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解放的幻觉_工作的未来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职场 > 工作的未来 > 被解放的幻觉
穆玉修 工作的未来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4-26 23:04:53

被解放的幻觉

    在阅读马拉松赛场上草草翻阅完《工作的未来》一书,坦白而言,作者行文松散逻辑能力偏弱,通篇为之欢呼雀跃的所谓革命性的新时代,读后也卑之无甚高论。其为我们描绘的基于互联网技术而出现的越来越多走出办公室,脱离劳务合同制约的一个个行业通才或超级专家。不过是10年前就有的所谓SOHO族概念的炒冷饭,而在作者列举例证时,显然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报社记者、自由撰稿人、心理咨询师、财务咨询师等职业早在互联网浪潮到来前就一直是没有固定工作场所的,而作家、音乐家、美术家等在家工作已经有数百、上千年的历史了。
    
    那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更多人加入SOHO一族的未来是否是更值得期待呢?作者在第二章工作简史的概述里,提出了人性回本溯源重获解放的概念,并把未来的工作模式同工业革命相提并论让人诧异。中世纪封建社会里,现代意义上的个人自由是不存在的,中西方共通的行会制度确保了人在社会等级中的地位是固定的。托斯卡纳制皮匠和伦巴第钟表匠的孩子们只能继承父亲的秘密手艺,行会的会员不得向其他人员泄露任何关于本行的生产技术的秘密,而农民则深深扎根于土地。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与其社会角色是一致的,他是农民、是工匠或者是骑士。人的经济地位生而决定,生计的保障受制于传统。这就是我们今天常常呼吁的所谓匠人精神的雏形,匠人们出卖的是带着自己风格化标签的产品。工业革命以来,社会行业和职业的专业化分工。为了更高效地生产标准化产品,人走出自己家的作坊,成为了契约之下出卖劳动力的产业工人。一个人经过流水线技能培训可以成为车间工人,也可以成为律师、银行家,进入中产阶级乃至控制生产要素成为资本家。对于后者而言,新发展意味着打破固有社会结构,从社会底层迈向上层的机遇。而对于广大农民而言,工厂和机器基本上是对传统生活模式的威胁。公司要求我们做一颗冷静、忠诚、高效的螺丝钉,只有面无表情才更专业,更容易纳入绩效考核表。公司制是讲求效率的利维坦,马克思和卡夫卡都对此提出了人的异化的概念。

    作者断言,随着技术的发展,旧契约将被新契约取代,这将给人带来直观的解放,从我看来,未免太过乐观。首先,共享经济学更多的只适用于服务行业。对于传统工业,在家办公根本就是天方夜谈:每个产业工人把机器搬回家,还是在家里生产出无限多个原件由顺丰快递到工厂主的家里进行组装?显然,工业革命以来已经证明,有组织化的从事流水线生产,每个人只重复做自己应该做的一个环节,是确保产品生产的最有效模式。未来取代产业工人生产的,只可能是机器人,而不是工人在家里开小作坊。

    服务行业的确可以不依赖流水线,而靠网络实现无限外包,但这样做的好处给我更直观的感受是在粉饰雇主肆无忌惮的剥削:公司只有在签订合同前,需要请一个律师审核合同,而签订后,我们就可以不用养一个不提供产出的人了。而那些律师、财务们只能依靠不断地寻找新工作机会来养家糊口。而那些旧契约下从事生产行业的产业工人们,如果被机器轻易取代,将被一下子被扔进通才或超级专家大行其道的原始丛林里。这些人如果缺乏新环境下的谋生能力,对此,国家又将如何解决福利民生问题?其次,作者鼓吹新环境下的个人的工作摆脱公司制,“工作变成了获取尊严的方式,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然而,被逐渐摆脱的传统大公司正是需要其提供技术服务的真正雇主。如果大公司被一些碎片化高效的小公司取代,SOHO一族的碎片化工作,谁来出资购买?如果每个人被共享经济学逼到去争相从事第三产业,我们的星球是否能消化如此多的服务产出——在遍地都是律师的年代,谁还需要法律咨询?

    作者全书避开了这些尴尬的问题,只一味大唱颂歌,他所说的解放,看来也只能是一场幻觉了。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