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一部十分流行的爱情小说《蛋白质女孩》就在几位喜欢文学的朋友中流传,但因为我对爱情小说一向不太感冒,所以对于这本书就只是久闻其名,但到现在也未读过一页。但大概知道写这本书的作者是个台湾人,叫王文华。大概在三年前,因为做着管理运营的工作,自己要独立负责一个事业部,所以管理类的书时不时也要读的,而我选书的方式,通常不追畅销书,只是按照我欣赏的作者,无论是一本书的作者,或一篇文章的作者,从他们推荐的书中来选书,于是就读了一本叫《斯坦福的12堂课》,是一本短篇的管理随笔,写的是作者在斯坦福读MBA的经历,以及他在这个课程中学到的东西,融入了他的思考,也把文章写得平实,同时能让你在读完每一篇后,能从作者的角度去理解这个世界顶级商学院所想传授给学生的东西。而这个作者,也叫王文华。不是巧合,两个人是同一个人。
一直以来,我欣赏的人都具备某种特质:多才多艺。不管是冯唐、老罗还是雕爷,这些人都能在多个领域都达到常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而王文华也是这样的人,写小说成了畅销作家,MBA毕业后进入华尔街咨询公司,回台湾进入电影行业,后来又任MTV台湾地区总裁。而在这个过程中,他还顺便做了电台的主持人。这样跨界的生存方式,十分让人羡慕。而《开除自己的总经理》就是他写了他在做MTV总经理半年后,面临业绩不佳,总部要求裁员后,他自己做出的选择。王文华的写作方式十分有画面感,像足了一部好莱坞商业片,一开始就告诉你一个糟糕的结果,然后采用倒叙的方式,一步步展示自己是如何得到这个糟糕的结果的。换句话说,如何从皆大欢喜变成一地鸡毛。
整本书的时间节点,是从作者从斯坦福毕业后,开始在美国找工作说起。包括他在美国华尔街的工作,如何从一名项目管理人员,逐渐变成销售人员,远渡日本,又到加州,最终回归最繁华的纽约。而后又夹杂着作者一两段不成功的感情经历,最终让他做出回到台湾的决定。如果这个阶段是作者在职业初期探索自我,寻找人生方向的尝试,那么回到台湾担任迪士尼电影公司行销经理之后的那段日子,就开始让作者真正理解了生命的真义,作者的父亲在他回台湾后病倒了,父亲从病倒到病逝这个经历,我认为是促进作者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成熟。在书中可以看到,作者的父亲是一名有抱负,对家庭负责,对子女关爱但又不懂得表达爱的传统父亲。不管是每天早上宁愿迟到也要接送孩子上下学,勤俭节省地供孩子读完大学甚至海外留学,再到日常生活中对作者的一切决定的无条件支持,你能从中看到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到了最后父亲住院,开刀,二度中风,再到病逝那段,通篇下来,作者并无一句煽情之句,甚至连泪流满面这样的词语都没有见到,但这些平淡得再不能平淡的句子,却让我读到落泪。尤其是作者文中的父亲临终那一句:“因为他紧闭的眼角,慢慢流出一滴泪来。他用两年来对抗病魔,那滴泪是他总结了所有的痛苦。他用一生来栽培我,那滴泪是他总结对我所有的祝福。”写眼泪,唯一这一句,却写尽了伤痛之情。
记得马云在《赢在中国》中说过一句话,成功学的东西听一次就好了,听多了人就发昏了。我最关心的不是人们是怎么成功的,因为成功人各有各的精彩,我关心的是别人是如何失败的,因为失败的原因总是那么几个,把失败的东西搞明白,成功也就不远了。原话记得大概如此。是的,成功的人有偶然有必然,甚至必然中有偶然,偶然中有必然,但失败却是最常见的,毕竟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把失败弄明白了,想清楚了,坦然接受,才可能有机会遭遇成功。《开除自己的总经理》这本书,就是让你理解什么是真实的人生的。在真实的人生中,好人未必有好报,恶人也未必就不能有善终,成功可以来得很偶然,就像作者无法理解这本他在父亲病榻旁边写成的《蛋白质女孩》,就成了台湾的畅销书,而他之前写的那些著作,笔法和水平并不差于此书,却销量平平。同时失败也可以很无奈,就像作者当年在离开迪士尼电影公司之前的一个重点推广电影《蜘蛛人2》,下了血本,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本以为是个得意的谢幕之作,却意外在首映当日,遭遇强台风。当读着王文华这些足够传奇的故事时,你明白,即使优秀如他,在生活中和运气面前,有时也是无能为力。你对生命和人生的看法,就会发生很多的改变。正如作者所说:坏运和好运,并不听你的差遣,不管你意志多么坚强,也未必能战胜厄运。不管你多么努力,也未必能讨得好运。你只能做到你该做的,然后与命运握手言和,微笑同行。对于结果,没必要患得患失。
因为是文学作者出身,所以文中的金句很多,在读这些金句时,我常常能从中有所共鸣。职场是最大的道场,也是人生的一大修行场所,在这里你能见识人性善的一面,也能窥探人性恶的一面,而在职场上做到一把手,更是常常要忍受孤独,忍受不理解,承受高压力。但正是这种磨练,才能慢慢淬炼出智慧的精华。而明白其实有很多优秀的人也与我们一样,忍受着许多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这种洞见,就让我们能做到释怀。