题到最后谈论的竟然是存在主义的问题。不能怪哲学是个万金油,什么都能装。而中国人写的书,更多的是脱离不了的现实,有反讽的,有实用的,也有逃离的,从古到今,一个山中的桃花源,一个墙内的大观园,这两个创造出来的理想,就是实实在在的例子。我们是不是可以多想想,多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再去生活。不要再说这句话已经烂大街了好不好。或许这样,能避免你从忙、忘、盲、茫的一路进阶。
2、你要吃巧克力味的屎,还是屎味的巧克力?
这是引用了《爱的地下教育》封面的一句话,有点恶搞。但是,你要这样,又想那样。哪有一种选择这么完美?哪有一种东西全身是宝?更幸运的是全部被你碰到?当选择纠结的时候,除了呵呵,干脆就想想这句话吧。
3、诱饵选项
继续关于选择纠结的问题。《怪诞行为学》里展示了一个实验,订阅经济学人杂志的方式,当出现三个选项,电子版每年59美元、印刷版每年125美元、电子版加印刷版套餐每年125美元时,没人会选择印刷版,电子版和套餐版的选择分别是16%和84%.但是当去除印刷版这个选项时,电子版的订阅上升至68%,套餐版却减至32%.所以,当你选择纠结时,在想完那句话后,可以试着理性分析,来做出判决。抛给自己一个相关的诱饵选项吧。
4、面对办公室政治,最核心的区分是:我们是仅仅想看一出戏,还是真的想去演这一出。
厚黑学、职场小说、官场小说,最近几年层出不穷,有木有!当年转专业选人力资源,还受《杜拉拉升职记》的影响,那时候这套书还不火还没翻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可是,关键时候,工作中的一大部分我们真得想多了。请在害怕、焦虑或者谋划之前,区分一下你要从事的职业或者企业,他是以创造利益为动力的,还是以分配利益为动力的。凡是杀机四伏、弱肉强食的小说背景,总少不了以分配利益为动力的前提。
今天是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当然万恶的服务业除外。毕业半年,自己和自己较真很多回。貌似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的阶段不可避免地要一一经历。我没想到首先让自己感到疼痛的不是残酷的现实,而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人性。我记得那时候我反反复复地读秋水姐的一句话,大意是不要着急,不可避免需要经历的,不管多堕落多迷失,都是值得的。我在内心反复问自己那什么时候终结迷失,什么时候完结这份值得。我一次次下决心,却一次次被自身邪恶的一面击败,到最后只觉心累。如今,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有人刚刚还对我说,你挺好的。是的,在平静的外表下,我好像都挺好的,你不知道我跌过多惨,磕磕碰碰地才爬起来不久。
这是本让我回忆的书。新的一年,愿工作中的人都更加幸福、更有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